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槽点的上海书展,依然是图书行业最大的年度盛会,说说我的观察吧。
1,考虑不周。在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45%的上海,组织方居然把门票设计为要提前至少一天线上购买,然后安排几十家线下书店协助老人线上购票。被大家吐槽后,好在他们亡羊补牢,马上为老人增设了现场售票。
2,管理失职。读客展台用喇叭大声循环播放全场五九折,管理方居然没有阻止。上海的菜市场都没有这么大声的喇叭。
多说两句,我是不可能进读客展台的,我只是在他们对面的未读看了几分钟书就被吵得受不了(求未读的阴影面积)。读客的两个工作人员闲聊:“有人过来说你们太吵了,跟我说有什么用,又不是我能决定的,你嫌吵可以走啊”
读客的网络推广文案也毫无底线可言,推广《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的文案是:“读了七遍,做了整整260页笔记”,我买来书发现一共214页,只有三万多字。
3,本次热门展商:
译文社(爱称“圈钱社”,褒义的,出了很多好书让大家愿意掏钱),七海周边卖断货,盖章的人络绎不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售价78r的卡夫卡签名刺绣托特包(深色款)卖断货。
有读者想买陀神的书,工作人员很实在的推荐她去译文社,并表示本社现场只有一本陀神的书,然后热情的介绍这本书和译文社的书区别在哪里,我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
我想说,偏居桂林的广西师大出版社能做得这么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4,译文社在二楼的展台都是卖周边,还有很多人埋头抢着盖章。反而书都在楼下东一柜西一柜的混在所属的世纪出版集团展厅。难道你们的书不配拥有专属展区吗?
5,大部分书5折到8折,不如网购便宜,有些书可能网上难买。打包服务处有很多人买的书在等待被发走。出版社也与时俱进的拥抱互联网,现场做起了直播。
6,很多人热衷于集章,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但让我想起了世博会期间的自己,好像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7,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驼背很严重的老人,戴着手套翻书。有些人的精致,一讲究就是一辈子。
8,想在最后一天捡漏可能会失望,撤展大甩卖并没有出现,背着书包和几个袋子的我铩羽而归,只好拍下一些感兴趣的书的照片加入书单。
9,下次还来吗?来,获取一些新书资讯,好处是可以现场翻看。比如被屡次推荐的《哈德良回忆录》,三联书店65折,网上5折。三联的工作人员向现场读者推荐说,这本书在他还没进三联工作前就喜欢了。我翻了几页发现讲哲学的有点烧脑,打算先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再决定是否要买。以前只知道明室书店,没想到现在成了出版公司,出息了啊小明!
10,强烈建议出版社做一些质量可靠的帆布袋,买满88或多少就送,这样会让大家比较能忽视现场书价相对网购的溢价。
最后我想说,不管如何吐槽,我依然热爱书展以及一切有书的地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