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一轮申请的同学都陷入到了deadline的焦虑中,在这个周末的推送中,我们想给大家一些信心、鸡血、鼓励,继续多坚持一点,相信自己可以。此时此刻,拼的都是坚持和相信。
访校拍下照片时,还不知道未来两年会在这里度过
Ally
985理工院校本科,美国藤校硕士,GRE 330+。毕业后Gap Year一年,做过4份实习,后加入大型国企专注风险管理和数字化转型工作4年。
2022年很早决定开始申请,但因为离职Gap和只身赴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在2022 R2前夕终于找回士气,经历2周赶5个DDL的高度冲刺,顺利拿到Kellogg、NYU、UCLA($12w)的录取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Ally的申请经历,一个在gap的状态下做申请、并不是鸡血满满、最后时刻赶deadline,依然拿下offer的真实申请历程
1
当时为什么想申请MBA?
我最开始决定读书还是想为爱奔赴:辞职前往美国和家人团聚,短时间内MBA是自己在美国“找点正事干”的最佳选择。除这个现实原因,我也希望去MBA让自己获得更多可能。
我还带着一种复杂矛盾的情绪开启了MBA申请:工作中给予我做成大项目和成为年轻团队leader的自信,但让我因为受限于国企经验加上经历职场斗争产生了迷茫。这份迷茫也让我想要突破,所以去读MBA也是一个选择。
2
整个申请过程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我一共经历了这么几个状态: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最开始,我觉得自己无论申请哪所学校都有机会。虽说MBA申请很难,尤其是名校,但MBA本质上还是一个商业化的东西。自己身边绝大部分优秀的同事朋友都很难舍弃现有一切,脱产两年去读书。那么作为一个背景还不错的申请人,且愿意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学校为什么会拒绝呢?同时,在当时的我看来,申请不过是一件按照计划执行即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要认真准备好各项材料并按时提交,那么结果自然也不会差。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辞职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情绪低谷。从一个非常忙碌的工作状态一下切换到完全躺平的生活状态,辞职给我带来的兴奋感很快便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其次,远离父母和朋友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开启新生活,本身就有很多新的障碍需要克服。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半夜都会惊醒,思考自己的抉择与代价,并陷入莫名的自我怀疑。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我越发觉得力不从心,甚至变得消沉,对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一度觉得自己觉得什么学校也申不上,这种对于失败的恐惧更是让我想要逃避。
我曾想尽一切办法做除申请以外的任何事情打发时间——一个星期刷完八部电视剧,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带脑子看任何小说……我用很多“垃圾时间”来宣泄情绪,但申请却也没有真的被忘记,它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底,选择逃避的每一个得过且过的日子,我都变得更加焦虑。
报复性摆烂一段时间后,也许是躺久了想站一站的心理作祟,某一天,我开始琢磨自己这段时间的状态,并试图寻找原因。那时,我时不时在微信上跟大卫聊起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大卫鼓励我写下来,并回答他的提问,这对于陷入迷惘状态的自己寻找突破很有帮助。进一步打开自己后我才意识到,我内心里一直有一个想象中的自己,可以英明神武地扛起所有的责任。事实也是,我曾经有一份很出色的工作,但此刻却困在一个被动的环境里无法动弹,现实落差带给我的恐惧和不甘,让我夹在中间无法动弹。
访校照片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开始走出这种患得患失的内心戏。对于必须要做的事情,我选择坦然接受,不再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将各种(尤其是坏的)可能性都想象一遍,因为这大概率是自寻烦恼。我开始浏览学校和项目,联系推荐人,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申请中其实有很多不可控的外力因素,我也逐渐进入到更加平和的申请状态:该努力则努力,对于结果保持开放心态
紧接着,就是我在申请季极限操作的故事。12月底,我跟大卫商量之后,按照ddl倒排,一口气在两周多的时间内把能申请的学校依次写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天内从初稿到终稿写完一所学校的全套文书,并完成申请系统填写和提交。期间的惊心动魄,恐怕只有我们俩作为当事人才能感同身受。半年前的我,无论如何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为MBA申请熬上整整3个通宵!
推荐人给我的留言,很感动
3
如何走出状态低谷?
回想起来,两件事情对于我走出人生至暗时刻很有帮助。
一是有一个可以交流和分享的小集体,这对于当时刚刚离职又是第一次做MBA申请的我尤为重要。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家人和少数几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我对外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参加BeBeyond workshop。
前期,虽然自己状态挺不好,但是每周的课程和分组讨论我都会按时参加,写作业虽然时常没灵感,但还是会硬着头皮动笔。尽管自己进展不多,但还是尽量给同组小伙伴提供反馈。大家会经常一起讨论职业目标,分享新进展,顺便聊聊职场八卦。这种在集体中和一群人一起做事情的状态,让我的申请动力有所回升。
我逐渐意识到,在这复杂又冗长的申请过程里,表面上你当然只能靠自己,你得迫使自己静下心来,从纷乱的生活和工作中抽身,单枪匹马顶住压力去完成每一项事情。但越是在感觉孤独无助的时候,越发体会集体的力量弥足珍贵。在我情绪非常低落,没有太多的激情和能量去做事情的时间里,我发现跟小组同学去讨论可以让自己收获很多意外惊喜——别人眼中不一样自己,过去不曾放在心上的渺小经历,看似不重要的人,听似不重要的话……这些本以为的微不足道的瞬间,后来都成了冲刺阶段里奋笔疾书的宝贵素材
二是我和家人一起参加了Family Group,这次经历改变了我过往的很多执念,并学会放下和面对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由几代优秀女性榜样组成的大家庭里,她们对于家庭的责任以及对于事业的追求,让我天然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像她们一样坚忍的人,遇到困难就应当咬牙克服,怀有消极情绪就应当咬牙化解;过往学校和工作经历也只教授我们如何变得优秀,并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面对脆弱和无助。当生活发生剧变,情绪不可调和时,我理所当然认为是自己不够成熟,羞于承认客观条件给自己造成的心理负担,甚至不愿意敞开心扉向他人求助,并且自己感到失望。
正是这一段发生在人生低谷的特殊经历,不仅让我见识到在一个更为成熟的社会体系里,普通人如何关注和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同时,我尝试去理解和接纳更加真实的自己,走出假想,远离期待,不再将评判自己的标准交给别人,也不将自己成见施加给身边关系亲密的人;更进一步的,我意识到只有打开自己,我们才更有可能去联结身边的人
看似和申请无关,但其实让我的文书水平上了一个层次。
写NYU时候写的第六张PPT
4
在BeBeyond做申请,你觉得在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总结来看,这段申请之路,更是一段自我发现之旅,调研、讨论、写作等都是我接近更加真实自我的工具。我很高兴选择BeBeyond作为旅行伙伴。如果不是在BeBeyond,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机会去狠狠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
我是一个记性很差且对痛苦比较钝感的人,很多事情过了也就忘了,时间一长,再轰轰烈烈的经历也记不得当时为什么会成为过去人生的大事记。尽管workshop前期每次作业中也回顾和记录,但通过申请团队小伙伴的多角度提问反馈和大卫的步步紧逼式的叩问,才有了很多灵感迸发的瞬间和最后深刻的自我剖析。
我印象很深,第一次作业写“50+20”( 50件自己印象深刻的经历和20件自己遭遇的挫折或失败)时,第一条我写的是“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人,没有经历过很多挫折,也谈不上大的成就”。这是我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最初定义。后来深挖自己过去经历和想法时,我才发现很多事情其实对于当时的自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那些曾经我认为理所当然去承担的责任中恰恰酝酿着一个“能扛事儿”和“超靠谱”的自己。这也是后来工作中,在一个制度僵化的环境里,我作为年轻的领导者,愿意冒着风险去突破障碍并且锐意创新的源动力。有了这个认知我就不再纠结自己年轻和没有带领复杂的团队,而是可以从每个故事的细节去体现自己的特质来打动AO
经历梳理一定是一个追根溯源,步步递进才能有更为全面认知的过程,文书的打磨也同时在不断connecting dots和迭代,正是这样让我从拼命想展现优秀和成就变得更能自信展现更加真实和生动的自己。我发掘到自己好脾气的外表下隐藏的“骁勇善战”的真实自己,越是不利的情况,我便越决心死磕到底。这大概也是支撑我在最后两周多时间内,一鼓作气走完申请的性格底色。
5
给到正在申请小伙伴的诚心建议
首先,一定要尽早做准备,拒绝临时抱佛脚
尽管从我的申请结果来看还算不错,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因为时间原因很多学校都来不及申请,M7学校中我只理性选择两所可能性较高的学校,其余只能忍痛割爱;比如我前期没有参加任何学校招生办举办的events以及和其他network的活动等,这对于充分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非常不利。强烈建议大家这方面的功课早点做起来,尽量多从不同渠道和一手资料了解学校和项目,且比起排名,我认为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并且能为自己所用的学校反而更加重要。
其次,尽量避免强迫症和完美主义带来的拖延后遗症
我知道申请MBA的小伙伴大多都是在各自工作领域闪闪发光的优秀人才,越是对自我要求高的人越是会陷入完美主义陷阱。我曾经也经常苦于没有完美构思而迟迟无法下笔,拖延摆烂浪费大把时间。但事实证明,写文书就是一个vomit writing的过程,写作思路往往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慢慢打开,最好的文书永远是下一篇
最后,与其执拗于申请结果,不如大胆享受自我探索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申请中不断接近真实、完整、自洽的自己!
谢谢Ally的坦诚分享,希望她的申请历程对你有启发。
如果你对自己的MBA申请有着一些疑问,如果你也想用更深度全面的方式完成今年的MBA申请,预约BeBeyond MBA咨询,我们可以和你一起探讨你的问题,向你介绍BeBeyond的申请方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