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4200+|阅读预计需要11min
昨天,歌手刘维发布微博表示,自己无法登上已逝母亲的微信账号,焦急万分。他接连发微博提到:“那些不止是聊天记录,那是我们无比珍贵的回忆......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是遗忘。”
图/微博
经多方建议及官方工作人员指导,刘维已经成功地恢复了微信聊天记录,不过,事件远远没有结束。
他的分享引起了大量失去亲人网友的共鸣:有的手机被偷,而里面存着唯一一张全家福;有的人手机坏了开不了机,结果修理之后聊天记录也一并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或许你曾遭遇挚爱辞世,又或许你处于爱的人即将离去的状态中,无论哪一种,你都会感到失落,会痛苦、会悲伤、会孤单,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在这世界上,面对挚爱的离去是每个人生命的必修课。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使命,每个人也总有离去的时候。
纵使你已经/正在经历挚爱离世,我想对你说:亲爱的,你不是一个人。
希望下文能够帮助你度过艰难的哀伤期。
哀伤是什么?
哀伤是指丧失带来的自然反应和感受。
丧失包括人们面对死亡、分离、失落或者重大变化等。
哀伤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哀伤的反应与你的性格特征、处理问题的风格、你的生活经历、你的信念、还有丧失对你的意义有关。
只有自己才明白丧失的意义,越是意义重大的丧失,哀伤的程度就越深。
• 家人辞世
• 伴侣离世
• 同学或者同事去世
• 挚爱罹患重大疾病
• 离婚或者关系破裂(失恋)
• 失去亲密的朋友
图/《岁月神偷》
相比以上重大的丧失,还有相对小点的丧失也可能产生强烈的哀伤情绪,比如:
• 生病失去经济保障
• 离开家/搬家
• 宠物去世
• 换工作
• 毕业
无论哪种形式的丧失,这些都是个人化的,所以不必为自己产生的情感而感觉羞愧
无论丧失的是人、动物、关系,或者是对你有意义的场景,你都是在经历丧失,因而感觉哀伤是很正常的。
哀伤的过程
处理哀伤是需要时间的。

治愈是会慢慢发生的,它不可能迅速就恢复。有些人在数周内或者数月内开始感觉变好。而有些人,会在数年内才感觉变好。
无论你的哀伤经历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耐心,相信它最终会好起来,同时也允许中间经历情绪的反复。
精神科医生Elisabeth Kübler-Ross曾提出“哀伤的五阶段”。
1. 否认:“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2. 愤怒:“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我应该责备谁?”
3. 讨价还价:“我愿意用......交换,使这个事情不发生。”
4. 消沉:“我好悲伤,我都不想做任何的事情。”
5. 接受:“我现在能平静地接受所发生的事情。”
在经历丧失后,你会经历的上述所提及的情绪,了解了哀伤期的情绪表现和哀伤期的五阶段,能帮助你意识到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和自然的。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以上的阶段和情绪,你也不需要为了治愈而经历哀伤的每个阶段。请不要担心你应该有怎么样的感受或者你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Kübler-Ross从没有把每个阶段定成严格的框架,套用在每一个人身上。
她曾提到哀伤的五阶段不是对于丧失的典型反应,因为也没有典型的丧失,每种哀伤都是因人而异的。
图/《岁月神偷
与哀伤共处:与逝去的亲人保持联系
1996年,悲伤领域的研究者克拉斯、西尔弗曼和尼克曼发表了一本叫做《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提出了“持续联系”(ContinuingBonds)这个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纳入哀伤治疗的专业领域。
克拉斯等人认为:不应该把“分离”当作面对悲伤的处理方式,即使在死亡中,人们也可以自然地依恋。
”持续联系“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新的跟悲伤相处的方式:你不用把亲人划出你的生活,你可以慢慢找到调整和重新定义你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允许自己跟那个人继续保持联系。
那么,如何和逝去的亲人保持联系呢?下面是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1.与他们交谈 
想念他们的时候,就跟他们说说话吧。
 2.写信给你失去的人 
写信是更深入的交流,你可以说一些平时说不出口的事。
 3.保留周围的人的照片 
提醒自己:TA曾经这么热烈地活过,而你,被一个这样好的人爱过。
 4.让TA加入对你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和仪式 
比如在结婚那天,给爷爷留一张椅子。他一定很开心的。
 5.想象一下,在做出艰难的决定时,他们会给你什么建议 
爱你的人,会希望你不要违背本心,做出对自己最好的决定。
图/《岁月神偷
 6.与新朋友谈论他们,他们从未了解过你所爱的人 
因为他们代表了你的过去,也影响着现在的你。
 7.完成他们正在研究的项目 
通过完成他想为世界留下的成果,跟他们相遇。
 8.去他们一直很想去的地方 
在旅行中,接近你爱的人。
 9.保留他们的社交账号 
保存他们存在过的证明。必要的时候,为他们的互联网痕迹留下纸质版,避免意外。
 10.学习他们的爱好和技能 
去感受他的感受。
 11.做一道他们的拿手菜 
也可以做给你的孩子吃,告诉TA:这是你外婆最拿手的一道菜。
 12.用你自己的方式感受他们的存在 
以他们会引以为傲的方式生活。
图/《岁月神偷
如何帮助正在经历丧失的亲朋好友?
如果你身边的亲友经历了类似的丧失,你可以参照以下4个方法,来更好地帮助到他们。
 1.真实,不讲大道理 
允许自己和他人的真实情感出来,接纳这些情感,哀伤是正常的反应。
出于善意,我们可能会想尽办法去安慰对方,想让对方尽快停止哭泣,尽快开心起来,例如机械性的重复比较抽象的话语或者大道理——“请节哀顺变”“人死不能复生”“哭哭就行了,日子还得过”“这就是命”等。
事实上,“丧失”是一种集体性的丧失,具有共性,因为它唤起了人对死亡的共有的焦虑与恐惧,及直面生命本身是脆弱的事实。
说这些大道理,是为了让自己以保持理智,缓解自己在面对这同样的哀伤的恐惧的方式,潜意识里想与他人悲痛的情感保持距离。
2.你愿意在身旁,愿意听 
给对方足够的被允许的空间,让TA知道在你面前即使是崩溃,发怒等你都不会去评价好坏,不要去急于劝说对方应该怎么样处理。
你不需要纠结对错或者完美的建议,最重要的是你要在那,陪伴和耐心是重要的资源,不应该强迫对方对你打开心扉。
如果她/他想说和丧亲有关的事,你也不必刻意避讳,可以主动简单地开放性提问,让对方感觉你愿意在身旁愿意听陪着坐着,沉默也挺好。
例如:
• “我听说你爸爸去世了”(认识现实,让对方知道你愿意谈论这个话题)
• “我不知道说些什么,但是我想让你知道,我非常关心你”(真实表达)
 3.询问对方的感受 
哀伤有关的情感是非常复杂,具有个体差异性,就算你也经历了和对方同样的丧亲事件,但是也不要试图假设你完全知道对方的感受,不存在两个人完全一样的感受,你需要去问,让对方说出TA的体验。
 4.做些实质性的,力所能及的现实中的小事 
正在经历丧亲的人可能求助动机会下降,怕麻烦人,你可以主动为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帮其请假,暂时帮忙接送小孩,帮其筹备丧葬有关的事等。
电影中,主角一家的房顶险些被狂风骤雨吹走,因此在儿子去世后,父亲在其的坟前栽树,为他遮风挡雨 图/《岁月神偷》
死亡一定会到来,但死亡并不是终点。
人类的生命长度有限,而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却是自己把握的。
对于正在经历哀伤的你,请带着对亲人的怀念,用心聆听亲人对你的期待和祝福,愿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珍惜与在世亲人的当下,善待自己和他人,并过好每一天。
封面图源:Unsplash
本文合作咨询师:李敏楠、黄满霞(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本文内容节选自简单心理《对逝去的爱人,我们是可以选择“不告别”的》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Helpguide. (2018). Coping with Grief and Lo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grief/coping-with-grief-and-loss.htm
Lichtenthal, W. G., Cruess, D. G., & Prigerson, H. G.(2004). A case for establishing complicated grief as a distinct mental disorderin DSM-V. Clinicial Psychology Review, 24, 637-662.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2018). Grief and Loss. Retrieved from https://cmhc.utexas.edu/griefloss.html
Kristensen, T. E., Elklit, A., &Karstoft, K. I. (2012).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fter bereavement: Earlypsychological sequelae of losing a close relative due to terminalcancer. 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 17, 508-521.
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s ofGrief , Dennis Klass, Phyllis R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100多万失独家庭,如何熬过丧亲之痛
Rubin, Simon Shimshon (1999). "TheTwo-Track Model of Bereavement: Overview, Retrospect, andProspect". Death Studies. 23 (8): 681–714. CiteSeerX 10.1.1.462.2673. doi:10.1080/074811899200731. PMID 10848088.
Bonanno, George A. (2004). "Loss,Trauma, and Human Resilience: Have We 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 AmericanPsychologist. 59 (1): 20–8. doi:10.1037/0003-066X.59.1.20. PMID 14736317.
https://unsplash.com/photos/4YMi_qOM40s

保持快乐的9个秘诀 | 漫画

沉默即纵容 | 培养4种能力,离开伤害性关系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