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大概会好奇,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启动之后,中国之外全球其他国家的反应是怎样的?日本渔业和整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又大概是多少?今天就以现有的信息带大家梳理一下。

有其它国家立刻颁布了类似中国的海鲜禁令吗?
没有。
中国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对来自日本的海鲜产品实施全面禁令的国家。也有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区域性的或是针对部分产品的禁令,例如韩国从2013年起就一直禁止从福岛地区进口日本海产品,最近表示将继续保持这个禁令。香港和澳门特区则是从24日起禁止源自日本10个都(县)的水产品。
其他的对日贸易更加频繁的环太平洋国家中,综合来看其实大多数在政府层面都没有采取特别的应对措施,除了密切监测海产品和周边海水的安全情况,或是对常规举措的部分强化。
例如,马来西亚卫生部最近表示开始对来自日本的“高风险食品”进行检查。
相当多的国家在2011年福岛核泄露事件后就采取了进口限制措施,但在近几年已逐渐解除。
例如,美国就在2021年9月重新恢复了对日本产食品的进口。在那之前美国曾禁止进口日本14县产共计100种食品。其中对福岛的限制最严格。英国在去年6月解除了福岛食品进口限制,欧盟则于今年完全撤销对日食品进口限制。
这些国家在最近的排海事件后也并未有新的限制出台。
大多数政府表示尊重国际原子能机构对福岛水排海安全性的调查结果,承认其在这个问题上的技术专长,认可日本政府采取的安全措施。但也有像韩国政府这样迫于国内反对声浪的压力而附加条件的,即如果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超过安全水平,将会把日本告上法庭。
其他国家的民众有何反应?
相较政府层面更“基于科学和事实角度”的反应,民间社会的普遍担忧和恐惧是更加显性的问题,并且这种担忧似乎很难因为有科学数据对安全性的论证就会消弭。
比较显著的是韩国。
除了大学生,市民和环保团体的抗议活动之外,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事实是,韩国民众也在分外恐慌地囤积海盐,并且从废水排海之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海盐是泡菜的关键原料。6月份韩国的盐价就开始大涨,超市里出现抢购一空的情况,有人囤了多达十斤的盐。甚至其他一些海产品比如海带和凤尾鱼也在被抢购。
民调显示,60%的韩国民众表示在排水开始后将不再食用海鲜。
新加坡、泰国和香港等地的受访者也对受到污染的海产品尚不明确的长期健康影响忧虑重重,表示将避免食用来自日本的海产品。
如此疑虑似乎更多集中在日本的近邻——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地理上的接近增加了人们对于受到波及的预期,贸易上更频繁的往来也是另一重风险敞口。
也有上述这些地方的人表示不担心,不会减少对日本食品的消费,因为排放计划符合国际标准。这些人里有年轻的职业女性,也有海鲜市场的老板。不幸的是,这位生活在韩国的海鲜市场老板生意依然被重创,客人流失严重。在他看来,这主要是国内一些反对派政治家和媒体的宣传攻势导致的。
尽管模型显示有一天洋流会让污染物覆盖整个太平洋,但目前为止太平洋的另一边对这件事的讨论热情似乎还不太大。
日本会受到多大影响?
为了从宏观上看清利益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些基本数据:
作为全球主要的海鲜消费国之一,日本几乎一半的海鲜需求都依赖进口。在2022年,日本进口了价值150亿美元的海鲜,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进口国。
日本国产的海产品中,约80%都留在了国内,20%用于向全球出口。出口的主要产品包括扇贝、鲭鱼、黄尾鱼、金枪鱼和海参。
中国与日本在海鲜贸易上的关系是深度交织的。中国既是日本最大的海鲜供应国,也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2022年,日本对华出口了价值1600亿日元(约合10亿美元)的海鲜,占总出口额近40%。
所以说,中国全面禁令之后,日本将必须找到其他市场作为替代以减轻冲击。
难度无疑是不小的,研究机构帝国数据银行估计,直接或间接向中国出口海产品的多达727家日本食品行业公司都将受到影响。在接受访问的相关公司当中,其平均超过一半的销售额都来自中国市场。
这也促使日本政府开始考虑一项拯救国内渔业的计划,包括拨款800亿日元应对声誉损害。
不过,行业人士预计,尽管会有短期中断,但“很快出口商将能够转向其他市场,因此长期影响将很小”。毕竟对多数国家的出口都不存在壁垒。
另外,海产品仅占日本全球贸易的1%。
但除却这些可量化的部分,日本受到的声誉方面的损害更加难以估量,恐怕也更长期和广泛,这就不只是水产品和渔业层面的问题了。
综上,建议日本尽快启动海鲜零元购,不要不识抬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