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重要的新闻不会超过五条」
撰文:陆彦君
编辑:王杰夫
Key Points
App都将严格备案,微信小程序也不例外;
多家研究机构确认,LK-99不是室温超导体;
Weights & Biases成为又一家AI独角兽,OpenAI都是它的客户;
X(原Twitter)将推出视频通话功能;
Google与环球音乐正就AI音乐的版权谈判。
接下来一年,App都将严格备案,微信小程序也不例外
8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推进移动应用程序(以下简称App)备案。
8月9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微信小程序备案的通知》,表示为响应号召,微信公众平台ICP代备案管理系统将提供新增备案、变更备案、注销备案等服务,协助开发者完成微信小程序备案。
2024年4月至2024年6月底,电信主管部门将组织对App备案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仍未履行备案手续的App依法处置。
App备案是啥?
自2000年起,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规定,电信主管部门对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网站开展备案核准工作(即ICP备案),网站备案工作已有效运作了二十多年。具体来说,就是网站所有者需要向相关部门提交备案申请,获取ICP备案号之后才可以合法运营网站,用户才可以通过域名正常访问网站。备案的目的是为了打击不良信息传播,维护互联网秩序。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App成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App与网站同属于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向电信主管部门参照网站备案的方式履行备案手续,登记实名、网络资源和业务等信息。
为何提出要推进备案?
早在2012年,就有报道称工信部正在计划App备案的政策,当时曾引发「是否有必要监管App的讨论」。曾有开发者担忧,这一政策会拖延开发进程,阻碍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阶段,工信部的监管实际上很宽松。但是现在为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严厉打击诈骗,App备案已成定局。
微信小程序备案是什么?
独立的App如果要完成备案,需要App开发者填写备案材料并实名核验,由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或应用分发平台通过「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系统」向App开发者住所所在地通信管理局在线提交备案申请。 
微信小程序依托微信平台运行,用户无需下载相应的App,直接使用微信的「扫一扫」或者「搜一搜」即可使用。微信提供了ICP代备案管理系统,协助开发者完成备案。自2023年9月1日期,微信小程序完成备案后才可上架。已上架的小程序,需要在2024年3月31日前完成备案,逾期未完成将清退处理。
参考链接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8/content_6897437.htm
多家研究机构确认,LK-99不是室温超导体
7月下旬,韩国研究团队声称发现了一种常温常压条件下的超导材料LK-99。此后,全球的超导研究团队都在尝试复现其实验结果。现在,多家研究机构证实,LK-99并不是室温超导体。
哪些机构给出了实验结果?
  • 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ICQM)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的一篇论文表明:合成出来的与韩国团队论文主成分一致的LK-99材料,不具备超导性。
  • 美国马里兰大学凝聚态物质理论中心(CMTC)最新研究称,LK-99不是超导体,甚至在室温(或极低温度)下也不是。它只是一种电阻非常高的劣质材料。
  • 韩国超导和低温学会宣布,尚未有任何结果证实「LK-99」具有超导性。
  • 印度国家实验室发表论文称,所得LK-99样品在室温下不具备超导性。
  • 据统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已经完成复现实验,虽然实验结果存在差异,但均未证实LK-99为室温超导体。
室温超导体应该具有哪些特性?
室温超导体应当具有零电阻、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和量子隧穿效应三大特性。其中,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是两大主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
  • 零电阻是指超导体作为超级能导电的材料,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电流通过不会产生热损耗,发热、散热等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大规模应用将为电力等能源行业带来巨大革命。
  • 完全抗磁性是指磁场中的金属处于超导状态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的现象,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迈斯纳发现的,因此又被称为迈斯纳效应。具体表现为:将超导体放置在磁铁上方时,超导体会悬浮起来。
目前,各研究机构公布的实验结果中,都只呈现了某一种特性。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复现结果展现了LK-99的抗磁性,但并未观测到零电阻属性。东南大学成功观测到了110K以下的零电阻,但是并没有发现完全抗磁性,这些都无法证明LK-99是室温超导体。
LK-99事件几周来都有哪些后续?
  • 7月22日,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发表关于发现LK-99的论文,声称LK-99是世界上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可以在正常环境中毫无阻力地导电,并将其称为「一个全新的历史事件,为人类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 7月31日,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团队做了两项独立实验,合成了LK-99,均没有观察到超导迹象。
  • 8月2日,韩国超导和低温学会宣布成立「LK-99」评估委员会,宣称现阶段很难将该材料视为室温超导体,决定继续实验和审查。
  • 8月3日,多只韩国超导概念小盘股连续第三个交易日收涨30%。其中,高温超导线技术公司Sunam公司近6个交易日飙升约260%,化学品公司Duksung同期上涨170%。韩国证券交易所对部分股票发出投资警告,要求投资者保持谨慎。
  • 8月4日,韩国超导和低温学会宣布,尚未有任何结果证实「LK-99」具有超导性。
  • 8月8日,与超导相关的韩国股票下跌。Sunam跌到30%的跌停板,早前一度上涨22%;电子零件制造商Shinsung Delta Tech收低6.5%,之前一度上涨30%至涨停;Duksung收盘下跌29%,之前一度上涨24%;从事核聚变和粒子加速器技术的公司Mobiis下跌26%,之前一度上涨22%。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verge.com/2023/8/10/23827216/superconductor-lk-99-research-findings
Weights & Biases又融资5000万美元,OpenAI都是它的客户
8月9日,科技媒体TechCrunch报道称,成立于2017 年的模型实验管理工具供应商Weights & Biases在最新一轮融资中拿到5000万美元,融资总额达到2.5 亿美元的同时,公司估值达到12.5 亿美元,跻身此轮AI热潮下的独角兽企业行列。
模型实验管理工具到底是个啥?
哪怕对于关注AI发展的人来说,Weights & Biases这个名字都显得陌生。因为它的用户并非普通消费者,但你听过的AI公司几乎都是它的客户,这份名单包括OpenAI、DeepMind、Meta、Midjourney、Stability AI、英伟达、微软等等。
这些公司只要涉及到研发AI模型,就都需要用到Weights & Biases的管理工具。「(过去)机器学习从业者没有一个很好的实验记录系统,」公司增长副总裁Lavanya Shukla说,「这项高度实验性但至关重要的科学被记录在电子表格和退化的屏幕截图中。」
训练模型有点像是做菜,你也不知道加一勺盐或是一勺糖后菜的味道是否会变得更好,因此你需要一份食谱记录工具。Weights & Biases的模型管理工具可以帮助研发人员追踪模型版本、检验模型性能,让你更好地对比是加盐好还是加糖好,最后把最美味的菜肴,也就是最优的模型版本呈上。
Weights & Biases接下来要做啥?
目前Weights & Biases已经拥有70万用户,这个数字正在快速增长中,年初这个数字还只有50万,其中付费用户有1000多。公司年度经常性收入(ARR) 接近1亿美元,同比增长 150%,团队人数超过 200 人。
随着生成式AI与大模型业务的快速增长,Weights & Biases还将继续处于上升赛道中。Weights & Biases所处的赛道被称为MLOps,翻译过来就是机器学习运营平台,主要包含模型部署、模型管理、模型训练等几大产品品类。
此次融资也是为了他们将要推出的新产品Prompts,它属于模型训练品类,允许开发者查询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的输出并微调LLM本身,换句话说,Weights & Biases不仅想让开发者用他们的工具来管理模型版本,还希望提供模型调优的工具。
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MLOps市场总价值为9.836亿美元,而到 2031 年 MLOps 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 231 亿美元,潜在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7.5%。趁着这一轮AI热潮,不断扩张在MLOps市场的品类与份额,这就是Weights & Biases正在做的。
参考链接
https://techcrunch.com/2023/08/09/weights-biases-who-counts-openai-as-a-customer-lands-50m/
X公司CEO称公司收支将平衡,并且将推出视频通话功能
8月10日,X(前身为Twitter)公司CEO琳达·雅卡里诺(Linda Yaccarino)首次接受美国CNBC的电视采访,表示X将推出视频通话功能。
X功能越来越丰富
雅卡里诺表示,公司「接近」收支平衡,这与马斯克之前的表述一致。此外,雅卡里诺还透露,X即将推出视频通话功能,使用此功能时用户无需向任何人提供电话号码。
马斯克分享过他对旧Twitter的想法——将其转变为一款「万能应用」(Everything App)。用户可以关注喜欢的创作者、观看视频、在2.5万个字符的长帖子中表达想法、上传资金、付款,甚至将现金存放在高收益储蓄账户中。X确实在执行马斯克的想法:上个月它向全球创作者开放收入共享计划,最近还开始支持播放两小时时长的视频。
雅卡里诺对马斯克表示支持,「当伊隆(即马斯克)宣布我加入公司时……他非常明确地表示我是为了帮助他将Twitter过渡到X」。
这些转型计划让X看起来像是微信、微博、YouTube和支付宝的结合体?总之,X在一步一步尝试变身为「万能应用」。
这位CEO与马斯克的角色分工是啥?
雅卡里诺还分享了她与马斯克的角色分工。马斯克专注于产品设计和新技术,「他领导着一支杰出的工程师团队」。
在马斯克的领导下,雅卡里诺拥有「自主权」,负责运营公司,比如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护、法律、销售、财务等等。雅卡里诺还补充说广告商应该放心地在她的领导下重返该平台。
参考链接
https://techcrunch.com/2023/08/10/ceo-says-x-formerly-twitter-is-close-to-break-even/
Google与环球音乐正就AI音乐的版权谈判
8月9日,据《金融时报》报道,Google正在就AI生成的音乐作品与环球音乐展开谈判。
谈判内容是什么?
据知情人士透露,Google和环球音乐之间的讨论还处于早期阶段,不会很快推出产品,他们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工具,让粉丝合法地通过AI工具创作曲目,并向音乐版权的所有者支付费用。 
为什么要谈判?
  • 侵权问题引争议:生成式AI兴起后,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技术合成的音乐,这些音乐模仿艺术家的声音与歌词,却未经本人同意。国内最知名的例子就是「AI孙燕姿」。环球音乐此前以侵权为由,在流媒体平台删除了仿冒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声音的AI音乐。
  • Google在应对AI音乐的竞争:Google在1月发布了MusicLM,这是一种将文本描述转换为高保真音乐的新模型,它可以根据文本描述的风格转换口哨和哼唱的曲调,但是它不会产出艺术家和人声的查询结果。Meta发布的AudioCraft也可以通过输入文本创作音乐。为应对AI领域的竞争,Google想要发布一款由AI驱动的音乐产品,与环球音乐达成版权合作,这样或许可以弥补MusicLM的局限性。
AI音乐开始尝试商业化了
总之,围绕生成式AI的创意有很多。Midjourney可以做到文生图,Runway可以做到文生视频,但音频内容尚处于滞后状态。现在,技术公司希望将用户的想法转变为现实里的音乐,甚至开始正经谈AI音乐的版权了,这是商业化的重要一步,这条路走通后,未来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非常多AI生成的音乐。
参考链接
https://www.searchenginejournal.com/google-universal-music-reportedly-discuss-ai-generated-music/493657/#close
Bonus
王小川再发530亿参数大模型,不过这次是闭源的
8月9日,百川智能发布Baichuan-53B大模型,这是一款面向公众的大模型产品,申请通过后,用户就可以在线上直接体验大模型的效果。王小川表示,这款产品之所以选择闭源路线,是因为开源闭源是互补关系,闭源模型可以方便用户调用。最近3个月百川智能每月发布一款大模型。6月初发布了开源的Baichuan-7B,7月初发布了开源的Baichuan-13B,再到现在,百川智能已经成为中国在大模型领域产品最丰富、迭代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接下来,百川智能计划在今年的第三和第四季度继续发布千亿、万亿参数级别大模型,让产品可以对标对GPT。
华为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109亿元,同比增长3.1%
8月11日,华为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营业绩。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109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率15.0%。按业务来看,ICT基础设施业务收入为1672亿元,终端业务收入为1035亿元,云计算业务收入为241亿元,数字能源业务收入为242亿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10亿元。
在去年上半年,华为销售收入3016亿元,净利润率5.0%,上半年净利润约为150.8亿元。对比2022年同期数据,华为今年上半年营收略有增加,但净利润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从业务来看,去年上半年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27亿元,企业业务收入为547亿元,终端业务收入为1013亿元。三大主营业务板块营收浮动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华为终端业务在去年经历了下滑25.4%的情况下,于今年上半年实现了2%增长。对于经营成绩,华为方面表示,整体经营稳健,结果符合预期。
阿里巴巴发布2024财年Q1财报:营收2341.6亿元,同比增长14%
8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2023年4月至6月,营收2341.6亿元,同比增长14%,预估2237.5亿元。调整后净利润449.2亿元,同比增长48%。财报显示,淘天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2%,淘宝App 6月DAU同比增长6.5%;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1%;菜鸟集团收入同比增长34%;本地生活收入同比增长30%;大文娱收入同比增长36%。
AI方面,云计算厂商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4%,经调整利润同比增长106%。阿里云通义大模型聚焦音视频内容的AI新品「通义听悟」上线,并推出绘画创作大模型「通义万相」。阿里巴巴表示,菜鸟为增强物流能力,为国际快递推出「全球五日达」,海外分拨中心增加至18个,国内优选仓配「半日达」极速体验覆盖重点8城。由于公司第一财季营收超预估,阿里巴巴在美股盘前拉升,涨幅近4%。今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1+6+N」组织变革。
-END-
我们是一个诞生于GPT浪潮、由《第一财经》YiMagazine孵化的全新内容IP。 
和每一位关心技术、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一样,我们希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更好地理解快速变化的科技世界,也更好地理解生而为「高级智能」的我们自己。
在这个目标下,我们计划从学术、商业、伦理、监管等多个角度报道和讨论与「智能」相关的议题。请注意,我们说的智能,不只是 AI。
以下是最近发生的其他智能资讯
与记者交流,可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名称和姓名):
王杰夫 微信号: wjfsty
张司钰 微信号: helianthus351
吴洋洋 微信号: qitianjiuye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记得设为星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