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和代谢紊乱的过渡阶段,是不良心血管预后结局的已知风险因素。然而,其对使用蒽环类药物进行化疗(ACT)的癌症患者的心血管不良结局影响尚不确定。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团队的郑旭辉博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于2023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3)。
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研究旨在评估服用ACT的癌症患者的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研究纳入了从2000-2019年期间接受ACT治疗的癌症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基线血糖状况分为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和正常血糖组。所有患者均来自之前经验证的区域性数据库。
研究的主要结局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被定义为因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12649例接受ACT治疗的患者(55.5%为男性,中位年龄62岁),基线时,3997例患者为糖尿病前期,5622例患者罹患糖尿病。
中位随访8.7年显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7.0%(211例)、9.0%(358例)和12.9%(728例)。
与血糖正常患者相比,糖尿病前期(校正HR=1.20;95%CI:1.01-1.43)和糖尿病(校正HR=1.46, 95% CI:1.24-1.70)均与MACE风险增加相关。
随访过程中,共18%(475例)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显性糖尿病,并具有比糖尿病前期患者更高的MACE风险(校正HR=1.76;95%CI:1.31-2.36)。
中心图 不同血糖状况的服用ACT患者的因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复合事件Kaplan-Meier分析图
研究结论
在接受ACT治疗的癌症患者中,无论在随访过程中是否进展为糖尿病,基线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MACE风险均增加。
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前期是降低ACT患者MACE风险的关键预测因素和潜在治疗靶点。
研究者说
化疗药物的心血管毒性风险需要进行动态评估。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目前心脏肿瘤学相关指南建议的基础上,对所有计划接受有潜在心脏毒性抗癌药物治疗的癌症患者进行基线心血管风险评估,包括糖尿病前期,能使我们在癌症患者接受ACT治疗选择、心血管风险教育以及个性化心血管监测和随访策略时考虑患者的整体心血管风险,优化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
专家简介
李新立教授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老年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
  • 中国心衰中心联盟执行主席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副组长
  • 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前任副组长
  • 中华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
专家简介
郑旭辉博士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学博士,从事心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心力衰竭,心肌病,冠心病;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并作为共同作者参与撰写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与多项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
锁定医脉通心血管(medlive-Cardiology),跟随医脉通脚步,“身临其境”ESC学术盛宴!
ESC 2023医脉通专题
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