大家好,我是 Karen。
在介绍今天的内容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来回忆一下自己在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中,是否接触过这样一种人:
他们在一种艰难和紧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为了弥合家庭裂痕、赢得父母的关爱,渐渐成为了一个乖巧懂事的小孩,成了父母的好帮手和所谓的小棉袄;
在长大之后,他们变得坚强、独立、敏感、细心,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在集体之中,他们总能够贴心地顾及到别人的需求,主动地为大家提供服务和帮助;
在朋友那里,他们总能够在被需要的时候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倾听者和情绪垃圾桶,但在自己面临困难或者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却很少主动寻求帮助;
在恋爱关系中,他们好像总是迷失自己,不断付出却常常被辜负,甚至会被朋友恨铁不成钢地斥责为吸渣体质,或者是恋爱脑。
也许你的伴侣,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之中有这样的人,或许你自己可能就是这样的人,或者你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这样的角色。
美剧《无耻之徒》/ 大姐 Fiona 代替不靠谱的父母照顾
弟弟妹妹
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在包括中国等很多国家的文化里,孩子一直是被鼓励成为这样的角色。父母总是以自己的孩子懂事和早当家为荣,会骄傲地告诉别人,我家孩子从小就特别懂事,从来不用我操心。
那么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龄就成为了早熟的小大人,小小的年纪就扛下所有,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孩子早点懂事可能对父母而言是好,而对于孩子来说,过早地剥夺无忧无虑的童年,用幼小的身躯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和职责,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在心理治疗中,对于这个现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就叫做“Parentification”,中文中专业的译法是“亲职化”,也就是亲子关系职能的反转。(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在下面会把它直接翻译为“父母化”。)
我们今天就将通过这篇文章来探讨在儿童时期就被父母化的孩子,过早开始承担父母的职责,学会照顾自己,照顾兄弟姐妹,甚至是照顾父母,会对一个人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明白了这些影响之后,或许我们就能够更多地理解自己或是自己身边的人很多表现和行为模式的根本原因。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剧照
亲职化的孩子
节选自「林伯虎外刊精读」2023 年 9 月 12 日课程,全文约 820 词,完整音频约 50 分钟,本期节选前 10 分钟。
《亲职化的孩子》/ aeon
课程导读
▸什么样家庭中容易产生特别“懂事”的孩子?
▸“Parentification (父母化) ”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父母化的孩子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
▸父母化孩子的假我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容易发展出自我否定人格?
▸养育父母的童年经验会对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原文节选
The Parentified Child
I came to research the emotional neglect of children by accident. More than a decade ago, I wrote my Master's the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of psychotherapists. How did they manage to keep the distress they heard in their clinics from affecting their own emotional balance? And how did they stop their personal challenges from impacting their clinical work? In our conversations, I asked what brought them to be clinicians. The consistency of their answers surprised me. Virtually all said that being there for others, emotionally, came naturally; they were good at it because they were practised in tending to others' needs since childhood, starting with their own parents. With deeper conversations, I learned of the difficult family circumstances that they each came from.
来源:aeon
参考译文
亲职化的孩子
我是偶然开始研究儿童情感忽视问题的。十多年前,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关于心理治疗师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之间的关系。她们是如何设法使她们在诊所听到的痛苦不影响自己的情绪平衡的?她们又是如何阻止个人挑战影响她们的临床工作的?在谈话中,我问道她们为什么会成为临床医生。她们的答案惊人得一致——几乎所有人都说,为他人提供情感支持是自然而然的;她们之所以擅长这一点,是因为她们从小就习惯于照顾别人的需要,从她们自己的父母开始。通过更深入的交谈,我了解到她们各自所处的艰难家庭环境。
背景一点点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边缘型人格障碍,简称 BPD,是一种 B 型人格疾患,以长期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强烈的情绪反应为主要特征。它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精神上和行为上的极端对立且交互并存,并作出自我伤害等破坏性的行为,这些行为还会反复出现。约 50% 到 80% 的 BPD 患者会发生自残,最常见的自残方法是用锐利物割划身体。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出现强烈的害怕被抛弃的恐惧、绝望和愤怒。
BPD 产生的原因尚无定论,但一些研究认为 BPD 与遗传、神经、环境和社会因素皆有关联。BPD 患者的近亲罹患 BPD 的机率是其他人的五倍。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MBA 智库
讲师介绍
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父母化的孩子如何打破自己原生家庭模式的束缚如何阻止这种模式继续影响着下一代,如何避免自己曾经被剥夺的童年,再一次剥夺自己孩子的童年
扫码 ⇧ 订购 2023 林伯虎外刊精读

免费收听本期课程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