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学生,就像梅花3,总觉得自己是鲁蛇。大人要做的是让他知道:他正在一条龙里,一条龙若少了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学生出问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谈到学校教育要成功,身为老师的我们都知道“把课教好还不够。”事实上,很多时候,我根本回想不太起来,自己还是小学生、中学生时,从课堂里到底“学”了些什么,那些算式、公式、史地知识、成语解释等,都渐渐地被遗忘了。可是很奇怪,有很多人,包括我,都确实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
在校园里,课堂之外还有很多人事物关系着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是个有组织运作、有系统的“有机体”,也可以说是生态系,所以在里头的人、事、物,甚至延伸到校外都会互相牵连。
想起在担任学务处主任的前夕,我和组长为了帮助自己更快进入状况,全面评估了学校当时的处境及问题,包括有学生常规不好、中辍数高、迟到或缺课多、态度不佳、经常在校外游荡、抽烟、打架等,总之,其他学校的中学生会发生的,我们的学校一样也少不了。
纳闷的是,学校多数老师都很认真,但为什么面对这些问题还是很无力。当我们认真评估,想了许多策略,后来才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更需要被探讨与解决,否则只是不断地在末端做紧急处理罢了。
就像一个经常被重复使用的制式表格,每次列印出来、发现有错字,若只是用立可带在纸本上涂改,等下次再印同一个表格时,一样的错误还是在。唯有找到源头、修改原始档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几经思考与讨论发现,许多学生的问题行为来自不够自信,简单的说,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长期以来,关于我们自己学校或学生的负面评价在社区、学区中散布,就算不是每一件都是事实(可能只是乱传),但听着听着,难免未经求证就信以为真,搞不好连学生自己也认为学校不好、自己不好。
“没信心的话,就一直称赞啊,让他有信心。”可能有人会这样说。不过,信心本来就不是突然没有的,怎么可能突然就回来。尤其大人惯性从结果来评价孩子,久而久之也内化成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经年累月的批评和挫败,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如人。沮丧会转换成问题行为,或开始对生活失去兴趣。
“那就是自己真的不够好啊,想办法把自己变好、变优秀,就会有信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不是老师的责任。”这样的声音当然也有。我认同“学习是学生的责任”的说法,但孩子又不是生出来就没信心的,在长大过程中失去的信心,需要大人帮忙“复健”,借由一些外力或外部情境补回来。
每个都重要,一个都不能少
我大学读的是工业设计,在设计思考的养成中,我始终坚信“问题,是用来解决的,不是用来抱怨的。”面对困境,毫无作为是很大的消耗。不妨试着思考没有信心的孩子的三个内在成因:
1. 感觉不配:爱不够,就给爱
由于家庭背景的因素而无法给予足够的照顾时,孩子很容易因为从小缺乏关爱,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爱不够,就给爱。这个部分透过打造学校品牌,让孩子从爱学校到爱自己,提升他的自我价值感。
2. 感觉无望:没有希望,就找希望
有些孩子缺乏成功经验,做事情容易退缩,不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目标”。没有希望,就找到希望。现在如何不是最重要,而是要让他相信未来会更好。带领学生创造高峰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3. 感到无助:缺乏能力,就给他舞台
学校里有蛮多孩子因为资源少、刺激少,学习路上缺乏方法、能力。给孩子舞台,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相信一个方法行不通,还有千千万万个方法等着他去学习,只要肯尝试,就有机会展现能力。
面对频频出状况的学生,我与学务处团队的策略是“一条龙”。这个策略灵感来自扑克牌游戏大老二。玩过大老二的人都知道,最小咖的是“梅花3”,最大咖的牌呢,不一定是“黑桃2”,而是终极牌组“─条龙”。当4 个人在玩大老二,每个人都可以拿到十三张牌,要是拿到的牌组包括每个数字、AJQK,就是一条龙。虽然数字、花色都不一样,但都一样重要,一个都不能少。
校园品牌化,学生学校一起变好
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学生,就像梅花3,总觉得自己是鲁蛇。大人要做的是让他知道:他正在一条龙里,一条龙若少了他,就什么都不是了。当梅花3 穿戴上一条龙这个名牌,他会开始引以为傲,他会开始觉得自己和老K 一样重要。只是说来简单,执行起来超难。难道要直接跟一个每天翘课、抽烟、打架的学生说“你跟全校第一名的同学一样重要吗?”
我想连同事都会觉得我有问题吧,毕竟孩子会有这些问题,常常是符合普世价值下的产物。要让梅花3 相信他和老K 一样重要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老师要先相信,相信之后,不断地告诉孩子,直到他们也相信为止。与其针对学生问题、要他们改进、造成师生关系对立,不如帮他们找到“自信”来源,把焦点从“改过”变成“向善”。
针对“无助”的孩子,我们要帮忙盖舞台,引进外部资源、师资,例如带着孩子做服务学习、净滩、服务长辈,甚至自愿承办全市活动,像是音乐比赛、友善校园开幕等,让自己的学生有机会站上舞台、被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