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当年被某知名软件企业的董事长从西雅图拉出来创业,已经过去快十年了。有时候在想,如果当年没有从微软辞职,生活又会是怎么样的。也许会和好多朋友一样在微软苟着,又或者跳到大亚麻、FB,或者去阿里Tiktok什么的;也许会在疫情期间在贝勒府换个房,装模作样的挤进富人区,号称跟比尔盖茨做邻居,再整点副业,出去玩非米三不吃,一路全预约;也许会和前市长弟弟一样,抱着相机走遍西雅图大街小巷,和流浪汉站街女谈天,跟着游行队伍喊口号,写你所不知道的西雅图……
当然,不会有这种如果。我这样的人是不折腾就会死。你让我死守着一个地方,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我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生命在于折腾——这一折腾,就折腾了好久。由于公司业务的关系,十年来主要是在西雅图、北京、东京、新加坡这四个城市转,钻研客户的行业know-how、自家公司治理、技术架构和产品设计、地缘政治、各国各地政府政策扶持……这十年干的事情比之前总和加起来多多了。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创业这个事有点像Sims里面的人物学东西干活,脑袋上会翻小蓝条,虽然不如中国A股股民那么厉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至少我们这都是自己亲自踩的坑做的事,还算比较实际。
自打今年元旦前一天躲过可笑的“隔离”(一群大白冲着我们一群健康人猛咳嗽),时隔三年就又恢复了北京-新加坡-东京-西雅图的生活。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越来越多的朋友和股东们推荐过来的创业者都来问海外这几个城市到底怎么样,自己的企业能不能出海,怎么出海,总想听我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奈何我这人比较懒,与其一遍遍费嘴皮子,觉得还是一起写下来比较好。这样朋友要看的时候,可以直接搜索到,我也可以随手发过去省事。因此就有了这篇文章。让我们来聊聊在这四个城市创业的区别,也谈谈感受。除了西雅图,我们在其他三个城市都属于外来户,从设立公司到经营过程都是对当地各种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学习。
除了最直观的感受之外,我们把对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这个事情分为几个方向来看,包括公共安全、政策支持和稳定性、商业经营信誉、人才资源等几部分。当然,还是要结合实际你要做什么去看,不同行业也许可能完全不一样,我们自己是toB的软件企业,如果你要问我零售或者制造怎么样,那除了公共安全还能看看,其他参考性不高。
这篇文章不是劝你润。如果不是富豪跑路的话,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出海,一定要想好出去是为了什么,将来以什么为生。规划好一点,能少撞一点南墙。
有朋友问了,你不是在香港也有公司吗?除了这几个地方能不能再说一下香港。香港能去发展吗?
我的回答是:我们的确在香港有业务有股东也有分公司,经常去,不过不是我不想聊啊,讲真现在香港就只能做本地业务,没有辐射效应。另外就是服务业缺人,却只引进所谓的“高端人才”。香港政府需要照照镜子好好看看现在的自己,在没有高端产业的情况下只引进“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又有几个是真想在香港发展的呢?现在香港服务业质量大幅下降,港人吃饭都选择去深圳,政府更像是个不扛业绩的职业经理人,连结果导向都没有,你觉得这样真搞得起来吗?
以前大家出海把香港做跳板,现在这个跳板能力近乎失效了。总结下来,现在去香港还是就做做香港本地的生意,天花板不高,商业环境和契约精神不算差,有香港本地合作伙伴做关系事半功倍,没有的话则不好立足。另外,香港科技园的那些官员,真让人一言难尽。
你要是搞Web3去香港我觉得没啥毛病,但我提醒一句哈,割割股东和政府就行了,真割韭菜的时候,下手不要太狠。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说实在的,这篇文章写了停,停了写,已经快一个多月了,总有些东西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既又还一点我既希望这篇文章不会被莫名其妙的删掉,又想能够尽量写清楚事实和现状,还能够帮有志于出海的朋友们做一些决策提示。最近网上各种负面信息太多了,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需要做有效性过滤,找到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瞎逼逼。不管做出什么选择,未来一两年都会是我们很多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多少年后再回头看时,也许都是唏嘘。
以此为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