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暴走漫画
ID:ibaoman
最近,我偶然在某互联网平台上看到了一个帖子。

内容很简单,但是却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

一个初中女生在旅游时看中了一个某奢侈品牌、价值五千元的发夹。

女孩先是跟妈妈诉说了自己的想法,想要购买这个发夹。
没想到妈妈却指责自己爱慕虚荣,并且拒绝了自己的请求。

女孩被妈妈拒绝后,转头向哥哥发信息求助。但是哥哥并没有了解这对发夹的价格,直接对女孩承诺,等她中考结束以后,将这对发夹作为礼物送给她。
女孩将自己佩戴发夹的照片发到互联网上后,本来只是想简单的记录一下日常,顺便对哥哥的许诺表示很开心。
没想到却遭到了不少网友的指责:
“你妈妈说错你了吗?”
“普通家庭一个500元的发卡我都觉得很虚荣了。”

还有的网友直接列举了五千元可以买什么:
(谢谢你,这个发卡越看越贵了)
倒也不是说买了这对发夹,一家人就得喝西北风。
只是五千块可以买很多更具实用性、更让人感到快乐的东西。
五千块买一对发卡,真的怎么想怎么亏。
我相信,女孩在这样的奢侈品门店里,不会不知道这对发夹的价格。
她也知道自己是普通家庭,这笔钱对于妈妈和哥哥而言都不是小数目。
但她还是希望妈妈能给她购买这对标价五千元的发夹,选择这样超出负担的消费。
对于自己的爱好和审美有一定的需求是正常的,但是也希望她今后能够量力而行。
五千块的发夹买不到,咱们就买一个五元、甚至是五十元的发夹总可以了吧?

可还有这样的一则新闻,女儿会因为妈妈“消费降级”,买了五六十的发圈而焦虑:
一位妈妈在某互联网平台称,自己没有给孩子买300元的发圈,替代成了五六十元的发圈,就立刻引起了孩子的焦虑:咱家没钱了吗?消费降级了吗?
即使妈妈反复解释,不是消费降级,只是觉得这个更好用,但是女儿仍然担心家里是经济困难、生意不好做。
via.@19楼
对于大多数女生而言,发圈这种东西不应该是并夕夕上买一大包吗?
毕竟发圈最后的宿命都是找不到了,几元钱丢了也不心疼。
即使是五六十一个的发圈,也让大多数普通家庭感觉到很贵了。更何况是三百元的发圈。
当女儿开始对妈妈没有购买300元的发圈感到焦虑时,妈妈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呢?
父母对孩子消费的观念认知,决定了他们是否觉得有负担。
如果孩子一贯用这个,突然换成便宜的发圈,确实会让人觉得家里经济出现状况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引导孩子,贵的便宜的都能用,能扎好头发、好用就行。

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在西班牙留学的女生在某互联网平台上怒斥自己的父亲“我北大毕业,却不愿意让女儿读书。”
据了解,女儿每个月在西班牙的生活费是一万多元,而父亲每个月工资是一万三左右。也就是说父亲每个月在魔都只留给自己两千元的花销。
在某一次聊天中,父亲给女儿分享了自己今日的晚饭:一碗小米粥,一盘青菜。
这个画面任谁看都有些心酸,但是在女儿眼里,父亲却是在卖惨。
父亲希望女儿能理解一下自己,每月能节省一点,不然自己的压力非常大。
对于父亲的教诲,女儿并没有丝毫的愧疚之心,反手就将与父亲的聊天记录进行了曝光,还称呼自己的父亲为“恶心玩意”,甚至还曝光了父亲的姓名、工作住址和手机号。
没钱就要搞臭爸爸,这到底是是有多缺钱?
女生也从未想过,为了供自己出国留学,自己的父亲到底付出了多少。
父母的溺爱让她逐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供养是理所当然的。
而父亲自己的生活如此拮据,又何必勒紧自己的裤腰带给女儿送出国呢?
一味索取而不考虑自己的家庭条件,这未尝不是长期高消费、不知赚钱难、不知柴米油盐贵的结果呢?
毕竟,消费的本质还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支出。
在国外生活的开支固然大,也不应让身处魔都的父亲心寒;三百元的发圈换成五六十的,也不代表家庭经济危机。
无论是低消费还是高消费,都应是在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的。
因此我们在培养家庭消费观是还是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抱怨计较,多一些理性的讨论,少一些感性的质问。
这样,才能减少过度节俭或者过度消费的出现。
本文转自暴走漫画,16G冲浪不掉队,热梗新知全掌握,关注【暴走漫画】,和一群有趣的灵魂相遇。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悦禾旅游JoyTravel 诚意推荐。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啦,
置顶公众号变成了星标,
加了星标,
才能不错过我的每一次推送和福利呀。
加星标方法
美西
邮轮
迈阿密
夏威夷
美国签证
阿拉斯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