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
“黄厝沙滩”“厦门最美日出”等热词
频频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
不少市民、游客争相打卡
在黄厝沙滩观看日出全过程
感受“最美日出打卡地”的魅力
黄厝沙滩的日出有多美?
跟随厦门日报记者的镜头,一同体验
日出前
夏夜晚风 沙滩派对
一趟行程感受厦门多种魅力
8月25日凌晨4时
黄厝沙滩“星光点点”
绚丽的灯带在沙滩上蜿蜒铺开
……
(厦门日报记者 薛尧)
市民游客在日出前的时间并不“寂寞”,而是各自有不同的玩法——有的三五成群,围坐在沙滩上,吃着烤串喝着小酒;有的两人站在海边,静静听着浪花声;还有年轻人租来卡拉OK设备,传递麦克风一展歌喉。

附近,还有店家提供沙滩椅租赁,记者也向店家租了一把沙滩椅,和其他人坐在一起,脱去鞋子,可以感受到脚下的柔沙细腻。海面宽阔,海风拂过,静静坐在沙滩上,享受此时的放松和愉悦,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我们是从东北来厦门旅游的,晚上在白城附近逛完,吃了饭就顺着环岛路遛弯到这里。”今年20岁的小王,和另外三个同学逛到黄厝沙滩附近时,被“沙滩派对”的热闹氛围深深感染,当即融入了进来。
“一、二、三,干杯!”在沙滩的另一边,记者的视线被另一群年轻人吸引,经了解,记者得知他们是一群高三毕业生,再过几天就要奔赴全国各地为各自的人生梦想奋斗,当天相约一起来到海边等日出。“过去三年一起拼搏过的岁月,必将成为我们未来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记者从他们的眼中看到对未来的期望。
凌晨4时,黄厝沙滩“星光点点”,依然有很多游玩项目可选择。(本报记者 薛尧 摄)
日出时
先赏朝霞 再看红日
日出全过程没有任何遮挡
凌晨5时左右
东方露出鱼肚白
晨光穿透云层,逐渐照亮了天空
接下来,太阳升起
橙红色的曙光出现,光芒绚丽
随着太阳从云层中完全挣脱出
一轮完整的圆润红日高悬
将整片海面染上橙红的色彩
整个过程不受遮挡
在记者身边
众人情不自禁地跳跃起来
欢呼声融为一片
有人挥舞着手臂,有人跃入海浪中戏水
沙滩上有人相互拥抱
分享着这难忘的瞬间
游客李女士站在海边,手捧着鲜花,她用两个词描述自己的心情:“期待和喜悦”。“海边、日出、鲜花。浪漫的叠加让我此刻的观日出充满了仪式感。”李女士告诉记者,将花插在沙滩上最近很流行,她每一次来海边看日出,都带上一束精心挑选的鲜花。
市民方女士平时工作繁忙,此时她深吸一口清晨的空气,感叹道:“太美了!这一刻让我暂时抛开生活的烦恼和压力,只剩下纯粹的快乐。”她告诉记者,每次来海边看日出,都是一次重新“充电”,“日出让我感受到一股新生的力量,让我为自己蓄力”。
黄厝海滩的日出到底有多美?
记者的镜头很难全部展现

只有亲自到了现场
才能被震撼到
那么如何看到最美的日出呢?
来听下记者的体验心得
两个时间点到都行哦~
4:00
记者实地体验后发现,在日出前,市民游客提前到沙滩等待,不用担心无聊。即使是凌晨,这片美丽的沙滩上也有不少选择,结伴出游、独自赏景均可,在这一趟等日出的行程中同时感受到夜色中的海滩魅力。
5:00
黄厝沙滩位于鹭岛东南岸,日出方向没有遮挡物,观日出视野开阔,无论是观赏还是影像记录,都是极佳的视角。另外,记者也注意到,日出是一个过程,一看朝霞,二赏旭日。想获得完整的体验,可关注每日的日出时间,提前抵达,尽量留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
小贴士
1.在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可查看日出的时间。
2.确保站在安全的位置观赏,远离悬崖边缘或者危险的海浪区域。
3.在规划行程时请预先查看天气情况。如果天气条件不佳(如大雾、阴雨等),可能会影响欣赏日出的美景。
4.您还可以选择这几个日出观赏地:会展中心沙滩、椰风寨沙滩、海韵台沙滩、观音山沙滩等。
提醒:请文明赏景
思明城建市政事业公司滨海工作站相关负责人庄育煌告诉记者,在黄厝沙滩这片四公里长的区域内,平常一天的垃圾量大约为两吨,周末时则能达到三四吨。这些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还有酒瓶、烧烤盒子和竹签等。
“我们夜间都保洁到24时,然后凌晨4时30分再出来,一直工作到上午7时左右。”庄育煌告诉记者,他们还从社区等处抽调人员进行支援,确保每天有四十多名保洁人员在岗,并根据情况适时做出优化调整。“我们还在黄厝区域投入了一部沙滩摩托,专门用于转运沙滩垃圾。”庄育煌说。
庄育煌也向市民、游客发出呼吁:“在沙滩上烧烤或者喝酒时,请尽量带走酒瓶、竹签等垃圾。”他说,酒瓶在垃圾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自身很重而不易清理,啤酒瓶还有破碎的风险,很容易造成人员受伤;再加上夜间视线不好,很多人光脚在沙滩上游玩,很容易被留在沙滩上的竹签扎伤。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薛尧 实习生:张雨婷 摄影:薛尧 许秋珩 视频剪辑:吴承宸
编辑:林聿晶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停航通知!全部撤离上岸!厦门启动应急响应!又一新台风生成,凑了个等腰三角形!
最新通知!厦大思明校区暂不接待参观
上新!火速围观!就在厦门……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