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
开学季,后台总能看到一些私信,充满着各种期盼和迫切:
我哪知道哪个庙啊,不过我知道现在连菩萨都细分科目了,管数学的,管语文的,管中高考的,还有管考研考编的,烧香都讲究一对一,这不是我的研究方向,我是搞心理学的,谢谢。
有个妈妈说家里老大上初一,老二上一年级,刚下单了《平稳度过一年级》用来对付老二,还缺一套冥想教程用来对付老大。
我很好奇,问她:“你已经有过一次经验了,怎么还要买《平稳度过一年级》?”

她说:“我没有经验,只有教训......”
我倒是能理解她,要不是大号没练好,可能她也不会对小号如此上心,处处小心避开上次的脚印重新来过。不过我还是帮不上忙,冥想虽然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但我自己还摸不着头脑,我找了一套卡巴金的视频给她,跟着练,反正谁练谁睡着,睡着了就没烦恼了。
反正每次一开学很多妈妈都开始焦虑,恨不得马上得到某个灵验的法宝,一招到位地化腐朽为神奇,立竿见影把孩子开光成“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学期都是一场与自己的和解,刚开学时斗志昂扬,信心满满;学期中期焦灼磨合,生气着急;学期快结束时好吧算了,活着就好,然后等着假期超车,以后再说......
其实这些陷在意识流深处的沼泽里无法消除的焦虑和急躁,只会让事情雪上加霜。
我认识另一个二娃妈妈,老大自由生长啥也没管成了学霸还有音乐天赋,生了老二觉得要精雕细琢好上加好,结果老二叛逆不说,还对学习毫无兴趣。也许本来让娃自己去自由生长,还能长得不错,家长一凑热闹,直接成了娃开窍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也说不定。
我看到的更多私信都是既脱离了玄学也远离了冥想,而是寻求实打实的方法论,比如这种:

一年一个策略,每年都挺后悔。

后来我跟这个妈妈语音聊了一下,发现了他们家的一个现象——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好多事都做得还行;爸妈一旦在家并且喜欢指手画脚开始监管,孩子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我挺能理解她家孩子,过得是真不容易,很难听到爸妈的表扬。据说这个娃上学期得了个「热心奉献奖」,妈妈跟孩子说:“这种奖有啥用,说明学习不行,你看xxx,「学习进步奖」至少也得拿一个吧......”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我为了完成心理学作业而进行的「生涯故事采访招募」中,有个非常年轻的受访者说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家长老盯着「我的孩子有哪些哪些不好」,从来不看「自己有没有哪些不好」。他们的一些惯性语言和行为,一直在打击孩子,这就是雪上加霜。
当然,这些家长也不是没想过提升自己。
所以重点在这儿了:其实在亲子关系这件事上,该调整和提升的是关系,而不只是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然后去带娃,这本质上还是以权威压制弱势,关系上没有半点进步。
说白了,娃每长大一岁,都得重新考虑如何建立一个正确的关系,要不怎么说家长难当呢。好多家长真的只想着我要怎么去更牛地辅导孩子,让他学习进步,以彰显我的权威性。
可他们还没意识到,早晚要面临一个悲催的现实:这种类型的“权威”是会终结的......
我想起了若干年前十三姐夫那张足以能在相亲市场上拿出来招商的冥想图:

那段时间,每天晚上总有那么一刹那,是他拷问灵魂的时间,沉溺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法自拔,每一次他都化险为夷,最终把题做出来了,否则他会感觉自己在儿子面前说话失去了分量。
陪读是一场耗血战役,普通的家长都有九条命,一年一条绰绰有余。
因为糟糕的情况并不会愈演愈烈,会在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就回归平和。这个峰值因人而异,大部分是在孩子小升初阶段达到峰值,少数家长能撑到中考,极少数可以把战线拉长到娃高考,但已是遍体鳞伤。
我当年亲手制做过一张图表,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

大家的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生孩子前没进行过考试,你见过几个爹妈能随口咆哮而出楞次定律、布尔代数和闭曲面分类吧,不客气地说,很多家长除了加减乘除,其他都得翻翻资料才能辅导。
我儿子刚上小学时,我陪娃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涨,此后的几年中,我无法自控地出现头痛脑热心悸等症状,最常做的事就是拍着桌子大吼,吼完再陷入无尽内疚之中……自打儿子升到了初中,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温存了。
最破坏亲子关系的事之一,就是我辅导孩子学习。而最能挽救亲子关系的事之一,就是我承认我辅导不了孩子学习。

更别说到了高中,家长们基本已经完成了由凶悍的棍棒式爹妈向贤良淑德的慈母慈父转变的过程。
试想一下,在某个周末的早晨,你发现儿子目光呆滞,你问他在想什么,他说:“钨酸钠晶体加水溶解后再加入锌和稀H2SO4,反应生成一种蓝色化合物+5价且没有H2产生,如果用酸性溶液滴定这种蓝色化合物可以将其氧化成一种黄色化合物,+7价锰又会被还原,那这种蓝色的化合物到底是什么呢?”
此时你们将会陷入了一阵沉默,最终还得是你主动打破这份沉默,跟孩子说:“来,先趁热把早饭吃了。
所以说嘛,重点不是你要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去给娃辅导课业,而是你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参与度,保持健康持久的亲子关系。方向一错,你也累,娃也苦。
孩子越大你就越能体会到,你最需要摆正的是关系,而不是自己的地位。

孩子小时候,父母总想着「这学期要给孩子安排些什么」或是「这学期要让孩子取得哪些方面的进步」,很少想「这学期我作为家长需要有哪些退出」。
「退出」,多么扎心的词,其实细品是很曼妙的。娃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你可以扮演凶神恶煞的教导主任没啥问题。孩子高年级了你就该退休,去扮演慈眉善目的副科老师,该请病假请病假,习惯退出机制。等娃到了更高的年级,你又得退休再就业,有本事的可以扮演心理导师,不行就演好后勤部主任,反正你的角色不要消失,没领盒饭就已经成功。
孩子一天比一天大,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脱离母体的过程,我们却还在那想着如何像捏泥人一样把孩子塑造好,有点像我们站在原地,拽孩子往前走的步子,却还觉得是他没走好,走得没我们想象得快......
好多家长都会这样,跟娃互相撕扯而不自知,孩子越是不令人满意,家长越是容易雪上加霜,我当然也经历过这一段时期,虽然很自信松弛度超越了99%的家长,但现在由于学了心理学里关于带娃的那些理论,所以时常会自责反省,好在现在我已经非常不雪上加霜了,已经完全放手。

毕竟我自己做作业的时候也不希望别人给我雪上加霜。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