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农历7月15日月圆之日,我们共同的一位长辈,导师在和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今天早晨他离开了我们,他被人称为“中国纪录片之父”中国电影,中国纪录片的非常多的导演,制片人纷纷发文字,图片纪念他,我们团队非常多的同事和他老人家有深交,他做过我们的创作顾问,剪辑指导,给我们的书写过序,给很多的年轻人以指导和提醒,缘分深久,我们尊敬他,爱他,在此发一篇短文纪念他,之后我们还会推出一些文章怀念他,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说了什么,留给这个世界样的贡献。
“选择纪录片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意味着你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去陪伴另外一个生命度过一段时间。”他说!
爱上纪录片编辑部
他是一位传奇,一个在纪录片界闪耀的星光。他是中国电影、纪录片界名副其实的泰斗,司徒兆敦对于真实的执着,将生活的片刻凝固在镜头的胶片上。他说:只有真实才能给人带来最深刻、最有价值的体验。纪录片便是他展示这份真实的媒介。他的镜头曾经游走于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或学生的视角,聚焦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他认为,纪录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讲故事,更在于它作为记录的媒介所具有的力量。
摄影机的镜头,他将之喻为我们的眼睛,通过它,你可以窥探时间的河流,捕捉流转而过的瞬间。录音的话筒,他将之喻为我们人类的耳朵,透过它,我们能够聆听时光的轻语,感受那些被遗忘、被忽略的声音。在他的眼中,纪录片是时间最好的见证,是对历史最真实的记录。就像他所说的“选择纪录片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意味着你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去陪伴另外一个生命度过一段时间。”
1978年,这个对中国电影界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全国招生的一年。那一年的秋天,导演系迎来了28名新生,而司徒兆敦有幸成为这个班的班主任。而这个班级后来成了“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力量,他们被誉为78班。在这个特殊的班级中,有陈凯歌、田壮壮、谢晓晶、夏钢、李少红、刘苗苗、胡玫、张建亚、金韬、张军钊、吴子牛、彭小莲、江海洋等众多才华横溢的学生,他们共同来到了导演系,追逐着自己的电影梦想。无论是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盗马贼》还是张艺谋的《红高粱》还是其他毕业生的作品,都展示了他们对于电影艺术的深入思考和超越传统的创作精神。但作为班主任的司徒兆敦。面对这些,司徒兆敦总是笑着说:“我是一个爱就特别爱,恨就特别恨的人,不会让我的学生拍炒作的片子。别人说什么我不管,我只承认自己是一名教学认真的好老师。”“而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学生。”
与电影或电视剧不同,纪录片是对现实的真实呈现,它不依赖于剧情的编排或演员的演技,而是依托于现实中的真实故事和人物。对于纪录片制作人来说,他们需要深入生活,与被记录的对象建立起真实而亲密的关系。
这种选择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对真实的追求。纪录片制作人不仅要把握故事,抓住细节,还要与受访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和观察,去感受和聆听,从而将真实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同时,选择纪录片也是一种关注社会问题、反思人生价值的表达。纪录片通过对真实故事的记录,让观众进一步思考和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鼓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反思自己的处境和价值观。
选择纪录片,就意味着要从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中走出来,去探索和关注那些被遗忘或被忽视的故事。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当我们选择纪录片时,不仅仅是选择了一种电影形式,更是选择了一种对生活的呈现和态度。它让我们更加真实地去感受世界,理解人性,触摸生活的温度。纪录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尽管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真实和价值仍然存在。
司徒兆敦先生用纪录片的方式,用自己的镜头将那些人和事嵌入时间的片段中,将那些丰盛的情感和记忆永久地留存在画面中。他坚信,纪录片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蕴藏着永恒的价值。
此外他的观点不仅限于国际间,他认为发展纪录片是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关键。纪录片不仅能够传递知识,还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增强社会意识。他坚信纪录片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推动国民素质的提升。
司徒兆敦的探索与追求,使他成为了中国纪录片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理解,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言辞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支持纪录片,用它特有的力量去传递真实、记录历史。在他的引领下,纪录片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人们重新审视时间的流转,感受那些被遗忘的故事,保持心中的真实和记忆的长存。
然而,这些年有太多的前辈在纷纷离开我们,司徒兆敦老先生最终完成了这一生的旅程,也离开了我们,这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中国纪录片事业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时刻。然而,他对真实的追求,他对晚辈的爱与帮助,他的赤子之心,他曾经留给这个世界的话,会长久地陪伴着我们走下去。
司徒兆敦
1938年生于香港
1951年,随家人北上北京
1964年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留校任教
终身服务于中国的电影和纪录片教育事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