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指哪我就能打哪,保证丝毫不差。”
一直以来火箭军都是人民军队最强大、最可靠的战略依仗之一,各式各样的导弹更是可以在千里之外毙敌于毫厘之间。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了不起的军工人——魏诗卉,曾经美国打算用500万美元挖走的杰出中国科学家。
....................................................................................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对于军工领域专家来说,更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早期,大量赴欧美留学的热血青年,在面对层层封锁威胁甚至逮捕时,依然没有磨灭对祖国的热忱。
横跨大洋回到祖国,为祖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其中,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归国科学家,更是筑起了共和国国防的基石。
....................................................................................
随着老一辈科学家逐渐远去,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背景下。
北约一度认为自己取得了完全性的胜利,在原华约国家大肆掀起“颜色革命”,并成功推翻了大量东欧国家的红色政权。
此时,亚洲的中国成为他们最想颠覆的政权之一,自“中美蜜月”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科技封锁就此拉开。
彼时尽管解放军已经拥有“东风-5”等多种战略导弹,但这些导弹在美国人眼中却是“瞎猫”只能逮“死耗子”。
如何破解导弹制导这一卡脖子难题,成为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
....................................................................................
魏诗卉,1978年7月出生于山东,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军工专家,她从小就树立了投身国防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
小的时候,家庭教育深深影响到幼小的魏诗卉,她的外公杨云卿,是我国第一代杰出建筑专家。
抗战爆发时尽管当时的杨云卿仍未完成学业,但面对凶猛的日寇和破碎的山河,他毅然决然选择放弃学业,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
多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后,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有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祖国建设中。
杨云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奔赴祖国大西北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魏诗卉的父亲同样也投身国防事业,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驾驶战机守卫祖国天空。
家庭的耳濡目染,让魏诗卉在高中阶段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理科,并在高中毕业后考上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成为当年仅有的两名女性学员之一。
本科毕业后,她又选择留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
硕士期间,除了自己本职的课题以外,一有闲暇时间魏诗卉就往校内不同的研究单位参观。
在此期间,大量国产武器装备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在一次参观过程中,魏诗卉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国产先进导弹。
就是这样的惊鸿一瞥让魏诗卉深深迷上了导弹,她开始好奇导弹的每一个零件,思考它的种种问题。
怀揣着对导弹事业的梦想与憧憬,魏诗卉在完成硕士学业后便选择前往火箭军工程大学继续博士学位学习。
在这里,魏诗卉遇到了对她导弹事业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人,中国工程院肖龙旭院士和导弹专家王明海教授。
此时的魏诗卉由于硕士就读于运筹学,博士期间的导弹制导和控制专业对她来说属于跨专业,意味着她需要恶补导弹制导相关的专业知识。
她以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得到了肖院士和王教授的赏识。
在完成博士学业后,魏诗卉正式加入中国火箭军研究院,成为肖龙旭院士研发团队中的一份子。
从此以后正式开启弹道导弹制导理论与应用相关的科研攻关。
....................................................................................
《导弹精准度评定的方法》,这是魏诗卉的第一个课题,然而这个课题的难度令她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应对之法。
后来通过硕士期间运筹学的角度,魏诗卉开发出一种以研制定型为基础,通过抽检和实际发射数据,综合分析导弹精度的新方法。
不仅解决了课题难关,同时获得了最理想的导弹精度,并最终籍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一枚导弹,重要的不光是射程还有精度。
一枚导弹在经过几百上千公里的飞行后,能否在经历各种干扰后精准命中目标,决定了导弹的威慑力,而这也正是魏诗卉的心结。
为了获得最直接的实验数据,她曾经挺着孕肚不惜冒着危险到爆炸点100米的地方进行观测,也曾带领团队大量翻阅文献,分析天量的数据。
最终在经历漫长的科研攻关后,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研制思路和前瞻性的模型算法被提出——
椭圆弹道理论,并基于这套理论开发出新型的制导系统。
这就意味着困扰火箭军部队五十年的导弹发射准确度问题正式宣告终结,基础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巾帼何须让须眉”。
作为杰出军工人,无数像魏诗卉这样的优秀女性科学家为祖国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共同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