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独生女”这个话题最近很火。
用《三联》的话来说就是:
过年时,【从大城市回家发压岁钱的单身小姨】还是大家眼中的爽文女主。
然后众人蓦然回首,发现活的最爽的竟是自己【老老实实呆在老家的女同学们】
再到如今,【江浙沪独生女】腾空出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人设样板。
三个人设的逐渐转化,反映了短期内人们思潮的巨大变化。
从生得好不如干得好,逃离原生家庭绑缚、自己赚钱自己花的单身女性生活最潇洒;
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条件不错的好人家,在小镇当贵妇的慢生活最滋润;
再到嫁得好还不如生得好,拼什么都不如拼爹,靠什么都不如靠妈。
发现没,人们的思想,逐渐从勤劳致富、奋斗改命,一兜兜了个大圈子,又回到了投胎这种玄学的、无可更改的事情上。
网络上流传的“江浙沪独生女”的生活大概是什么水平?
小红书上一篇热门日志是这样描绘的:
总结下来就是投了一手好胎,有钱,受宠,不用非常努力就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然后嫁个好男人。
还有一条广为流传的江浙沪女孩生日宴视频,令无数网友羡慕:
坐标江苏,一个十岁女孩身着礼服,头戴皇冠,走过豪华的大厅。
顿时,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她像公主一样跳着舞走到中央,接受目光洗礼,没有丝毫羞赧和怯意。
显然这个小女孩也出生在富裕家庭,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宠爱自己的父母,也是一生下来就拿到了天选剧本。
但江浙沪就没有穷人了吗?
怎么可能!
翻一翻江浙沪独生女话题下的评论区,很快就能找到一批现身说法的普通人。
有人出身于江浙沪,也是独女,原因是家里穷,养不起第二个孩子。
有人想考本地学校但根本考不上,没钱学雅思出国,兜兜转转做了北漂,加班熬夜辛辛苦苦赚的工资几乎都交了房租。

流量时代,社交平台利用“幸存者偏差”,让我们以为江浙沪独生女都是:
  • 人均985/211高校毕业
  • 年薪25万元以上
  • 父母是恢复高考第一批大学生,实权副处级以上干部
  • 爷爷辈退休金每月1万+
  • 毕业后暂时没找到工作也可以在家里蹲考公务员
  • 每天的生活就是买买买,喝下午茶
  • 世界各地旅游打卡拍照发小红书
但实际上,即便是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地区,社会财富资源也符合二八分布:
  • 大部分独生女的父母是普通职工
  • 家里仅有一套100平米左右的住房
  • 中考面临全员激烈竞争下的五五分流
  • 高考能考入南师、南航、南理、河海这类层次的211高校就算对得起三年努力了,更多的还是双非普本
  • 毕业后年薪10万元左右
  • 一家三口其实也很少外出吃喝玩乐
  • 由于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将来还要面临老人的养老问题
莫名其妙以偏概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跟风,还真信了?
经济学著作《置身事内》中讲了这样一个概念:
“隧道效应”(tunnel effect)
想象正在排队的两队人,富人队伍前进得比穷人快,但穷人队伍也在不停前进,所以排队的穷人相对来说比较有耐心。
但如果穷人的队伍完全静止不动,哪怕富人队伍的前进速度也减慢了,困在原地的穷人也会很快失去耐心而骚动起来。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隧道效应”,形容隧道中两条车道一动一静时,静的那条的焦虑和难耐。
每一代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我们能不能比父母辈过得更好,即在“隧道”中能够前进多快多远?
影响子女收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的大环境。
1988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中高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约13倍,低收人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也分别增长了6倍和9倍。
我国的70后和80后中,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超过父辈。若父母属于收入最低的40%人群,子女收入都过父母的概率接近九成;即便父母属于收入居中的40%人群,子女超越的概率也有七成。
可见,70后80后是在隧道中迅速前进的一代人。
那么到了90后00后呢?
正如我们所感知的那样,隧道中的人群虽然还在前进,但速度已经肉眼可见地慢了下来,这一点从近年来飞速增长的考研考公人数、从主流声音对“灵活就业”“缓就业”等人群关注和重视、从“全职儿女”等相关话题的热议中就可窥见一斑。经济周期到来了。
收入差距不可能完全消除,原先,在“经济蛋糕”膨胀的过程中,虽然高收入群体切走了更大一块,但所有人分到的蛋糕都比以前大多了,因此暂时可以容忍贫富差距拉大。
而现在,“经济蛋糕”膨胀得越来越慢,甚至已经不再持续膨胀。
首先冲击的便是非富人阶层的收入,而这必将导致“这条队伍”的焦虑和难耐。这就是“隧道效应”。
上升的渠道变窄了,就好像“这条队伍”渐渐不再前进了,自然就会关心自己的起点在哪里——如果我在排头就好了,如果,我在“另一条队伍”就好了。
在对乌托邦的幻想中,「江浙沪也有一堆普通家庭」「江浙沪的大部分人也在卷生卷死」,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成为光环下的阴影,被自动屏蔽了。
要说上升渠道收窄、就业难、阶层固化是男女都在面对的问题,那么细品“江浙沪独生女”这个词条,为何偏偏是“女”?
或许因为男孩在江浙沪,确实没有受到女孩这样的“优待”。
“富养女穷养儿”的说法在此地非常流行。
乍一听,这还挺偏爱女孩的?可细琢磨,也能看到现实的“残酷”。
 (小红书富养女相关日志)
我认识一个女孩,家里做生意,非常有钱,父母在当地中学给她找了一份清闲还有寒暑假的行政工作,又给她介绍一表人才的富二代男朋友。
女孩平时社交平台秀的就是看展,购物,聚会,旅行,谈恋爱。
这是典型的让很多人羡慕的江浙沪女孩。
她是独女,按理说,她的父母怎么都谈不上重男轻女,但他们从没考虑把家业交给女儿,而是为养尊处优的“小公主”找了位门当户对的配偶,通过结成婚姻壮大资源,得到一个对家族生意有帮助的女婿,来延续他们的财富。
女儿现在躲在他们的羽翼下,将来依偎在女婿的肩头,就够了。
毕竟公主嘛,能嫁给王子就是人生赢家,happyending了。
而王子,那是要当国王的。
不是说“富养女”的父母不爱女儿,而是他们爱女儿的天花板,也就是“衣食无忧”了。
某些江浙沪家长对女儿会有经典佛系发言:“哎呀,又不指望她养家。”
可是对儿子,不管什么条件的家庭,更高的期待又都来了。
家大业大的需要儿子继承衣钵光宗耀祖,普通家庭希望儿子突破圈层出人头地,就连过得捉襟见肘的困难家庭也不惜砸锅卖铁甚至压榨女儿来支持儿子“成家立业”,毕竟儿子再没用,也还指望他传宗接代呢。
这样养出的女儿就像温室里的小花,只能说确实是被保护得很好。
而这样养出的儿子,拥有在这个社会摸爬滚打的能力,老婆不行也可以换,这才是父母最放心的状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嘛。
捏造个人设然后开始装外宾,是很没劲的一件事。江浙沪和全国地界也没有什么差别,很多家庭看似不重男轻女,只是因为没有儿子这么简单。很少有人敢打包票说,如果自己有个弟弟或哥哥,家里还能保证资源能如此公平地分配。
最客观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就看0至9岁儿童的男女性别比例,也能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中来了。
而除了要对江浙沪男女平等、甚至“独生女至上”的氛围祛魅外,也要记得一句谚语: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家庭就是一个权力关系集合的场域,只不过大家一直习惯用情感合理化,用所谓“无条件”的亲情美化了。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悟,说自己有了钱后,在家里说的话都算数了。谁掌握了钱袋子,谁就掌握着家里的话语权。
甚至,江浙沪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孝有三,一是找了外地男友,二是出门不叫人,三是十点不回家。
本来求学、结婚和工作都是个人独立意识下的人生选择,但当父母经济强势、儿女经济必须依靠父母时,儿女就必须得考虑是否听从父母的安排。

当接受了父母的“馈赠”,无论是情感和经济,都和父母深度绑定了。
过去的我也无数次产生同辈压力,对着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优渥生活辗转反侧,痛恨自己为什么不如别人。
而我越看,大数据就越向我推送,直至我看到的女孩一个比一个有钱任性,我看到的故事一个比一个高端奢华。
我拼命去争取的东西,她们生来就有,而且不当回事儿。
在一次次内耗中,我逐渐明白了,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很多江浙沪独生女现身说法,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幸福感。
可幸福感是一种综合体验,忽略其他方面,总盯着遥不可及的物质差距,人是会疯的。
我妈游泳认识了一位阿姨,南京人,聊得挺投机。前阵子,我妈想买房子,要验资三百万,随口说起这事儿,那位阿姨竟直接跟我妈说,三百万是吗,我明天打给你。
我妈傻眼了。这才知道,医美行业刚兴起时,那位阿姨的老公做医美发了家,可没过多久,她老公就在一场意外中去世了。
阿姨在丈夫的葬礼上被合伙人逼迫签字转让公司股份,婆家也在分了财产后断了关系,她只剩一个女儿相依为命。
当然,她们所继承的财产已经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体量了。
阿姨独自把女儿培养进名牌大学后,就开始放松享受生活。对于女儿,她给予无条件支持,女儿是否继续深造,出不出国,想做什么工作,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她都不干涉。
阿姨时常会思念她的丈夫,但她也跟我妈说,如果她丈夫还在,她和女儿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自由。
而她女儿,这个财富、职业、婚姻、生育全都自由的江浙沪独生女,是真的值得羡慕了吧?可是谁又知道一个幼年丧父的小女孩有多少次羡慕过“普通家庭”的孩子呢?
东亚人有一个很普遍的思维方式是,喜欢通过与他人比较获得幸福感,必须比别人成绩好、工作好,才能证明自己过得好。
可比较是没有尽头的。
当把自己置于比较的赛道上时,就已经把幸福的权利交了出去,把个人的感受,交给外界左右,用自己的失败再次印证别人的“幸福”。
退一万步讲,就算非要羡慕,如果我们羡慕的是温室里的菟丝花,那仍然是传统守旧的,不利于女性主义,无法帮助女性过得更好。
就算非要羡慕,也是那些被家族委以重任、给予厚望的男孩更值得“羡慕”,不是吗?
这并不是用条条框框约束和分化女性,而是我们都该知道,什么样的思想才能帮助女性人生向上。
就在刚才,我路过一所小学,看到三个小朋友在发书法班的宣传卡。
大一点的男孩七八岁,烈日下待不住,一看没人就跑到旁边玩了。
两个女孩五六岁,一直认真地看着校门里面领录取通知书的家长,一有人来就很有礼貌地说叔叔阿姨好,然后双手递上卡片,还会说谢谢。
不得不说,这像极了现在职场的缩影。
在同等条件下,不占优势的女生对待工作更认真,更能吃苦。
这两个小姑娘也是江浙沪的女孩子,她们虽然没有头戴皇冠,但她们可爱极了。
不要盲目羡慕别人,在撕裂的世界中,希望我们还能保持独立思考。
撰文 真页 丨 编辑 羊羊 丨 责编 晨希
原创不易,点点分享在看鼓励鼓励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