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当天最值得关注的新闻」
撰文:吴洋洋
编辑:王杰夫
Key Points
美国的对中科技战将不仅限于半导体——即芯片,也将扩展至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多元领域;
科技战手法从下游的商品进出口管制,扩大到了上游的投资领域;
这些规定只针对未来投资,但现有投资可能会被要求披露以前的交易;
2018年是中国科创活动最为活跃的年份,2021年则是美国VC最热衷投资中国的年份;
截至2023年7月,美国VC只向中国科创公司投入了12亿美元,不到2021年的4%,可能是2014年以来最低。
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美国当地时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禁止」美国资本对3项中国「敏感科技」——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某些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投资,并要求美国资本在投资中国「其他科技领域」时须获得「政府许可」。
这项行政命令针对的是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合资公司和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指从头开始建造新生产设施的投资,对应「棕地投资」brownfield investment,后者指对已有投资项目的扩建)。
这一行政命令意味着,美国的对中「技术战」将不仅限于半导体,即芯片,也将扩展至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多元领域,且手段从限制下游的商品进出口扩大到了上游的投资领域。
在发给国会的一封信中,拜登称他正在「宣布国家紧急状态」,以应对中国等国家「在军事、情报、监视或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各种军事或情报行动」的威胁。
中国商务部对此回应称:「该行政命令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决策,破坏了国际经贸秩序。」
这项行政命令还需要进一步征求公众意见,才能最终成为财政部的新法规,颁布时间大约在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年。然而一些实质影响已经产生。
现有投资不会受影响,但会要求披露
美国财政部表示,这些规定只会影响未来的投资,而不会影响现有投资,但它可能会要求披露以前的交易。
一个月前,《华尔街日报》曾报道称,美国众议院「中国事务特设委员会」已经通知纪源资本(GGV Capital)、金沙江创业投资(GSR Ventures)、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以及高通创投(Qualcomm Ventures,高通公司旗下投资业务部门),称将审查这几家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领域的投资。
美国众议院中国事务特设委员会2023年1月才成立,全称「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简称「美中战略竞争委员会」。该特设委员会隶属于美国国会下的众议院,区别于美国2000年设立的「美国国会中国问题委员会」(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CECC),后者由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成员共同组成,主要关注「人权」议题。而2023年新成立的「美中战略竞争委员会」则重点关注「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和安全竞争」。
对纪源资本等VC机构的相关调查,主要针对它们2016年至2021年间的在华投资。根据这些VC机构收到的通知,「美中战略竞争委员会」列举称:
  • 6年间,纪源资本参与了43笔对中国AI公司的投资,投资对象包括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滴滴、旷视科技、商汤集团等;
  • 同期,高通创投和金沙江资本分别有13笔和33笔AI投资落地中国;
  • 华登国际同期有39%的AI投资投向了中国公司,其中包括中国最大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
红杉资本当时不在调查名单上。但它已被「中国事务特设委员会」主席Gallagher点名为下一个调查对象,「我对该公司的分拆决定以及目前的运营仍怀有疑问」他说。
这家VC机构曾投资苹果和字节跳动。因其中国子公司红杉中国对中国技术领域的投资,美国白宫和国会对它开展过长达两年的审查。今年6月,红杉资本将在美国、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业务分拆为3个相互独立的实体。
「美中战略竞争委员会」称,这些VC机构对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领域的投资威胁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和「美国技术领导地位」,并涉及「侵犯人权」。
当时,「美中战略竞争委员会」称调查的目的是「编制一份记录,帮助国会通过一项强有力的法案,限制有问题的对华投资」——拜登8月9日签署的对华投资限制法案,可以视作对「美中战略竞争委员会」这一意图的有力支持,并且,此前被「美中战略竞争委员会」调查的美国VC机构可能要主动披露它们的在华技术投资。
美国VC机构对华投资下降至2014年以来最低
此前,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战」仅限于对敏感技术(比如芯片)的进出口管制,8月9日签署的行政命令将限制范围扩大到了投资领域。
2018年是中国科创活动最活跃的年份。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当年10月,中国初创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额超过美国。这种增长趋势在2021年达到顶峰。同样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 2021年,中国的风险投资几乎翻了一番,达到创纪录的870多亿美元。
2021年也是美国风投资本最热衷投资中国的年份。据PitchBook的数据,以交易笔数计算,这一年美国投资者参与了572笔(Crunchbase的数据是426笔)中国初创公司的投资活动,投资总额为329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吸纳所有风险资本的38%。
此后,中国吸纳的风险资本就大幅下滑——尤其是美国资本。
2022年,中国的风险投资规模直接从870亿美元的高点降至463亿美元,下跌近47%。其中,从交易笔数上看,2022年,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初创公司的投资笔数下降到了283笔,按照Crunchbase的数据,同比下滑规模为34%,而如果按照PitchBook的统计,下滑规模则达到50%——从交易规模来看的话,状况更糟,根据PitchBook的数据,2022年,美国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总额从2021年的329亿美元暴跌至97亿美元,同比减少70.5%。 
进入2023年,状况进一步恶化。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前4个月,美国投资者仅参与了17笔对中国技术初创企业的交易,不到去年平均水平的1/5。从规模上看也是如此,到7月底,美国风险投资机构只向中国科创公司投入了12亿美元,不到2021年的4%,可能为自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红杉资本中国和纪源资本都曾是中国技术领域的主要投资者。其中,红杉资本2005年就进入中国,字节跳动、京东集团等都曾是其投资对象。2019年以来,两家机构分别在中国投资了400多笔和133笔。
然而这两家公司也是目前「美中战略竞争委员会」和美国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截至今年7月,它们在中国的投资数量分别为19笔和24笔。
目前,由拜登签署的技术投资禁令仍处于征求公开意见阶段,并且,拜登政府表示,对3个中国敏感技术领域的投资限制适用于其「狭窄子集」(narrow subsets),但没有给出究竟哪些特定子集的技术投资是受限制的。
这种状况看似「宽容」,实际制造了名为「不确定性」的恐慌。美国一些律师事务所收到来自风投机构的咨询正变得更多。「只有大型风投公司才有能力建立分析安全风险的体制,对华投资的中小规模基金可能会干脆选择退出。」美国高盖茨律师事务所(K&L GATES) 的Guillermo Christensen称。
当风险投资机构也开始惧怕风险,最终受损的是那些空有idea的潜在独角兽们。
参考链接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8/09/president-biden-signs-executive-order-on-addressing-united-states-investments-in-certain-national-security-technologies-and-products-in-countries-of-concern/

https://www.fmprc.gov.cn/fyrbt_673021/202308/t20230810_11124900.shtml
-END-
我们是一个诞生于GPT浪潮、由《第一财经》YiMagazine孵化的全新内容IP。 
和每一位关心技术、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一样,我们希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更好地理解快速变化的科技世界,也更好地理解生而为「高级智能」的我们自己。
在这个目标下,我们计划从学术、商业、伦理、监管等多个角度报道和讨论与「智能」相关的议题。请注意,我们说的智能,不只是 AI。
以下是最近发生的其他智能资讯
与记者交流,可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名称和姓名):
王杰夫 微信号: wjfsty
张司钰 微信号: helianthus351
吴洋洋 微信号: qitianjiuye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记得设为星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