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是优化民营企业资源配置、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设计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的政策组合,支持民营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疫情以来,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持续加码,聚焦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强化金融供给保障,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截至2023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1%,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和上年末分别高14.8个和2.3个百分点;自202211月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以来,累计为民营企业发行284亿元债券提供支持;截至2023720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88.1%,融资规模占比达71.8%
7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即“31)发布,将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同时,“31强调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具体部署。83日,人民银行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提出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民营经济。未来,金融机构有望在政策推动下协同发力,集聚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民营企业,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持续量增、面扩、价降,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当前金融支持民营经济
面临的挑战
一是民营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抑制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充分释放。2023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5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处于历史较低水平,7M2同比增长10.7%,远高于经济增速。但是受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经济恢复面临需求不足、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问题交织等制约,叠加房地产市场明显下行,民营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乏力、未来盈利预期下降、扩产能意愿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小微企业融资意愿明显不足,民营企业不敢投”“不愿投现象短期内较难改善,民间投资整体低迷。20237月,中小企业PMI仍处于荣枯线以下,连续三个月与大型企业分化;20231—6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2%,低于2018—20224.4%的平均增速水平。据浙商发展研究院调研数据,有39%的企业表示经济形势制约了企业投融资意愿。据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20234—6月,小微企业融资指数分别为47.848.448.5,均处于荣枯线以下。
二是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服务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而当前民营企业也主要依赖银行信贷进行融资,资金主体相对单一,股票和债券市场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相对有限。据统计,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占比近60%,债券融资占比仅为27%,而大型企业债券和信贷融资占比均在47%左右。股权融资方面,创业板和科创板准入门槛相对较高,民营企业短期内由于规模不足、财务管理规范性较差难以上市;北交所的设立为创新型民营企业引入了新的融资渠道,但是市场流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债券融资方面,民营企业平均抗风险能力较弱,整体外部评级偏低,部分企业经营杠杆偏高、资产负债率偏高、受限资产占比较大。同时,信用债违约事件偶有发生也导致民营企业整体信用环境受损。2023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资金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融资占比在90%以上,民营企业融资占比处于低位,且2018年以来民营企业净融资持续为负,存在融资缺口。
三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限制金融机构支持力度。首先,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融资成本较高。民营企业经营风险高,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易受市场变化影响。同时,部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完善,缺乏优质抵押品,总体抗风险能力弱。从风险偏好角度考量,金融机构通常会要求更高资金价格补偿风险。当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仍高于平均利率水平。据国研中心调研数据,在同等信用评级下,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相对国企贷款利率普遍偏高。同时,民营企业申请贷款过程中需要提供大量材料,经过反复的审核、离线调查和第三方担保等步骤,贷款审批周期通常较长,导致民营企业短期现金流压力难以改善,可能错过最佳投资周期。其次,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仍伴随民营企业发展各个阶段。发展初期,民营企业多缺乏有效的发现机制和培育机制,部分潜在优质民企在初创期难以被金融机构有效发现和识别从而获得有效支持。发展中后期,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扩大经营规模等各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对资金时效性要求较高,但由于民营企业资产配置呈轻资产化、整体规模较小、风险规避和应对能力相对不足,多因抵押物不足或缺乏担保在商业银行贷款审批过程中受限。最后,部分金融机构考核机制限制了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积极性。多数民营企业贷款额小、面广、期短,与大额贷款相比工作量大、平均展业成本高、风险大,在缺乏有效机制的激励下,部分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积极性不强。
四是民营企业风险分担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虽然各地通过财政补贴、成立担保基金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但是针对支持民营企业的政府贷款担保难以形成常态化机制,担保基金所发挥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同时,民营企业坏账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为银行的贷后管理造成了一定的潜在风险。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3%13.5%,利润萎缩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坏账风险。政府、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间按比例共同分担风险的制度体系尚待完善,平抑环境变化对民营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能力相对有限。
金融仍需发力助力民营经济
做大做强
一是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呵护民营企业健康。民营企业蕴含强大的创新潜能和增长动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金融机构应坚定秉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积极推出助力盘活民营经济的各项举措,着力营造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环境。金融机构应结合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补齐在金融政策、金融供给和金融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稳定的竞争环境,稳定民营企业家的市场预期。完善市场化的客户准入体系建设,综合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控制水平、创新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评价客户,不能将民营企业拒之门外。
二是鼓励和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在保持民营企业信贷总量有效增长的基础上,也应当继续用足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的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同时,适时通过按需延期付息、延长还本期限、加大纯信用信贷产品供给、开辟信贷绿色通道、建立多元化担保等方式,助力民营企业稳定预期。制定差异化绩效考核指标,加大对民营企业营销和服务激励费用安排,将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挂钩。此外,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深度挖掘民营企业发展各阶段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股权融资方面,应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重要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提供差异化融资支持。针对上市前的民营企业,可以发展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引导更多资金充分流向民营企业,同时健全退出机制和信息流渠道,减少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风险。完善民营企业上市培育机制,为业绩良好、主业突出、运作规范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的上市便利。同时,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并购重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等方式盘活自身资产,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国家重大战略、科技攻坚重大方向的项目建设。债券融资支持方面,完善债券发行机制,通过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直接购买债券等方式,支持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引导民营企业关注绿色发展、社会责任担当、治理机制完善。
三是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民营经济质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机构收集、分析各类信息的能力,优先支持重点民营企业。加快构建政银企共享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方式实时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地方政府牵头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加快构建基于税务、水电费、司法、物流等信息的大数据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更完善的信息渠道,降低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性,提高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研究院)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9期
投稿邮箱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