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几个朋友和熊叔吃饭,突然有人说起来:“男篮输给菲律宾了。”
老熊拿起手中酒杯,厚厚的黑框眼镜透出轻蔑的眼神,一口酒喝进去:“南苏丹听说过吗?”
朋友说:“你公号又没写过,谁知道。”
熊叔说:“所以,你连输给南苏丹20分都不知道吧?所以,今天大家好不容易聚聚,为何一定要说不开心的?”
朋友默然无语,我们不聊这个话题后,又变得开心起来,酒足饭饱。
男篮四败,拜了个拜,用范指导的话说,没那个能力,脸都不要了。
中国男篮已经堕落到需要这样的标题来挽尊了吗?
01
足球、篮球就是影响力更大
老熊发现一个状况,在朋友圈里对篮球出局的关注,比前不久结束的大运会高多了。
纵然咱们金牌数狂甩美帝一条京广线,但人们还是更关注“脸都不要了”。
为什么会这样?无它,体育就是有三六九等,足球、篮球是世界性运动,影响力就是大。
纵观这么几十年中国体育的发展,的确获得了巨大的成绩。
从洛杉矶的15面金牌到北京奥运51面,金牌榜力压美国,成为第一;直到去年成功举办冬奥会,奥运健儿们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给人沧海桑田的感觉。
这也是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一路走来,方方面面的巨大进步之一。
但是,这并不能说,我们已经从体育弱国变成了强国,因为你始终无法在有全球影响力的项目里制霸。
在北京奥运会51面金牌里,没有一面足、篮、排、网的金牌,而反观被你力压的美国,篮球男女金牌、女足金牌、男子排球金牌,网球方面美国大小威夺得女双金牌。
所以当时美国有人吐酸,说如果从项目拿金牌的人数算(比如足球全队就要发18面金牌,篮球12面),美国还是第一。
这种说法很阿Q,但它也展现出另一个问题,就是项目参与人数和影响力。
甚至不客气地说,咱们拿到的金牌项目,全球所有的专业运动员加起来,都没法与篮球相比,更遑论足球!
有人要说了,乒乓球、羽毛球在我国不是有着巨大市场和参与人数吗?先不论乒超联赛是个什么性质的比赛,参与观众有多少。
就说我们的举国体制、金牌工程,要的不就是扬威国际,制霸全球吗?你不能这时候又关起门来自嗨吧。
在中国的体育界,历来就有女、少、小、巧四大规律,就是女子项目、参与人数少的项目、小型项目(参赛人数越少越好)和技巧型项目。
可以说,我们的确将这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女子举重,就是典型的女、少、小,但它也是完全违反女性生理特点的项目,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赞同,女子举重有什么美感和竞技价值吧。
第一位跨性别举重选手新西兰人Laurel Hubbard
现在,女举堕落到有双性人开始进入,所以下届奥运被移出正式项目,也不奇怪了。
举国体制可以玩转女、少、小、巧,但其他职业体育大都玩不转。
足球、篮球就不说了,职业体育还有非常广阔的领域,冰球、棒球、网球、自行车、赛车,都有着巨大的市场。
就拿网球来说,因为它沾了“女”、“巧”二字,中国还能偶尔露峥嵘。但多年来已经只听楼梯响,不见故人来。
如果说网球还算听了个响,其他的就更加乏善可陈,比如自行车,环法、环意、环西三大赛,至今没见过一个中国运动员参加。
足球是十三亿人挑不出十一个踢球的,那自行车真是好几亿骑车的,挑不出几个能参加三大赛的。
而职业体育通常=有巨大商业价值+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运动,那为什么咱们在这些项目上就是玩不转呢?
环法大赛,自行车的世界节日
02
破解职业体育的本质
这个夏天,连续有女足世界杯、男篮世锦赛、大运会几个大型体育比赛,前两者中国队都是小组赛收场。
曾经的世界亚军,获得过无尚荣誉的女足,也沦落到只能赢海地的田地(PS:海地是个国家,和田地没关系)。
反观世界女足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强队美国、巴西、日本统治力不再,反而是两个职业足球开展的最好的国家,西班牙和英格兰进入了决赛。
或曰,我们不也是曾经的铿锵玫瑰,世界亚军吗?没错,那是因为人家不玩啊!
从这个结果看,熊叔是不是想说职业万能论啊?但,职业联赛搞得好的国家,竞技水平就高吗?
熊叔先给答案,实际上并非如此,职业联赛只是提高水平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反例可以举出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咱们的中超联赛,从职业假A到中超,世界杯进过,火爆也火爆过,人傻钱多也试过,但最终连越南都输。
另外据说,女超联赛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支”的女足联赛了,结果如何呢。
铿锵玫瑰如今只剩玫瑰,少了铿锵
除了中国职业联赛有问题,英格兰也有这样的问题,英超长期是世界最好的联赛,没有之一,但英格兰国家队却多年未尝世界冠军滋味。
显然联赛与竞技水平不能完全划等号。这是为什么呢?
熊叔当年和广东体育局的某位领导聊过广东宏远,他说宏远的成功,得益于体育局铺设的青训系统。
当时是2000年左右,广东宏远正通向CBA王者宝座,而球队青训是由广东体育局负责的,相当于宏远只出钱好了,一线队,梯队的训练不用管。
当时广东得益于经济的先行,有钱从全国招募球员,广东宏远黄金时代那几位当家里,杜锋来自新疆,朱芳雨来自广西,王仕鹏来自辽宁,数来数去只有一个易建联是广东自己本土球员。
这样一个体系之下,篮球既有传统举国体制的青训系统,又有红火的职业联赛,从此走出了一波拼接红利,出现了四五个球员进军NBA的盛况。
但这波红利的功劳实际来自举国体制的青训系统,在那个年代,举国体制下各级梯队健全,青训教练有体制内身份,又拿着职业的高薪。
体育局参与,让家长放心将孩子送过来,起码孩子算是进入体制了,且在广东宏远这个职业火车头的推动下,家长们更加放心将人送来。
等到了联赛的青训向市场化倾斜之后,中国篮球的底层逻辑就开始崩塌了。
年轻人训练要自己掏钱;球队老板急于求成,将资金投入了更容易收效的一线队伍,忽略了青训。
随着经济发展,投身运动寻找出路,也不再是爸爸妈妈们的重要选择,毕竟在大多数人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更多希望孩子们能在学业上精进,而非看不见摸不到的职业联赛。
如果花了十几年练球,却荒废了学业,到时候孩子谁养活?
如果家里有个三两个还好说,送一个去搞体育未尝不可,但偏偏大多数人只有一个娃啊,这么冒险,不是有钱人家谁折腾得起?
到了2022年,广东宏远为了参加全国U19青年联赛,居然找广东工业大学男篮借人。足见篮球人材有多匮乏?!
篮球如此,足球更加如此,过去那些在体制梯队,经过专心打磨的年轻苗子,渐渐消失了。
纵然职业联赛可以请来越来越大牌的国际巨星,但青训的崩塌,造成了国家队层面的水平滑坡。
有人或许会说,老熊你张嘴职业,闭嘴商业价值,那为什么又开始吹举国体制的青训系统了?
中国女足联赛花费全球第一
别急,听老熊慢慢说,职业联赛是啥?首先我们想到的是有钱,巨大的金钱投入,巨大的商业价值。
但你想过吗,它还因为一线队火车头的作用,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
足够多的年轻人参加,以及严格的选拔成才模式,造成了欧美职业联赛的水平不断推高。
如果这话不能理解,我们就看看一衣带水的日本,日本足球百年规划,第一阶段首先就是建立J联赛,让踢球的孩子有一个本国的顶级比赛平台。
然后在这个平台上,三浦知良、中田英寿等早期的日本球星,获得欧洲球队青睐,登陆欧洲赛场。
顶在前面的职业联赛,通过良性循环,推动了更多的孩子们想投身期间。
与此同时,日本足协发动三个一计划,就是培育1万名青训教练,1万块足球场地,100万足球人口。
如果说J联赛是面子,这个三个一计划才是里子,在这样的基础下,日本青训系统形成了民间足校,俱乐部梯队、学校足球三大支柱。
去年世界杯,日本队赢了世界冠军西班牙
老熊曾经在2010年去采访过日本青训,在一个民间俱乐部,看到了二三十个U12的孩子在踢球。
俱乐部老板说过一句话:“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们只让孩子觉得足球很有趣。”
他们从不唯名次论,不盲目追求成绩,孩子们只是在教练的带领下玩球,在玩之中练出了细腻的个人技术。
听了这话,老熊茅塞顿开,原来日本球员脚下技术是这样来的。
而更让我明白的是,日本人是要建立足够庞大的足球人口,才可能万里挑一,找出他们的三球王。
看了这些例子,朋友们对职业联赛与青训的关系,或许可以产生一点感性认识了吧?
另一个例子就是女子职业联赛,西班牙和英格兰都在2015年后建立了职业联赛,女足球队怎么来的呢。
他们国家足协和职业联盟协商,规定职业俱乐部必须协助女子足球建立相应的梯队,并且建立职业联赛。
由此一来,职业联赛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职业上升通道;职业俱乐部提供了合格的教练、训练场地,匹配了达到职业水平的训练体系。
恰好,西班牙和英格兰女足联赛在整个欧洲都数一数二,西班牙出现了巴萨女足称霸的局面;而英格兰女超的强队,同样是曼城、阿森纳、切尔西这些。
利物浦女足与男队享受同一块训练场地
结果西班牙参加世界杯决赛圈不过两届,就成为世界冠军;英格兰2015年女足世界杯季军,2022年女足欧洲杯冠军,然后今年世界杯亚军。
欧洲职业足球一旦介入女足,短短十年间,就打破了美国大学女足体系的垄断性优势。
职业体育厉不厉害?人家有成熟的商业、比赛、训练体系,只要为球员提供合适的上升通道,一旦出手,挡者易辟。
总结了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职业联赛的成功,可以推动建立足够雄厚的运动人口;高水平的训练比赛体系,又让人材迅速成长,反过来成为后进者的榜样,这就是良性循环啊。
这才是真正的名门正派,路就是这么走的。但是我们有这样的体系吗?
除了每隔十年就来一次打假扫腐败,有关方面下过决心去搞青训,扩大足球人口吗?
过去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无论如何臣妾做不到啊。
所以,这世界有两种职业联赛,一种是其他国家的,另一种是中国的。
熊叔吐血谏言:中国足球、篮球,应该也急需重新回到专业时代,重归举国体制,比如球员到了某个层次(比如进入国青),获得某个成绩(全运前三),就获得体制内编制待遇。
这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宇宙的终点是考公,体育的终点是编制。
这就是老熊给中国体育开的一剂灵丹妙药,请笑纳。
END
PS:各位老铁,请猛烈转发。
另外,非常重要!请各位加一下这个备用号,你懂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