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700+|阅读预计需要8min
文 | 袁泉(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电影《千寻小姐》改编自连载漫画,讲述的是一位曾在风俗店工作的女子千寻,如今在海边的便当店工作的故事。
她身边有各式各样的人,但她总能宽慰他们,从而影响他们人生的故事。
“我们都是住在人类身体里,来自不同星球的外星人”
千寻,并不是故事主人公的本名,她的原名叫“古泽绫”。但成年后她选择自己叫“千寻”。
对名字的寻找和定义,常常也主导着我们想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千寻这个名字也寓意着探寻自我的过程。
电影中的千寻仿佛一棵孤独的树,她感受着身边的一切。
图/《千寻小姐》
在海滩上她会弯下身子跟毛发蓬松的“猫夫人”对话;与流浪老汉分享便当时感受酸梅的酸涩与美好;去墓园时会轻轻地将溺水的蚂蚁移到指尖,送往干燥的地面。
有时,当孤独如夜般沉重时,她也会仿若睡着的鱼,沉入深深的海底,在海水中让内心休眠片刻。
千寻的孤独仿佛一件隐身的物件,随身携带并散发出寂寞的味道。
离开风俗行业进入便当店的千寻是可以隐藏自己的过往的,但当便当店的伙计用揶揄的口气打趣她时,千寻淡淡笑着说:这就不用担心了,大家早就知道了。
微笑的背后仿佛藏着千寻不想让他人靠近的孤独。那份关于自己曾经的过往好像只是时间上的一个刻痕。
在千寻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七八岁的小绫(千寻)在午夜神社台阶前吃着自己做的便当。对于一个小孩,可以想像她在生活中是怎样的被养育之人所忽略,并且习得自己照顾自己的方法。

图/《千寻小姐》
当一个儿童早期无法与养育之人建立依恋的亲密关系,这份关于如何长大的不安感会弥散性的存在于生命中的任何阶段。在与其它人的互动中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常常会以焦虑、回避、矛盾的状态存在于关系之中。
在这个寂寞的台阶上,一位名叫“千寻”的女子看到她,并询问是否能一起吃便当。

图/《千寻小姐》
在那一刻,食物将二人相连,也正是在种人与人之间的看到和连接,在千寻的内心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让她在之后可以接纳和允许自己的孤独。
同时,也在小小的女孩心里种下一粒温暖的种子,让她在日后艰难时刻保持了对他人的信任,也能将这份被看到和陪伴的温暖治愈其它同样孤独的人。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Bowlby的描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命,从摇蓝到坟墓,都围绕着各种亲密的依恋展开。尽管我们对于依恋的姿态最主要是由生命初期的的关系塑造而成,但我们还是可以改变的。
图/《千寻小姐
如果我们在幼年涉及的关系有问题,那么我们后来经历的关系可以提供第二次机会,也许会帮助我们获得只有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才能产生的潜能,可以自由地去爱、去感受、去反思。
成年后千寻曾有在风俗店工作的经历。昏暗的灯光中,客人缓缓道出他心里的想法:“我们都是住在人类身体里,来自不同星球的外星人。而来自同一个星球的人,总有一天会遇见他们。”
图/《千寻小姐
这样简单的想法疗愈了千寻。也许同自己最亲密的人之所以无法亲近是因为我们内在的那份不同,但这份不同是有希望某天被相同之人所遇见的。
在便当店,遇见来自同一星球的人
当千寻离开风俗店选择在便利店工作,住在波光粼粼的房子里,如同一条孤独的鱼。在这里她遇到了很多来自同一星球的人。
高中生仁子,面对满桌精美的食物,一家人的晚餐如同定格的精美图片,每个人坐在自己对应的位子上,做着与身份对应的事情,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在“应该”或“正确”的位置上,没有人被真正看到和被关怀。

图/《千寻小姐
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让人无法呼吸。直到仁子在小诚家吃到好吃的蛋炒饭时,那份不被看到的委屈才终于得以释放,仁子放声大哭。
在手臂上刻下“色即是空”,并以此为咒语的工人谷口,告诉千寻自己看到弱者被伤害时内心的狂怒,及对这份狂怒的害怕。这是因为自己有一个暴力的父亲。在一次动手中,自己反抗了他,然后逃出了家门。
谷口说:“他应该没有死,因为报纸上没有新闻,警察也没有找上我
千寻回答说:“如果你杀了人,我一定会帮你掩埋尸体。”
这份对谷口曾经伤痛的注意,好像一双柔软的手,将谷口的伤痛轻轻抚平。

图/《千寻小姐
孤独是一种体验,但每个人的孤独又是完全个人的。有些孤独背后藏着被抛弃的痛苦,有些是无法沟通的绝望,有些则藏着被伤害的经历。孤独变成了一份无法与人分享的体验,仿佛独自一人穿过一条黑暗的走道。
但生命中的孤独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独自照顾自己的千寻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自由,不去期望他人,也不用去满足别人的期望,全然去探寻关于自己生命的道路,这是孤独给千寻的礼物。
当千寻坐在大雨磅礴的车内,与跟她来自同一星球的多惠谈到对母亲的感情,或者说对母亲的无感。
千寻问道:“如果没有那样的母亲,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呢?”
多惠回答千寻:“我很喜欢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就很棒啊!

图/《千寻小姐
千惠为千寻对自我的定义带来了新的体验:哪怕有糟糕的过去,但我并不是糟糕的人。
在上野千鹤子与铃木凉美往来书信《始于极限》中,书中有句话非常温暖又犀利:“你现在是谁”比“你过去是谁”重要的多。
儿时遇到的风俗店女子千寻,和此刻在车内给千寻温暖拥抱的千惠。让千寻在他人的眼中再次看到自己。她即不是童年无助的小绫,也不是通过疏离他人的方式照顾自己的千寻。
她的生命体验,关于她是谁的故事,再次被重新叙事。而这次叙事是更有力量的。
Bowlby也曾经说过“从摇蓝到坟墓,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以依恋对象提供的安全基地为港湾,进行的或远或近的一系列远航” ,不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我们都在不断地与他人创造一种关系的互动。
而这种互动的基石是人对于爱和温暖的需求。当我们拥有这个安全基地时,我们不仅仅在认知上理解到我们是安全的,更重要的是会在身体上同时建立关于安全的生物学信号,这份自下而上的体验,会通过身体感知觉的方式让我们在内部世界创造安全而稳定的内在空间,从而有力量去探寻自己真正的渴望和激情。
在影片的最后,千寻离开便当店,又找了一份新的工作。这次的离开跟从风俗店的离开是不同的,这次的千寻拥有作为港湾的安全基地,从而开始对自己人生的探寻,一份完全属于她自己的全新的未来。

图/《千寻小姐
如果在你的生命体验中感受过无法言说的孤独,我想也许可以保持信心,在对自我保持慈悲的同时,去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那些并不以你的名字,你的工作,你的身份来认识你的人,他们会真正去看这个站在面前的人,去探寻此刻的你,究竟是谁。
我也想邀请你以这样的好奇去重新看到你自己,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安全港湾。
封面图源:《千寻小姐》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点亮在看
建立安全港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