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青海还是一副刚刚入春的样子,随处可见的雪线把山与天劈开,冰层像狗皮膏药一样,在山坡上东一块西一块的。山说不上绿,更多还是一片片绿调的浅黄色,簌忽地还有些许降雪,盖住山峰。玉树州上的桃花已经日渐衰败,但行道树两边的秃枝都冲出了绿芽,笃定地绽开。立夏了,是该暖和起来了。

这次以山水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三江源,我将切身参与到云塔村的自然体验调研与试接研讨工作中,除了考察风景与动物,也会和接待家庭——云塔的牧民们深入交流。不像名声在外的昂赛大猫谷,这里的自然体验还处在待开发的境地,充满着未知,等待被探索。
01天河语冰,云塔的季节变化
从玉树出发,不到三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云塔,平均海拔也只4200多米,可谓非常路人友好。
在云塔沿着河流走,看到溪水与冰台交连出现,河道下水流潺潺,表面上还固执地盖着一层冰做的被子,厚的地方能有几十厘米。这里的冰面很有趣,不像北海那样光滑如镜,而是长着毛刺,离远一点就像在看雪,棉花糖一般凹凸起伏。
通天河沿岸随处可见几米长的大块碎冰,鬼斧神工般各不相同,一件件都是后现代的雕塑作品。大冰块的侧面积累着去年冬天股股霜寒压实的纹路,像是手艺优秀的千层蛋糕,层层叠叠,均匀细腻。
河对岸倒是一片独特的风光,和我们等高的陡崖上有一片斜坡草原,贪婪地享受着午时温暖还不烘热的阳光,犹如世外桃源。草原上分散着一户牧家方正的房院,惬意地望着紧张的我们,牛群早已消失在远方的山坡,连留守看家的马儿都投来恬静的目光,享受独自漫步的自由。
路过的牦牛可一点没在意这暖暧嗳的风景,只管边走边方便。牛粪坨坨落在冰面盖住了阳光,像一朵朵蘑菇长在冰河之上,拖迟了春天吞噬河床的速度。
02工作之一:访谈接待家庭
然体验的一大特色是入住当地牧民的家中——与藏族同胞们同吃、同住、同行,负责接待的阿吾也将成为体验者的向导,带领大家进入山谷,寻找动物。这次是云塔村民的第一次尝试,到达的当晚大家一起聚餐,认了个眼熟,阿吾们都害羞少语,用风味浓厚的普通话与我们简单交流,大部分时间都憨厚地笑着。
云塔共有三个村社,一、二社靠近村的南面,三社靠近村的北面,两地车程约30分钟。虽说有个大致分布,但深入云塔才发现,大山深处也能看到居住的人家。这些人家在远离城市的山谷里,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放牧生活,早出晚归,怡然自得。
云塔在2020年实现了全村通电,但网络信号却依然难得,让这次的体验更加“沉浸式”了。
这次我所寄宿的人家阿吾巴俄家,住在一社的主路中心地带,有一个标致地藏式户型,家里的阿姐是游牧和家务的主力,管理着几十只牦牛、1匹马,还有2只可爱的藏狗守护。
第二天的午餐,接待家庭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欢迎宴——奶茶、酸奶、风干牛肉、大饼、酥油等特色藏餐,各样的水果、饮料、零食,和特地为汉族姑娘们准备的素菜,摆满了3张长桌,别说吃不过来,用“眼花缭乱”来描述都不足以诠释当时我们的震惊之情。房间布置也井井有条,整齐的餐边柜里是琳琅的杯子、碗和铁锅。为了迎接体验者的到来,布置了崭新的枕头、棉被、床垫及床单,一切都是蓄势待发的样子。
在与接待家庭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村民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之中,大部分走出过青海,见过现代化的城市,回归山野才意识到这片大山草原的珍惜与可贵。对于自然体验,阿吾们并未都能给出准确的定义,他们甚至不自信地问到:“真的有人愿意来这里看动物吗?”但如果你问,有人想来的话,你会带他们去哪?他们无一坚信不疑地跟你说,走进山里,走到河边。
交流不觉到了晚上。我走出房间,抬头望向天空,接近汉历的初一,月亮被吃得只剩一弯轮廓,银河也已初见倩影。我拿出星座软件对着天上反复检索——大熊座、小熊座、射手座,依稀都可辨认。
“赶紧睡吧,明天还要早起。”
03工作之二:寻找动物——瞭望雪豹的180分钟
自然体验能有效开展的前提是自然资源的充沛,这包含了风景的壮丽、动物的丰富度、可观察难易度、以及行程本身的便利度。因此,寻找动物以及检验寻找动物的难度也是本次志愿工作的一部分。
清晨和傍晚是各类动物的活跃时间,有蹄类动物会下山到谷地的河边喝水,顶级狩猎动物便趁机躲在高处,静待伏击。为了探索云塔的野生动物资源,我们一早就踏上了寻找动物的旅行。
5点半的云塔还未见日出,夜色如稠墨,寻找动物的人儿已经揭被起身。在灶房里完成简单的梳洗后,我们踏上了破晓的征途,向东北一路驰骋。车灯照亮向前进的方向,先好几只高原野兔的先后蹿过光晕,像我们激动的心一样,扑扑跳动。车窗外,远山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从山边蔓延开一片钴蓝至靛青的渐变色,像是山谷对我们的召唤。
我们在神山脚下停车,听说这里容易看到雪豹。又拿着手电筒在山坡上来回寻找,只看到几只伶瘦的岩羊,我小声在心里说了句:“不好意思,打扰各位享用早餐了。”阿吾巴俄奋力向山上爬着,不一会又垂着头回来,看来今天的动物运不太好。
找不见雪豹的我们开始往北边的通天河走,希望路上能碰到些其他动物。拂晓的凛风吹得人清醒,车内暖乎乎的座椅和热气又唤着见周公,醒和睡的时间兴许各半,在迷糊之中见到好几只马麝,跳跳停停地消失在视野里……领队大鹏告诉我们:“只要看到足够多的马麝(岩羊和白唇鹿),就一定能看到雪豹了!”
8点半,太阳从高山后面探出了头。就在此时,车突然停下,有人喊“雪豹!雪豹!”一阵开关车门的声音,所有人都下了车并急促地向前跑着,向山上望着。急迫的心情穿过望远镜的看筒,射向灌木丛后的雪豹。雪豹仿佛木呐,却又深情地给了我们一瞥,扭头向山阴面走去,一步一踏,高傲地留下一个毛绒绒的斑白的背影。耳边大家焦急地询问还交叠着——“往上走了!”“在哪儿?”“看到了吗?”
“那儿还有一只!”顺着阿吾手指的方向往左侧张望,又见一只雪豹沿着等高线向灌木丛迈去,星星点点的黑白豹纹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又与枝杈融合,直至无可辨认。
寻豹的过程只用了180分钟,兴奋、激动、遗憾、惆怅、难以忘怀、意犹未尽……一下子像砸了情绪的百宝盒。每个人都怀着对雪豹——这个高原上的“宝藏”的不同心情,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到车上,回味着10分钟前发生的一切。
04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虽然已经是第二次走进三江源了,我依然觉得没有“玩”够。
在三江源的每一天都是“痛苦的”,早出晚归,风吹日晒,翻越大山,克服高反,忍受强烈的昼夜温差,以及一次又一次无限贴近自然的“解手”时刻。在云塔的四天三晚,其实都没有睡好,有刚抵达的兴奋,也有一天超过12小时在户外翻山越岭的疲劳。在物理的多重考验之下,还不得不面对筋疲力尽也可能无法看到动物的沮丧、失望和不甘心。
好在有牧民向导的指引和陪伴,和他们一起时总是不太需要“心机”,就像和家人一起远行。结束每天的工作后,阿吾总能找到一块风景最好的腹地,打开便携煤气炉,煮一壶茶,和我们一起坐在河边,打水漂、掷牛绳,聊聊家常,开开玩笑。阿吾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客气,把这里当做自己家”。
自然体验必然有其不确定性,也有不得不克服的物理与生活配置的局限,但这些都无需赘述,因为自然的魅力无可替代。它的意义——不在于你能看到几种动物,走过几条山沟;不在于是不是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顶级的猎食动物;不在于你是否能抓拍到这个动物回眸或捕食的一瞬间……而是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和自然,和野生动物,已经不再被所谓的“国家公园”所区隔,不再被我们固有的文化和世俗所局限,不再被物种演化程度的高下之分所评判
在我们眼神相遇的一刻,我与雪豹、白唇鹿、藏狐、鼠兔……万物生灵,共同呼吸,共享阳光与甘露,共享同一片天地。
这一刻,我们都回到了自然。
-END-

撰文/Nasa
编辑/夏农
排版/李健华
文中配图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拍摄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email protected]
作者介绍
Nasa
山水云塔自然体验项目志愿者。四年前被青海湖边的种树治沙的牧民所感动,从而开始关注这片土地。爱好冲浪滑雪徒步,更爱观察自然状态下的动物。

关于云塔,你还可以了解
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