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习习,我们一家站在一家田鸡粥店门口排队等位。这家粥店就在公寓后面一个街角,我和小陈常常路过,看起来是一家略显陈旧的寻常大排档,但生意好极了,每次一打量全场座无虚席,门口大排长龙。一个月来,我们常常惦记着,什么时候能去吃一顿?
这晚大概时机凑巧,等位队伍只五六个人。快轮到我们时,看到门口挂着一张棕色纸牌,上面用马克笔写着打包请到前台之类。那张纸牌看样子是纸箱拆出来的,就这么随随便便一挂,连边缘都不齐整。我有感而发跟小陈说:这家店也太简朴了,生意这么好,连个白板都舍不得买。
小陈也有感而发,大概是晚风里站得久了,他带着一股疲惫说道:就是,这要在国内,生意这么好的店,好歹圈个等位区,给大家发点瓜子,还有免费茶水……
总的来说,他总结性发言了一句,这里就是不够卷。
可不是嘛,我点头如捣蒜,但不妨碍我们还是开开心心进去,品一品梦寐已久的田鸡粥。服务员手脚利落,拿来一本有点份量的菜单,打开来一看,还没来得及纠结,已经翻完了。就那么几页,一页问你要什么海鲜,炒鱿鱼,煎马鲛鱼还是炒虾?一页田鸡粥,配饭或者配粥,一页讲要什么青菜,顶多四五样,再一页,选个煎蛋,菜单上关于菜的部分,就这样戛然而止。
不会吧?就这么几个菜?
这是我去大部分中餐厅的感想,每次翻完了都想着,这样好吗?选择这么少,我都没法纠结了。
一个在新加坡住了许多年的朋友告诉我,这里就是很朴素的。
说起来,我和这个朋友约咖啡,因为之前她热情地给妹妹拿了两袋玩具,我想着空手而去可不太好。于是在商场一层,决定买点水果。看到苹果又大又红,六个有一箱,心想就这个吧。但只送六个苹果,显得有点儿寒酸。旁边还有88新币一串的晴王葡萄,让人不自觉要略过去,不然拿点桔子和桃子吧。
一旁服务员说,你送人吼?那拿个箱子装起来吼?
我随便问了句,桃子会压坏吗?
年纪大概跟我母亲差不多的服务员,很认真地点头说:就怕被压坏。
那怎么办?
她给我的意见是,那就不要买了,就苹果桔子这两样吧,我帮你装满一点吼。
我急着走,跟朋友约了两点半碰面,此时只剩下半小时不到。
那大姨又说:可能要包久一点,不如你先去逛一逛。
多久呢?
20分钟后你来拿吧。
20分钟后我拿到那个水果包装,心中满是吐槽,大姨花了这么长时间,也就是在几个苹果之间,垫了一些海绵包装纸。拎着这只箱子走出商场,满脑子都是国内鲜花水果礼品里,那些几分钟能包出一个礼盒的能人巧匠。飞快的打包速度,呼之欲出的精致档次,提走的时候整个人都喜气洋洋。
手中提着这一箱苹果桔子,心里一直在打鼓,就送这些?是不是太寒酸了?在国内如果苹果桔子算礼物,可能要倒推30年。
上幼儿园时有个模糊的印象,家里人走亲戚,那时候我爸骑一辆二八大杠,我坐前面,后面大概率绑着一箱苹果,再加一箱小桔子。过了这么多年,家里常收到的送礼水果,通常是车厘子,猕猴桃,或者是正当季的枇杷荔枝,才算拿得出手。
幸好,朋友化解了我的忐忑不安,她说这里的华人过年红包就包两块钱,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什么?!两块钱?
对啊,两块钱。
回到田鸡粥店,落座的那一刻,不知怎么的,有种穿越感。想到07,08年时,在广东爬山,从韶关某座山上下来,领队带着我们去一家大排档,就是这副模样。店里坐一半人,店外坐一半人,伙计快手快脚拿个洗脸盆,扫掉桌面碗碟,后厨传出乒乒乓乓炒菜的声音。听到这种真实的炒菜声,中国人会觉得灵魂一振,好像被磁铁吸住,无法自拔。
对,就是这种猛火铁锅的镬气,把你牢牢钉在这家看似不起眼的排挡,压根不想出去。
价格大概是国内的三四倍,可是心甘情愿,因为份量实在,且滋味还算不错。上次跟艾文花了50新币,三只盘子都吃得精光,没吃饱。这回确实饱了,满足了,有肉有菜有饭,还是中国人懂中国人。
只是出来之后,镬气的魔法消失,我又回过神来。
开始想念国内有些小城市的饭馆,有些餐厅那叫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翻开菜单看到价格满眼都是震惊,这么便宜,怎么赚钱的啊?有些排挡一张纸上光粥就有二十种,简餐小菜又有至少二十种,还有各种萝卜糕煎堆油条可以选,又平又靓,刚开始吃已经计划下次什么时候可以再来。
有朋友告诉我,新加坡的餐饮,其实是很卷的。我想我一定还没达到那个层次,没能推开新世界的大门。就像在上海时,你要问我上海餐厅怎么样?我肯定说,啊,那能选的太多了。但我妈沈女士非常不爱出门吃饭,她对所有餐厅都觉得,贵,没啥可吃的,不如家里烧。
没想到来了新加坡,我才跟我妈狠狠共情。
总之在我推开的这些门里,每次都饱含着一种思考,怎么回事,就这?这样也能混得下去?
今天小陈回来,告诉我他中午吃一份猪脚饭,八块八,相当难吃,又酸又甜整个不对头。他发愁地叹了一声,说,不吃吧,对不起老板,吃吧,对不起我自己。
毕竟八块八(人民币45元),又只是八块八。停了两秒后,他说:我选了对不起我自己。
我饱含深情朝他点了点头,这样的事,我也做过。
至于别的方面,此地素有亚洲卷王之称。艾文转来新加坡上学后,第一反应是,也太轻松了。
每天八点半上学,三点放学。前半个月,他沉迷于折纸。每天背着书包回来,都带一只折好的恐龙。周一是四肢着落的草龙,周二是站起来的霸王龙,周三周四,翼龙横空出世。
他没有作业,也没有课本,老师告诉我们,开学前半个月,都是为了让小孩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着急,不要一上来就给太大压力。
我身为一个中国人,心想,好歹来点?一点没有,我该跟他聊什么呢?
离开作业和考试,都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家长了,这可如何是好。每天只能侃侃而谈两句:哇,你这个恐龙折得倒是挺好的哈。
与此同时,上海的朋友正抱怨着,小孩九点钟还没做完作业,看样子今天又要拖到11点睡。我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匀一点?这边给点作业,那边少点作业,稍微平一平,保证每个小孩都能做上作业,还能按时睡觉,这不挺好么?
周末,艾文自己安排,一天图书馆一天植物园。你一定觉得,他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直到他在图书馆里精准地找出一堆折纸书。
这天傍晚回小区,路过游泳池,平常热热闹闹满池子都是小孩,出乎意料在周末下午一片冷清。我问艾文,那些小孩呢?
他耸耸肩说:他们周末很忙的,都要上课。
噢,原来只有我们还在盲人摸象。
这种松弛感,在某一天下午,一个国内朋友的来电中,彻底崩碎。朋友急急忙忙说:我新加坡的朋友都在给小孩补课,新加坡很卷的呀。
她意思是,你们怎么还不动手?快点给孩子补起来。
果然,朋友非常有纲领地跟我分析,英文不用补了,学校里英文能学好已经够了,重要的是数学,数学一定要补起来,那国际学校数学学的太浅了,没啥用。
我不自然地给自己辩解了几句:刚来,还在熟悉环境呢。
朋友急切地催促道:要抓紧啊,一没补上,可就落后啦。
很神奇,跟这边家长聊天,通常总有一块是在聊,你们在哪补?补得怎么样?
一个卷字,刻在所有人心中。去到哪里,哪里就有燎原之势,哪有不补的道理?
按某家长的说法,你让小孩闲在家里干嘛呢?
说起来,此地人人都很匆忙。在人流量大的地铁站,常常要预判来人的走向。如果撞在一起,说明一定是两个外国人。只有新加坡人才能灵巧地往旁边一个侧身,灵活躲过相撞的瞬间。
生活在大城市,总有一些特别的技巧。
而为了生活在大城市,你必须学会这些技巧。
这个有着亚洲卷王之称的国度,现在还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我站在门外,依然摸不到打开它的机关。
卷起来?还是躺下来?这是个问题。
作者|毛利  分享生活,解答情感、家庭困惑,和有趣的人们对话,有机会一起午餐吧。
关注👇
《卵子的呐喊》
毛利全新长篇小说上线
关于两个女孩生育的思考和选择
点击阅读↓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红书|和毛利午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