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建盏、莹润的青瓷、朴雅的紫砂…...一件器物不知要经历多少工序、花费多长时间,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但摔碎它,往往却只需一秒。
面对破碎的器物,除了扼腕长叹,爱物惜物之人也会想办法补救。于是种种修复技艺便在此种情谊里诞生了。
▲以锔瓷工艺修复的宋代龙泉窑青釉花口瓷碗(又称“蚂蟥绊”青釉花口瓷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观复以大漆手绘修复的宋代建盏;
是在对陶瓷类器物的修复中,锔瓷修复、大漆修复是两种较为常用工艺。
锔瓷修复是用金属质地的锔钉镶合碎片,从而达到“化碎为整”的目的;大漆修复则用大漆做黏合剂对破损器物的碎片进行黏结和补缺,从而“化零为整”。这种修复工艺也被人称作“漆缮”。
大漆修复中用到的“大漆”又称生漆、国漆、天然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天然树脂
漆树树皮被割开后,韧皮内会流出一种白色黏性乳液,大漆即由此加工而成。

▲在漆树上割取天然漆的方法
这种漆防水防腐,耐热防渗,稳定且没有化学污染,自古就是绝好的涂装材料。
中国漆艺历史相当悠久,用漆来涂装器物,最远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说文解字》中记载:“桼,木汁,可以髹(xiū)物。” 在古代,“髹”即指以“漆”漆物。
而从“如胶似漆”“以胶投漆”等成语的诞生及使用,我们还可以看出大漆的另一个显著属性:高黏合性。
▲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距今约8200~70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也是跨湖桥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之一。 
耐热、稳定、高黏性…种种优点的加持,让大漆成为古代理想的黏合修复材料。
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尚古第十八》中,就曾明确提到过用大漆来修缮古器、旧物。日本的“金缮”修复工艺,就与中国古代的大漆修复渊源颇深。
仅从字面上看,金缮修复似乎是用金属去修缮破碎的器物。但其实金缮本质上仍是一种“漆艺”
“金缮”大部分步骤与“漆缮”类似,都是用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碎片,只不过金缮会在接缝和修补处,施以金粉或金箔作为装饰。
▲观复以金缮法修复的宋代建盏
金缮法修复的宋代建盏 大都会博物馆藏
除了金缮,在大漆修复的基础上,其他修饰工艺也在能工巧匠手中呈现出了繁茂夺目的景观。比如明清时期颇为流行的漆器装饰艺术,嵌螺钿
嵌螺钿是将河蚌、夜光螺等贝壳磨制后,镶嵌于漆坯上用作装饰的一种传统漆艺。而将这种漆艺用于破损器物的修补上,则是基于“化破碎为美”的理念。
面对破碎残损的地方,不加以掩盖,反而设法凸显,这种艺术化修复手法,赋予了修复后的器物别具一格的美学趣味。
▲观复以嵌螺钿工艺修复的宋代建盏
无论是用大漆加手绘图案予以修复,还是用金缮装饰裂痕,抑或是用嵌螺钿点缀缺口……在旧与新、破碎与完整的交融中,涅槃重生的器物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美感,既朴拙又华美,既古雅又新丽,既端庄又绚烂。
这种美有时甚至比一件完好无损的古物更加触动人心。
对于器物来说,每一次修补,都是一次重生。对惜物爱物之人来说,每一次修复,都是一次焕新。
观复博物馆以惜物之心,感破碎之美,推出了重生系列[漆缮焕新生建盏]
建盏,始于名窑林立的宋代,是建窑烧制的一款黑釉瓷器。
宋代建盏多以黑色调为主,在“黑”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黑的底色,又赋予了建盏沉稳、古朴、深邃的气质。
▲以宋代为背景的古装剧《清平乐》中,宋仁宗与曹皇后以建盏斗茶的画面
在东方美学中,建盏这枚神秘幽玄的黑珍珠,可谓高山仰止。自宋代以来,精品建盏的烧成率就很低,甚至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此重生系列的每一只建盏,均为福建地区老窑址出土的古代建盏。匠人们以惜物之心,依照每一个出土古代建盏的个性与局部残损的位置,反复揣度,仔细考量,以大漆手绘、金缮、嵌螺钿等工艺进行艺术化修补,使这批古盏焕然一新。
每只古代建盏除局部经过修缮设计之外,其余部位均原封不动保留出土时原貌。
因此,每款建盏仅有一个,一盏对应一个编号。一盏一拍,售完则无。(下图仅展示部分编号,点击图片进入店铺可查看更多款式*如有疑问,可咨询客服解答。)
建盏千年,历经千变。要传承它的风雅神韵,并非一朝一夕的轻巧事。这批经过艺术化修复的建盏,或于黑色釉中漆笔生花,或以金线纹饰弥合,或以闪烁的螺贝镶嵌,以期用这种方式将宋代建盏的生命绽放下去。
9月2日-4日,此重生系列漆缮焕新生建盏,限时优惠中,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点击图片或下方‘阅读原文’蓝字,即可惠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