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3000+|阅读预计需要8min 
文|高予清(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遇到情欲性移情的来访者,工作起来总是充满挑战的,情感情绪的张力太大,咨询师常常会被来访者逼到墙角上,从而失去咨询师的功能。
当来访者感觉自己“以爱情的方式”爱上咨询师时,TA会不断和咨询师确认,你喜欢我吗?
这时,咨询师该如何回答?
任何来访者都可能想问“你喜欢我吗”
以前我很喜欢真诚一致的风格,比如直接回答来访者“我很喜欢你”。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真的这样实践时,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潜意识深不可测,咨询师对自己的真诚一致能觉察到第几层?表面上很喜欢来访者,潜意识却忍不住想要抛弃来访者是屡见不鲜的。
另外,关于真诚一致,这里也会有很尴尬的另一个真相,如果咨询师非但不喜欢这位来访者,甚至很讨厌TA,又该如何回答?所以,比起直接给出喜欢或不喜欢的答案,这个问题背后还有更多的动力需要去探讨。
图/Unsplash
比如,咨询师需要足够清晰自己的反移情感受,如果是喜欢,为什么喜欢?如果是讨厌,为什么会讨厌?有哪些相遇?又有哪些阻隔?喜欢或讨厌的感受,对工作有哪些促进,又有哪些阻碍?
咨询师的自我觉察需要深入潜意识,而不只是停留在浅层。对来访者的关注,更是要深入。当来访者渴望即刻要一个明确答案时,在那一刻, TA的内在感受是怎样的?对TA意味着什么?重复了什么?
被来访者逼到墙角追问时,咨询师承受的焦虑和压力是很大的。直接给一个答案,对咨询师或许是一个解脱,但对来访者来说,有可能会再次经历一次重复。至少对于陷入情欲性移情的来访者来说,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我发现,除了情欲性移情的咨访关系,在任何一段咨访关系中,任何来访者在向咨询师讲述了自己最隐秘的生命故事后,多多少少都想确定咨询师是否喜欢自己。任何来访者都可能会想问“你喜欢我吗”,并希望咨询师给一个确定的答案。
图/Unsplash
所以,我今天探讨的话题不仅仅是针对情欲性移情的工作,而是面向所有来访者的思考。
直接回答“喜欢”,可能让来访者陷入混乱感
无论咨询师开口表达自己喜欢来访者,或不喜欢,咨询师表达的时刻,焦点都从来访者身上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咨询师成为一个强者,一个可以给来访者确定感的客体,一个可以及时满足来访者的客体。
如果来访者真的听进去了咨询师“喜欢”的回答,真的相信咨询师喜欢自己。直接“喜欢”的答案,会给来访者带来确定感。而更多的可能性是,来访者听到“喜欢”两个字时,内心深入可能反而会陷入混乱感。
 1.不相信 
当来访者去追问咨询师是否喜欢自己时,来访者是否喜欢自己?是否相信自己值得被人喜欢?尤其是当TA向咨询师袒露了如此多令自己感到羞耻的秘密后,是否相信咨询师会喜欢TA?TA是否相信来自一段付费关系的喜欢?
这里很难回答是或否,但有一点还比较容易确定,如果来访者真的喜欢自己,并相信咨询师喜欢自己,TA也就不会问了。
咨询师的回答,是否能立刻让TA开始相信?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不过,作为精神分析动力取向的咨询师,能节制还是会尽量节制,因为来访者意识层面的相信,显然不能代表潜意识的千丝万缕。
有时候,太快给来访者一个答案,反而把来访者潜意识的大门给堵住了。
图/Unsplash
 2.隐秘的怀疑 
来访者可能不仅不相信咨询师“喜欢”的回答,还有可能因此对咨询师产生怀疑。
咨询师为什么会“喜欢”自己,这里面有没有诱惑?是不是想让我在这里长久的咨询,好赚我更多的钱?是否把我当作满足TA某种欲望的工具?是否想控制我?咨访关系里是否有潜规则?
在同行的相互交流中,大家往往会发现一个规律:当咨访关系走向融洽,当咨询师真的喜欢一位来访者时,这位来访者可能会莫名地想逃离咨访关系这其中有很多种原因,其中一种可能性是,在来访者过去被喜欢的经验里,这是有危险的。
TA曾经“被喜欢”迷惑过,在“被喜欢”中,TA不知不觉需要付出很多,比如被利用,被控制,会成为某个人的延伸,甚至是工具,是食物。拥有了“被喜欢”后,会害怕失去,也会让TA更加容易失去自主感。
“被喜欢”曾带给TA如此混乱复杂的感受,TA无法言说,但TA开始有警觉。
图/Unsplash
被爱、被欲望与被工具的混乱,让来访者恐惧亲密
很多人自出生,就成为了父母“自我”的延伸,自己是父母的一个局部,甚至只是父母欲望的一个工具。父母“自我”中有一个巨大的空洞,自己只是被塞进那个洞里的“肉块”。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在各种关系中重复体验被工具化的痛苦,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TA以为一个人很爱TA,最终发现那个人只是把TA当作要塞住自己内心空洞的填充物。TA可能渐渐会感觉被“深爱”自己的人吞吃掉了,或者说,被那个人心中的洞吞掉了。
被“爱无能”的人爱上,是一种灾难。而这个世间,太多父母“爱无能”,太多恋人“爱无能”。
图/Unsplash
过于伟大的父母之爱,让无数的孩子无法拥有自我。过于吞噬的爱情,会让本就碎裂的自我更加破碎亲近的关系除了会带来甜蜜,还可能会带来切割。在这样的经验里,一个人如何不恐惧亲密关系?
咨访关系逐渐会走向亲密关系,多数情况下,来访者是没那么容易相信咨询师的,更没那么容易真的会爱上咨询师。
比起直接回应wish,更应看见来访者的desire
此前在张沛超老师精神分析班课堂上,刚好探讨了这个话题,面对来访者表白,并逼问咨询师是否喜欢自己,如果咨询师真的喜欢来访者,是否能够向来访者承认自己是喜欢的。
张老师的主张很坚定,他说不能承认。承认是直接给了来访者答案,会过快地把来访者下面更多的感受给泻了。
张老师原话我记不大清了,我是一个上课顾不上记笔记的学生,尤其是身处非常精彩的课堂。此刻,我只能尝试性地掺上自己的语言分享一下他的解释。大概的意思是:
当来访者逼问咨询师时,TA那时会处在一个面对未知,面对不确定性的混沌感受中,那个感受令人焦虑,恐慌,难以耐受,又难以言说。所以来访者会咄咄逼人,希望咨询师即刻满足自己,即刻给自己一个答案。
比起即刻满足来访者,咨询师这时最好通过对话让来访者回到自己的感受上,让TA能够面对,体验并能够言说自己这种“难以言说”的感受,渐渐能够让这些海底深处的混沌感受浮出海面,能够潜意识意识化。
这时候,来访者的“病灶”才真的被治愈了。
张沛超老师在课堂上还分享过一个观点:咨询师不能只是关注来访者的Wish,更重要地是要看见来访者的Desire是什么如果咨询师看不到来访者的Desire,而只是在Wish层面回应来访者,可能会把Desire的出口给堵上。
张老师这个观点给了我很震撼的提醒,比起等待来访者的Desire冒出来,咨询师是多么容易在Wish层面回应来访者啊,毕竟看见Wish是很容易的。
面对来访者汹涌澎湃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张力,咨询师能够慢下来,稳住,真的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封面图源:《扪心问诊》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https://unsplash.com/photos/3kEkV4Aj0Lc
https://unsplash.com/photos/V83v-MYB_Z8
https://unsplash.com/photos/7uPzmidQ4jI
https://unsplash.com/photos/Oby38es7Y2M

与抑郁来访者工作的5个CBT技术|「CBT两年系统训练项目」学霸笔记

7件小事,帮你走出“精神内耗”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