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策划:润发

前几天不锐评了一下citywalk、露露柠檬这些中产消费文化嘛,没看过的观众看看这篇文章。
最近看了一本有趣的好书,书名《北京的洋市民》。我发现这些中产消费文化,早在100年前北京洋人就都玩过一遍啦。而且他们玩的才是完全版,非常优雅、非常精英、非常chill,也有阿那亚。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混乱,到处都是修罗火海地,死亡、饥荒、极端贫困随处可见。是军阀、流民、骆驼祥子的时代。
与此同时,北京的洋市民们生活在一片隔离净土之中,享受着完全纯净、一尘不染的优雅生活。那生活水平,比现在小红书里还要优雅。他们生活在隔离的使馆区里,一墙之外就是一个残酷的北京。
·清末一个使馆工作人员的优雅下午茶,太出片了。
·1912,北京兵变后的处决。1912年时候,很多人还没剪辫子。
他们的生活有多么优雅呢?我发现当下互联网的那种精致中产生活,和100年前北京洋人的生活相比,只能算是乞丐版。
仔细研读之后,我发现这个优雅生活的秘密有点残酷,取决于你能顾得起几个仆人。
先说住宿
中产梦幻生活的一大标签是住在大平层,大平层二三百平米。而100年前洋市民的住宿环境是按院子算的。
北京洋人多生活在东交民巷附近。职位稍微高一点的,能住在一个庄园那么大房子。有一个知名探险家,就搞了一个一亩地的院子。
还比如一个单身汉雇员,他们来北京很轻轻松松的就能够住上一个大的四合院院子,“房间逾百”,每个月的房租12美金,顶多占他薪资的20分之一。
就算是收入不高的传教士家庭,也是能轻松住上一个超大豪斯,还有能养五六个仆人的宅院,而且带马棚。
就算住四合院,他们都不是很愿意的,他们觉得四合院太落后了,而且比较脏。他们喜欢住在西式洋宅里。
不光是大,房屋的设施和软装也当时的顶级,他们住的房子是有水电、有抽水马桶的。大家一看就会觉得,这跟现在小红书里边什么欧式豪宅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的地毯,一样那种欧美式的大理石,然后沙发、小楼梯、旋转楼梯,然后精致的餐桌、后精致的盘子、烛台。
·当时的房子
·室内场景
购物:
清末民国,在洋人群体就有类似于skp的购物圈。
这有大量的洋行存在,也有进口食品,进口商品什么的。当时有专门针对洋人的《北京购物指南》,就跟小红书一样,专门带货。从指甲刀、刮胡刀、火腿、红酒、奢侈品衣帽到汽车,在北京的洋行里全都能预定到。
当然价格也不菲,也不是普通中国人能进去消费的。
·skp
私立医院
然后这本书里边,写了非常多的内部的细节。比如说建医院是为什么?因为洋市民容忍不了中国落后的卫生和医疗水平,觉得太落后了、太次了。如果外国移民想在这能活下来,必须得建立一个自己的医院。
比如现在的协和医院,就是当初西方人建的,大概有200多个床位。最高级的单人病房一天是15个大洋左右,这价位和服务,跟现在的和睦家是完美对标。
·李天然就是当年协和妇产科医生,对标现在和睦家医生

国际学校

洋市民们,当然完全不信任中国教育体系,所以自建国际学校。
这些最早的国际学校,师资力量非常强的。很多都是耶鲁、哈佛、剑桥毕业生,来这边教小学生、教初中生,纯英文授课。除了文化之外,非常重视体育训练和西方社交礼仪练习,他们怕孩子回欧美了融入不了社会,中国化了。
现在北京还是有国际学校的,不少中产省吃俭用,想把孩孩送里面去。贵啊!一年幼儿园开始就一年就得二十万。
但这个国际学校只是看起来和一百年前的像,里面可没有什么耶鲁哈佛的老师。能有几个纯西欧、美国来的外教就不错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多中产父母抱怨,国际学校质量越来越差啦,可能是因为整个管理层不是洋人吧。
所以说,现在花高额学费上国际学校,完全达不到100年前的洋人学校的水平。
·一百年前的国际学校

露营、gap day、西山度假和悉昙酒店

100年前洋市民,也玩gap day。必须去西山徒徒步,换换心情。
他们的时间表是这么安排的,首先在早上,一家子把福特大汽车开过来,其实装载量挺大,比咱现在好多小经济实惠型车装载量大,然后从东交民巷直接开往北京西山。开一个半小时到山脚。
然后,让仆人们去准备茶饭,然后塞两口一划拉,紧接着徒步爬山,拿着猎枪打小麻雀、兔子什么的。
下午5点、7点回来,随着黄昏回来,又是沐浴更衣,洗完之后让仆人拿着酒,瓜果梨桃瓜、雪茄,就在那谈天说地,谈一谈古代的故事,讲讲希腊神话,讲讲荷马史诗,美美睡去。
现在的精致生活,都晒去西山的悉昙酒店,大几千一宿吧。但当时洋市民去西山渡假,都是自己买一个或者租一个大院子。有的是寺庙改装的,一个月住三、四次吧。产权属于自己。
·徒徒步whith仆人们

阿那亚

北平的洋人近一点去西山去度假,远一点的gap day会选择去秦皇岛。
阿那亚现在火是吧,像秘密天国一样。其实早在100年前,就有阿那亚。老外就是把北戴河看作度假胜地,造了一个纯纯和外界隔绝于的度假区。
1893年至1948年期间,中外人士在北戴河共建有719栋别墅,别墅主人涉及中、美、英、法、德、俄、意、日、比利时、希腊、奥地利、挪威、荷兰等20多个国家。号称万国建筑群。
当时北戴河的基础设施搞得非常好。北京到北戴河有火车,每天三趟,然后1921年的时候,北京和北戴河之间开通了飞机,单程60大洋。60大洋相当于一个高级工人2个月的薪水了。
·北戴河1905,家庭乐队。这住宿条件可比阿那亚民宿小别野好多了。
·1938,海边露营,picnic一下,gap day。
·1906,海边自拍一下,非常chill。
·1929,在北戴河划划单桨
·1938,仆人在北戴河别墅崩爆米花。小藤椅和现在露天咖啡厅同款。
华北仆人:
过精致生活的前提,是不干家务劳动的。以前就有个经典故事,当年上海有个别墅卖300万,老公要买,老婆拦着不让买。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打扫别墅太累了,就没有买。后来者别墅值大几千万。
一百年前洋人家庭就全有仆人,多数是华北人民担当。
高级洋人,类似于赫德,家里有几十个仆人。由于人数过多,一般委任一个仆人经理,多赚几个大洋吧。他们管理所有仆人,有采购权、人事权,所以也少不了别的仆人的孝敬。
普通一点的洋人家庭,就是不太赚钱的传教士家庭,也雇好几个仆人。分别有厨师、保姆、洗衣工、园丁、司机(汽车或人力车)等等等。
哪怕是个单身汉,也得雇两个贴身男仆,伺候日常生活,比如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跑腿。
这帮洋人,在本国大多是朴实的劳动人民或小中产,在自己家也手脚勤快。没过过这种大老爷生活。
但在北京,他们都是普遍觉得,只有说两个以上佣人,才能把他们的生活照顾的一尘不染,你随便拍照片,桌子上都是干净的,都是拍出小红书那种图片。
之所以敢雇这么多佣人,是因为汇率差。美元值钱,大洋不值钱。华北老乡们的人力成本太低了,雇几个仆人,也才占洋人收入的5%左右。
·洋人到了北京,怎么都这么跋扈,看来姜文也没少研究资料。

华北仆人与妇女解放

众多的华北仆人,让洋人女性从家庭里解放了出来。
在本国的时候,这些白人女性就是家庭妇女,要做家务的又要看孩子。当时普遍认为中产阶级是不配享有娱乐的权利的。
什么叫娱乐权利?就是说你不去干家务,你去看戏,你去看电影,你去看音乐会,去徒步,你去阿那亚,这都不是中产阶级应该干的事儿。中产阶级就是老老实实干活,老老实实养家糊口就不错了。
来到中国之后,任何一个人都雇得起三个以上的华北仆人,所以这帮妇女性解放出来,发现原来我不用带孩子了,可以和姐妹随便看戏、喝下午茶去了。
她们可以去会所去玩,其中最有名的叫北京俱乐部,里面有宽敞的酒吧、发廊、图书馆、棋牌室、游泳池、网球场、台球室、保龄球室、溜冰场。还可以夏天在高层酒店的楼顶,举办露天舞会。过上了那种在欧美只有上流社会才玩得起的生活方式。
·华北仆人照孩孩
看了这么多案例。肯定有人说,当年来中国的洋人,肯定都是老爷啊?有钱,贵族。
非也。
清末民国来北京的洋人,主要分四类:外交人员、外企员工、传教士、新闻记者。主要是一些西方的中产阶级、小雇员。其中传教士在西方属于收入不高的群体。
这些人在本国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是没有资格娱乐的。老老实实上班、老老实实消费、老老实实做家务。是来了北京之后,他们的生活水平急剧提高,一下变成了英国贵族式的生活。
一是因为他们的薪水非常的高,一个兼职的记者,每个月的薪资就是50美金,注意啊是兼职。
二是,他们享受着汇率差。北京的物价和人力,对于他们来说太低了。就像现在赚美元,去东南亚花一样。享受这种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剪刀差。
当时,1美金兑换2—3大洋,也就是说洋人在北京一个月大几百大洋的收入是非常普遍的。
与此同时,一个仆人的月薪是十几大洋。
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的北京图书馆的工资是8个大洋。
算作超高薪的鲁迅,当时的薪资是一个月300多大洋。
来了北京,这帮欧美中产阶级都放开了。必须要娱乐,必须要享受,必须要雇佣成片的华北仆人。
以前我是不太相信消费陷阱、消费主义洗脑这套话的,觉得爱花就花呗,自主选择。
但是一对比100年前洋人消费,和100年后中国中产花钱——扎心了。
对比现在的所谓中产呢?他们表面精致的生活是高危行为。收入太少,开销太大,为了体面撑住一个他们接受不了的生活,全是负债,很容易脆断。活不过一个经济周期的波动,一个浪就拍死了。
现在有个说法,中产三大陷阱是还房贷住大平层、老婆不上班、孩子上国际学校。这全是高危行为,中产的收入底子撑不起这个精致模型,很容易一脚踏空,再一失业,滑落成骆驼祥子。
巧的是,洋人当时也是住大房子、老婆不上班、孩子上私立国际学校(老师还是哈佛耶鲁的)。完完美美的一样。除此之外,老外还能开豪车、上私立医院、雇佣华北佣人、租西山的寺庙当院子……
可恨的是,洋人再胡吃海塞,再住大house,再仆人成群,这个消费也只占他们收入的20%左右,轻飘飘。还有80%的收入能进行积累、投资,轻飘飘.
要是这群洋人,穿越回来,发现一些一个月赚几十大洋的中产阶级,他们高负债、强撑着模仿富人生活方式,老外还得喷了。
他们一定会大为不解:“哇塞,你们挣这点钱就敢这么花啊,真敢玩命啊,还是你们胆子大👏”
设计/视觉 Elain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