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慈禧命地方督抚勤王,李鸿章为何敢说“恕不奉诏”?
文丨三喵先生 编:瑞秋的春天
☄当
时东南民众幸运的是,不光李鸿章这么想,其他的督抚也能和他达成共识,再加上大清朝廷被洋人打的非常狼狈,无暇顾及地方,东南互保也才得以成功。所以说,这是在乱世的惊涛骇浪中一点小小的幸运,而这样的幸运,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常有。
◇ 图为法国画报上的义和团事件
按理说大清和外国已经处于战争状态,皇上都收拾细软跑路,这大清岂不是要天下大乱?结果并没有,尤其是面向外国军队登陆第一线的东南沿海,反而维持着良好的秩序,其中的原因在于大清东南各省的封疆大吏跟外国人达成了默契,联合不执行慈禧太后的命令,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让半个中国免于生灵涂炭,也让大清朝廷威严扫地,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清朝晚期,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清廷的控制力度逐渐下降,湘军淮军出身的地方大员们已经不像过去的总督巡抚一般可以被朝廷所随意拿捏,而且东南沿岸是洋人势力盘踞之所,在这里的地方大员,大多同洋人有打过交道,也知道他们的秉性和规矩。
◇ 图为法国画报展现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害场景
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慈禧老佛爷昏招迭出,利用并纵容义和团“扶清灭洋”,这导致各国加强在京使馆的戒备,最终在1900年6月,冲突升级,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慈禧太后也借着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内阁和部分督抚下发了一份名为《谕内阁以外邦无礼横行当召集义民誓张挞伐》的诏书,这份诏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让掌握实权的地方督抚进行战争动员,进京勤王。
◇ 1900年5月25日《谕内阁以外邦无礼横行当召集义民誓张挞伐》全文 图源《义和团史料》上册162-163页
◇ 虽然慈禧太后恨不得弄死洋人,但向十一国宣战这种自取灭亡的蠢事并没有干,电视剧中的桥段属于艺术夸张,属实冤枉老佛爷了
按照惯例,这份诏书的内容首先得告诉铁路电报大臣盛宣怀,他人在上海,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且对时局有和朝廷完全不同的看法。盛宣怀非常清楚,一旦各地方督抚发动“义民”和洋人开战,那么各国就有借口派兵登陆全国各处,到时候等待士绅和普通民众的,大概率会是无差别的屠杀。
于是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这份诏书扣押,只给部分督抚观看,并且还电告这些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收到盛宣怀的消息之后,东南地方的大员们马上明白,跟着慈禧太后走那是自寻死路。
◇ 东南互保省份示意图
当时李鸿章因为几年前马关议和之事,被贬为两广总督,他得知这个消息,回复京城方面,“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乱命”二字可是李鸿章精心选择的结果,他说这一定并非是皇帝的本意,乃是被义和团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这样的乱命,在帝制时代也是有先例的。
当然,李鸿章这么做也是冒了相当大的风险,搁大清鼎盛时期,这妥妥就是死罪,如今大清虽然不比以往,但收拾洋人不行,收拾个地方大员,从理论上讲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当时谁也不知道往下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接下来朝廷一门心思调集义和团大师兄围攻使馆区,而又久攻不下,那边厢西方各国已经组成了八国联军,准备从天津进逼北京,如此一来,朝廷自保都难,更无暇顾及李鸿章的抗命。而李鸿章的意见,迅速在东南各省达成了共识,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甚至连山东巡抚袁世凯都纷纷附和,他们表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如何要和地界里的洋人和平共处。
◇ 图为电视剧《走向共和》剧照
而在东南一带外国人最多的地方是上海,刘坤一派出上海道台为代表,和各国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互保条约》九条,主要内容是保证各国人等在上海租界的安全,并明确哪里是洋人的地方,哪里是各省督抚管辖的地方,各省督抚会好好保护租界,不让匪徒侵入,并且一再告诫洋人们,责任和地界都划分好了,如果你们的军舰士兵或者平民跑到东南各省之内其他地方,出了事的话,那就是自己的责任,别赖到各地督抚头上。
凡此种种,“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就这样,虽然八国联军攻打都城,慈禧光绪仓皇逃窜,时局乱成一锅粥,但在东南地区,不论是在华洋人还是当地百姓,大体上都相安无事。而当时大清的命运非常扑朔迷离。湖广总督张之洞眼看时局糜烂,提出了所谓“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万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于逃难之途,或者列强执意要废掉他俩,大清索性就改制共和,共同推举资历最老的李鸿章出任中国“大总统”以主持大局。这在当时还真不是说着玩玩的,李鸿章的幕僚甚至去信反贼孙中山,说李中堂谋欲广东独立,你就赶紧回来助一臂之力吧。
◇ 慈禧老佛爷为了保命,为了一己之私,先杀主和派大臣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后杀主战派大臣载漪、载勋、毓贤、徐桐、刚毅等人
当然,这一切并没有成为现实。义和团败亡过快,慈禧太后的态度也很快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各国之欢心”,只要不把自己拿下来,什么条件都可以考虑,并委托跟洋人打交道最多的李鸿章为谈判代表。
此时的慈禧根本顾不得李鸿章过去抗命了,反而称赞他“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这话也没说错。要知道当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知道公使克林德被杀,是准备调集两万军队来大清报仇的,多亏了东南互保,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战争被局限在京津一带,没有蔓延全国,也没有旷日持久,义和团的势力没有蔓延到东南沿海以至于不可收拾,而为克林德报仇的两万德军开赴大清之前,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东南各地才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兵灾。
而对大清来说,东南互保却是一个苦涩的事实,这意味着清廷对地方的掌控几乎完全丧失,从此之后,朝廷威风扫地,地方大员反而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去倒逼朝廷决策。
另外,各地也都看到了保有自己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以袁世凯扩充北洋新军为首,各省努力培养忠于自己的军队,并不断驱赶外省的官僚,如此一来,大清实质上走进了一个军阀化的过程。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几乎在半个月之内,全国大部分地方脱离清政府而独立,这就是军阀化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南互保之后,大清朝廷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 李鸿章
一百多年后,在历史的角度上说,东南互保的积极意义非常大,而且一切的起源,有地方督抚倒逼清廷的缘故,更重要的还是李鸿章的公然抗命。说起来李鸿章此人在近代史上争议很大,褒贬不一,但在东南互保这一件事情上,他做的是无可指摘。
当然,对当时东南民众幸运的是,不光李鸿章这么想,其他的督抚也能和他达成共识,再加上大清朝廷被洋人打的非常狼狈,无暇顾及地方,东南互保也才得以成功。所以说,这是在乱世的惊涛骇浪中一点小小的幸运,而这样的幸运,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常有。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