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庙结合:
廊桥是寄托信仰的精神家园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刚刚升任武昌军节度使的元稹不幸患上重疾。弥留之际,元稹将一笔撰写墓志铭的润笔费郑重地交到好友白居易手中,并嘱咐他为自己捐献功德。常去洛阳香山寺祭拜的白居易发现,这座建于北魏时期的寺庙早已破败不堪,于是就将元稹的润笔费捐出,对寺庙进行了一次大修,并撰写《修香山寺记》以示纪念。他没想到,在这篇短文中,一句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为我们留存了关于唐代廊桥的宝贵信息。
不幸的是,香山寺毁于战火,寺内那座廊桥也不幸罹难。不过,今天我们仍能在其他地区找到几座建于隋唐时期的廊桥——河北井陉县的桥楼殿、湖北黄梅县的灵润桥和飞虹桥……
桥楼殿是一座建于隋代的石拱廊桥。据传,隋朝南阳公主曾在山上的福庆寺中出家为尼。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均出自湖北黄梅。至今,黄梅县仍可以看到两座唐代寺院——四祖寺、五祖寺。两座寺庙前各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石拱廊桥,分别是灵润桥、飞虹桥。此外,佛教圣地峨眉山雷音寺前的瑜伽河上,有一座叫解脱桥的廊桥,是进出峨眉山的标记。山西泽州县二仙观(宋代建筑)桥则位于道观的正殿内。
与白居易《修香山寺记》文中提到的唐代廊桥一样,今天能见到的几座唐宋时期的廊桥大多为寺庙建筑。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廊桥曾经广泛分布于寺庙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宗教功能的特殊需求,过去桥上简单的廊道、廊屋,开始被华丽的宫殿、楼阁所取代。
佛教经典《华严经》曰:广度一切,犹如桥梁。桥梁的渡河功能与佛教教义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于是佛教建筑中常有桥梁出现,其中自然也包括廊桥。随着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宗教传播也迎来了高峰期,加上历来就有的民间信仰和风水崇拜,桥梁开始成为当时新兴的祭祀场所。与普通桥梁不同的是,廊桥既可以作为交通工具,又能提供膜拜、祷告的空间。
查阅史料过程中,我还特别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宋代的造桥工匠队伍中有大量的僧人。比如,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中罗列了一份《建桥名家录》,30多座宋代桥梁(包括廊桥)中有17座桥出自僧人工匠之手。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唐宋时期的廊桥烙有深深的宗教色彩。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廊桥最终从宗教世界走进了世俗社会,尤其是南方广大乡村地区。但是,廊桥身上的宗教功能不仅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在祭祀、信仰内容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廊桥分布最为集中的浙南、闽北地区,廊桥突出的特色之一便是桥庙结合。比如福建寿宁存留的66座廊桥当中,有51座设有祭祀场所,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和陈靖姑;福建屏南县存留的61座廊桥当中,有53座桥的桥屋内设有神龛,同时供奉多组神灵。
我所见到的浙闽廊桥中,大部分桥屋里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设在桥屋中间,有的偏居桥屋一旁,有的则在桥头路边单独建一座小庙。至于那些有阁楼的廊桥,常将神龛设在楼上。每年的正月,是浙闽地区廊桥祭祀活动最为隆重的时候,虔诚的乡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桥上,依次进行祭祀。人们摆上整只猪头,奉上茶、酒,再端上几盘菜肴、水果,插上几炷香,便开始磕头作揖,祷告祈福,祈求廊桥的平安,同时也表达合家团圆、老少平安、风调雨顺、财源广进等愿望。此外,每月初一、十五也常常有善男信女前来行祀。
建成后的廊桥,是各地乡民重要的祭祀场所;而廊桥落成之前的仪式,同样包括许多隆重的祭祀内容。据了解,浙闽地区的匠人造一座廊桥,从动工到结束,至少要经过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溪祈佑、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路开走、上喜梁福字、圆桥福礼等多道程序。在不少地方,甚至连廊桥的命名也有宗教色彩,如仙宫桥、观音桥、三公桥等。
廊桥营造过程中,人们最看重的仪式是祭河与祭梁。造桥工程开工之初,首先进行的是祭河:抬一头猪到溪边宰杀,使猪血喷洒在溪水中,将水染得通红;然后,摆好猪头、公鸡、香烛、茶酒、果点、斋菜等,祭奠河神;此后凡遇初一、十五均要小祭,平时每日要焚香。
20年前,我在浙江省泰顺县岭北乡村尾村,亲眼见证了重建同乐桥过程中的祭梁仪式。所谓祭梁,就是最后一根梁木合龙时举行的喝彩仪式,由主墨木匠主持完成。仪式开始,需要点烛、焚香、上茶、敬酒,之后主墨木匠便开始念叨着行业吉祥语句。随后,村民开始燃放鞭炮,同时由主墨木匠大声喝彩,并念念有词;接下来,各位造桥木匠转动天门车,抽紧拇指粗的缆绳,一根浑圆粗壮的大梁开始徐徐上升……
民间力量:
让廊桥变成不朽的建筑传奇
我曾三次去拜访浙江泰顺县筱村镇坑边村的文兴桥。其中,最后一次是为了专门寻找一位被称为守桥女神的老人。她的名字叫蓝玉,当年已经80多岁了。老太太身高不到一米五,慈祥的脸上布满皱纹,粗糙的双手结满厚茧,是一位操劳了一生的农村妇女。
出于对文兴桥深厚的感情,蓝玉老人在闲暇时常到桥上打扫卫生;如果遇到哪块木板坏了,哪片瓦断了,她马上就招呼乡邻们进行修缮;如果廊桥出现了大毛病,她会马上跑到文物部门那里报修。随着年老体衰,干不动庄稼活儿了,蓝玉老太干脆就在桥北头的小屋居住下来,日夜看护着廊桥,白天清扫卫生,轰赶牲畜家禽;晚上掐灭神案前的香头烛火,以防止火灾发生;雨季涨水时,她要召集乡亲们将重物抬上桥屋,预防山洪冲毁廊桥。
对于四周乡民来说,一座廊桥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他们为何要千方百计地守护一座廊桥?要解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说廊桥在当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风雨来临时,廊桥是行人避风躲雨的保护伞;天气炎热时,廊桥是行人避暑乘凉的好地方。此外,廊桥还为乡民们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场合和娱乐空间。地处交通要道的桥梁常常被人们自发地用来摆摊设点做买卖,形成了桥市,比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商业区之一,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村落附近的廊桥,则常常成为人们聚会郊游的场所,平时老人在这里谈古论今,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青年男女在这里谈情说爱,到了节假日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比如,宾客来临,侗家男女老少便盛装而出,汇聚在廊桥之上,唱拦路歌、饮拦路酒,盛情款待客人;春节期间,福建连城的村民们云集在廊桥前,走古事、舞长龙,场面十分壮观。
廊桥的外部造型极具特色,是乡村地区重要的景观和地标性建筑。在堪舆说十分盛行的古代,人们认为流水会带走一个地方的吉祥之气,在他们看来,廊桥可以使风水变好。如果一个村庄只建一座廊桥,多建造在村寨的水口处,即水流的出口处;如果一个村庄建两座廊桥,一般是水流的进口和出口各建一座。在很多地方,廊桥甚至被认为是村镇兴衰成败的标志,与当地百姓的命运深深地连接在一起。廊桥的建筑规模、形制和精致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民宅,成为村落中最鲜明的景观和地标。
在实用功能与精神象征的双重驱动下,各地乡民无论资金是否充足,都要想方设法地对廊桥进行修缮与维护。我听说,为了让一座破旧的廊桥恢复旧貌,他们甚至会不惜动用所有财产,以举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修缮。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大量的古代宫阙、城池被历史的车轮碾成了碎片。在时间的消融中,明代之前的古建筑多数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深处江湖的廊桥,因为有民间力量的关爱和呵护,得以大量存世。三千余座保存至今的古代廊桥,密密麻麻地记录了风土、民情、宗教、宗族、耕读等信息,成为一条条贯古通今、见证历史的文化长廊。正是有代代民间力量前赴后继的努力,我们方能从这些古建筑中听到遥远的历史回响。
作者简介
鲁晓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有《廊桥笔记》《江南之盛》等7本散文集,长期致力于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廊桥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现居浙江丽水。
广东潮州市湘子桥,墩上筑有亭台楼阁和水榭长廊,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湖南安化永锡桥,长83米,高12.8米,是湘中著名的廊桥
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上的桥楼殿
湖北黄梅灵润桥
福建寿宁鸾峰桥,拱跨37.6米,为中国单孔跨度最长的木拱廊桥
四川峨眉山虎啸桥
西藏拉萨琉璃桥,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廊桥
浙江庆元黄水长桥,廊屋长54米,是国内廊屋最长的单跨木拱廊桥,也是当地著名的风水桥
重庆秀山县天生桥,是土家族廊桥的代表作之一
浙江泰顺县北涧桥,长51.7米,净跨达到了29米。被誉为最美的木拱廊桥。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8期
投稿邮箱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