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如此定义了[]。
▲《换茶图》明 仇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质为植物的茶,其滋味最初的不同是阳光、雨水、土壤、时间等最为简单的因素赋予的。
宛若春雨般清新的绿茶;甘甜醇厚的红茶;淡雅滑顺的乌龙;茶客们奉为“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白茶;甜润绵柔的普洱;......人类味蕾所能捕捉的味道虽然有限,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对茶叶滋味的追求与探索。
在浩如瀚海的中国茶园里,各形各色的茶叶因烘焙、发酵等工艺不同,产生香气、滋味、风味的丰富变化。每个朝代也依据自身性格发展出各自不同的茶艺文化。
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团茶”改为“散茶”。自此泡茶法开始盛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明人品茶图》明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散茶的冲泡,较为注重茶叶本身色、香、味、形的优美。这一饮茶方式的改变影响了茶叶赏析的重点,与此同时也极大影响了茶器的使用。紫砂茶具盛行的主要契机之一就是明代的“改团为散”。
紫砂泥料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用它烧制出的茶壶聚香而保温,冲泡时能很好地释放茶叶的滋味,让不同茶叶迥异的茶性得到张扬。
明以后,以紫砂泥料烧制的茶具在茶席间可谓光芒盛放。
▲在乾隆装扮成前朝雅士品茶的御画《弘历中秋赏月行乐图》中放着一把紫砂壶。据推测,应为乾隆的御用茶壶。图为清代郎世宁绘,故宫博物院藏;

▲宜兴保存下来的明代龙窑遗址
茶具砂为首。”茶客认为紫砂泥做出来的茶器光泽淳厚,温而不燥,且易于泡养,赞紫砂壶是“天生为泡茶而生的壶”。
用紫砂壶泡茶,水入壶中,闻茶香,观壶色,品茶味。拿到手里把玩,紫砂的触感亦各有千秋。若使用得当,时间越长,“以砂制成”的壶却会越发温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养壶”。也是一种玩壶雅趣。
以泥料、造型见长的紫砂壶是“点、线、面、几何图形、空间虚实”合理而巧妙组合在一起的产物。
在浩如烟海的各款紫砂壶具中,本文主要介绍的[龙蛋壶]则是备受茶客喜爱的经典器型之一。
龙蛋壶,最大特点就是其圆润光滑的蛋形身筒
清代吴鼎梅的《阳羡茗壶赋》中曾提到,“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这是有关龙蛋壶最早的文字描述。
龙蛋壶以“龙蛋”命名,除了壶身似蛋形,也有一种美好的祝愿在里面。
诗经《貔貅(pí xiū)出世》中记载,龙的九太子貔貅从“龙蛋”中破壳而出。民间文化里,貔貅乃神兽,既有“辟邪”的意思,又有“家有貔貅万事无忧”的吉祥说法。
将造型似蛋形的紫砂壶取名为“龙蛋”,点明它形制圆润流畅的同时,也给这款壶形增添了一份拙稚可爱的亲切感。
作为紫砂壶的经典器型之一,龙蛋壶以“器型圆润、线条流畅、轻巧简雅”著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拙稚可爱的龙蛋壶在茶中岁月里历久弥新。
茶为饮,壶为伴,古往今来,壶与茶都是一对好搭档。泥与火相遇,成就了紫砂壶。人与壶相适,成就了爱壶者。
观复博物馆推出——[紫泥龙蛋壶]。以紫泥佳壶品南方嘉木。
此[紫泥龙蛋壶]色泽敦厚,古雅可爱,其壶身圆润饱满、线条顺滑流畅,整壶有一气呵成之畅。
壶口,与盖沿衔接的自然、平稳。线条优美,出汤流畅,宛若一束激流。
壶把,弯曲顺畅, 弧度平滑,把持舒适。
壶盖,与流、把一气贯通,浑成一体。一颗壶钮落在壶盖正中间, 乖巧可爱, 形状呈扁圆形, 与龙蛋壶身相映成趣。
茶漏,开孔适宜,梅花形7孔不阻茶汤,不塞茶渣,出水顺畅而有力。
壶底,过渡自然,均匀有致,印有观复标识,匠心独运。
9月7日-11日,此龙蛋紫砂壶限时优惠中,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进入店铺搜索:紫砂壶、宜兴紫泥、功夫茶壶、紫砂等关键词,可查看更多紫砂佳品。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或下方‘阅读原文’蓝字,即可惠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