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青年同行,与时代同行。《师说》是世青峰问路计划团队倾力打造的深度对谈类栏目,旨在连接各领域具有独到见解和深入洞见的前辈、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优秀青年意见领袖和转益多师的年轻群体,以实现“前辈传道授业,青年寻源问道”的双向奔赴。
本期“家族社会学”作为第二期社会学主题的延伸,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央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乌英嘎做客《师说》。作为家族社会学的优秀学者,乌英嘎与我们探讨了个人经历、家族社会学、恐婚与少子化现象的中日对比和青年启示。
本期嘉宾
乌英嘎
东京大学、法政大学社会学硕士
中央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家族社会学
01
研究背景因缘
1. 在您的教育经历中,从日语学校到专门学校,再到研究生、修士、博士,不同阶段的教育背景是否对您的研究产生影响?
是的,来日本以后我确实比其他人多用了好几年才考上修士的,当时真的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研究,不过现在回过头去想,没有那些经历,也没有我的今天。刚来日本时,对自己没信心,找学校从最低等级的学校开始找,不过也没有通过。后来我在专门学校的老师的鼓励下,给东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发了邮件,有幸通过了“研究生”书类选考。我在东京大学读研究生(预备研究生)时,为了准备大学院的入试,把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史都背了几遍,那时候真的很痛苦。不过有了那一次的经历,我不惧怕任何学校的入试,后面也很轻松的考上法政大学的修士和中央大学的博士。每一个阶段的经历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没有那些经历,我也无法坚持我的研究到现在。我也想给有考研想法的师弟师妹一些建议:有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够优秀,而是没找好方向、没找对导师,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相信自己。
2.您为什么会选择“家族社会学,结婚与结婚难”作为您的研究方向?是哪些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触动了您吗?
在大学期间,我就很喜欢读杂志《知音》,所以那时候开始就对家庭和结婚相关的内容很感兴趣,很敏感,也因此读研时选择了家族社会学。后面选择研究“结婚难”问题是我2014年回国探亲时发现,在我老家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多适婚年龄的蒙古族男性,即使个人和家庭条件都不错,也具备结婚意愿,但结不了婚的现象。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这种现象,在短短的几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为儿子的婚事愁,男性本人也为自己的婚事愁,我问他们这种现象是某一个地区特有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时,答案统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再问到结婚难的原因时得到的答案是:一、村里没有适婚年龄的女性;二、随着女性对男性结婚要求的提高,男性无法负担彩礼和结婚的费用。所以,我那时候就开始关注农村地区蒙古族男性的结婚难问题,想要找出结婚难的原因与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男性结婚难问题的不同点。
3. 您的研究主题涉及中日结婚现象的比较研究,请分享一下研究背后的动机和研究目标是什么?
首先,研究中日结婚现象可以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通过了解家庭观、婚姻观和结婚习俗的差异,进而增进跨文化交流。其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和交流日益增加,研究中日结婚现象可以帮助理解社会变迁对婚姻模式和家庭结构的影响。最后,通过中日结婚现象的比较,我们要相互学习和借鉴。比如结婚难的解决对策,日本这边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实施,虽然效果不理想,但还是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对策。我也希望通过中日结婚现象的研究,能让中日两国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更准确的理解,也能更好的去取长补短。
02
恐婚与少子化现象的中日对比
1.结婚难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从您的研究中,您是否发现了中日两国在“结婚难”现象上的共同点?
中日两国的结婚难现象确实有相似之处。首先,女性找结婚对象时,比起男性的个人条件,更注重经济因素,就是所谓的上升婚,但符合条件的男性并没有那么多。所以,想结婚但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会演变成“结婚难”现象。其次,随着农村地区的年轻女性外出打工,农村地区的男性也遇到了结婚难问题。男性因为要继承家业,照顾父母,所以留在农村,但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适婚女性。所以在中日两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结婚难问题。
2.数字化时代下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挑战是家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如AI产业的兴起对关系纽带的影响,请分享您对数字化家庭的研究观点和发现。
是的,AI产业的兴起确实对个人的思想和家庭结构都带来一些变化,比如,像以前我们有什么烦恼,会找父母或兄弟姐妹,朋友去倾诉,然后从他们那里得到建议或解决方法。但随着AI的发展,现在我们有什么烦恼,说或输入进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答案。虽然看起来很方便,但正因为如此,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变得疏远。反观之,这世界不是所有人有烦恼,都可以找家人或朋友——有些人没有父母、有些人没有兄弟姐妹、有些人没有朋友,但因为AI产业的发展,使得任何人有烦恼都可以随时倾诉,让大家看起来某种意义上的平等。此外,随着AI的发展,有些不想结婚的人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形机器人来共度余生,或选择宠物机器人来代替孩子的缺失等等。
3.对于恐婚这一现象,您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社会价值观和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恐婚态度和行为的?
中日两国的恐婚现象有相似之处。一、原生家庭的影响,尤其对女孩子有影响。女孩子从小看着自己的妈妈长大,在中国,妈妈又要上班,回家又要负责家务和育儿。在日本,妈妈负责家务和育儿,地位还低。所以,女儿不想走妈妈的老路,对婚姻产生恐惧;二、媒体的影响。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我们得到的情报会越来越多,像家暴、出轨、产后抑郁、离婚等等,所以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如果自己结婚会不会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对婚姻产生恐惧。三、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太高。像中国,女性婚后要做好好员工、好妻子、好妈妈、好儿媳、好女儿的角色。像日本,女性婚后很多人选择辞职当专业主妇,所以结婚等于要失去自己的工作,要做好好妻子,好妈妈的角色,因此对婚姻产生恐惧。
4.恐婚现象在中日两国都普遍存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您认为恐婚是一种个体问题还是家庭和社会结构问题?为什么?
恐婚看起来是个人问题,其实我觉得恐婚不是个人问题,而是跟家庭和社会有很大的关联。就像上面所述的,恐婚跟原生家庭,媒体,社会等等都有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事情的表面,不知道背后的实情,就愿意下定结论。比如,孩子恐婚,父母和亲戚会觉得,有那么多人都选择结婚,为什么只有你有这种想法,你恐婚就是你个人的问题。其实,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恐婚人群,也有很多人分析过恐婚的理由,但父母和亲戚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听到自己想听到的。所以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恐婚变成了个人问题。
5.除了结婚难和恐婚现象,您是否发现了中日两国年轻人对于婚姻的期望和期待有所不同?
是的,在中国的话,很多女性婚后也会选择工作,通过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婚后辞掉工作的话,万一离婚就没有经济保障,有可能还因此失去孩子的抚养权。但在日本,很多女性婚后当专业主妇,通过照顾好老公和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日本对专业主妇也有很多友好的法律。比如,丈夫是正式社员,交纳税金的话,妻子也会享受医疗保险,也可以领取年金。还有要是离婚的话,在妈妈优先的原则下,大多情况孩子会判给妈妈,丈夫不仅要出养育费,还要出妻子的生活费,直到妻子再婚。政府对单亲妈妈和单亲爸爸的补助也挺多的。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年轻人对婚姻的期望和期待肯定有所不同。
6.少子化问题在中日两国都备受关注,请谈谈您对于中日两国少子化现象背后家庭结构和家庭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解释。
是的,少子化问题在中日两国都有存在,但确实有差异。像中国的话,因为实施过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的意识从多子多孙变得优生优育——生一个孩子,给他/她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这样就足够了。加上现在年轻人的压力也大,如果政府没有出对小孩有利的各种政策,那现状很难改变。在日本的话,要么不婚,要么婚后生几个孩子,因为在日本孩子成年后父母可以放手,不用管孩子的结婚与婚后的琐事,孩子上高中或大学也会选择打工,所以比起中国的父母压力会小一些。所以日本的话,不婚和结婚难是少子化主要的原因。
7.从您的研究中,您是否发现了中日两国政策对于少子化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效果?请分享一下相关的观察和分析。
中国现在为了解决少子化问题,不同省份出台了不同的政策,虽然还没有普及到全国,也向前迈了一步。在日本的话,比起中国更早关注到少子化问题,也出台了很多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对策,比如,孩子出生时会收到50万日元的生育补助金,孩子出生到18岁医疗免费,0到3岁每个月收到1.5万日元的儿童补助金,3岁到15岁1万日元的儿童补助金(第三胎金额有所不同),3岁开始到上小学前无偿教育等等,但这依然没能解决少子化问题。所以想要解决少子化问题,先给年轻人提供稳定的工作与收入,这样才能步入婚姻,生小孩。
8.在您的研究中,您是否发现了中日两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对于婚姻选择和婚姻满意度的不同影响?请分享一下相关的研究发现。
是的,我觉得在中国的话,对于婚姻选择和婚姻满意度,集体主义的观念大于个人主义。比如,从恋爱到结婚、生孩子,父母和亲戚都有在参与。逼婚、结婚和生孩子跟本人持不同意见(本人愿意,父母不同意),孙子的教育等等。父母会干涉孩子的婚姻和生育问题,是因为父母付出精力和金钱,所以有足够的话语权,所以在中国结婚不是两个年轻人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看起来有点窒息,不过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跟父母和亲戚商量,不用一个人承担风险。相反在日本的话,在婚姻选择和婚姻满意度的问题上,个人主义大于集体主义,父母和亲戚不会过多参与孩子的结婚和生育问题。所以说,结不结婚、跟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生几个孩子都是个人的选择,看起来很自由。其实后面不管有什么风险,都要由自己来承担,因为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所导致的。从结果来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确实对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和婚姻满意度有影响,但最终的结果因人而异。
9.在您的研究领域中,您对于解决结婚难和少子化问题有何建议?
首先关于结婚难,分城市和农村来说,在城市遇到结婚难问题的大多数是女性,尤其高学历,高工资的女性会多一些。如果有结婚意愿的话,比起男性的经济条件,我们可以看一下男性的性格和价值观跟自己合不合,有没有潜力,能否跟自己一起经营好家庭就足够了。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各方面跟自己匹配或高于自己的男性,那真的很难。在农村的话,遇到结婚难问题的大多是男性,尤其大龄男性和贫困地区的男性多一些。那解决男性的结婚难问题,就要先解决男性的经济问题。不管出去打工还是在家,如果有一技之长,有一个稳定的收入,那女性也愿意嫁过去。还有,缩小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让女性觉得不管在哪一个地方生活没有落差感。最后就是,正确的宣传农村地区。现在很多地方其实都逐渐机械化,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人们的思想也都在改变。这样不管从农村出身还是城市出身的女性,对农村有正确的理解,在选择结婚对象时,考虑农村男性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其次,关于少子化问题,不管在日本还是中国都是热门话题。很有趣的是,在日本和中国,婚外子的比例都非常的低,这意味着,虽然时代在变,但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也都是结婚后才去生孩子。那么解决少子化的第一步,应该是先解决结婚难问题,这样少子化问题也会随着改善。接着,就要提高已婚人士的生育率,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确实很高,所以政府可以提供儿童津贴、育儿假期、托儿所和学前教育等福利,以减轻家庭育儿的经济负担,给父母提供工作与家庭平衡的机会。比如,孩子在上小学前可以让父母远程工作。这样又能工作,又能照顾到家庭,这样人们的生育意愿也会提高。
03
青年启示
1.您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给与您同为家族社会学专业的年轻学子?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家族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要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情和新闻。不仅要听和读,还要仔细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此外,我们应该跟普通人持不同的立场去思考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普通人持有否定意见,我们或许不应该跟着去否定,而是应该从肯定的角度来思考,这样或许会发现新的事物和视角。
2.您是否研究过家族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或人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是什么?
没有。但我觉得跨学科研究能用多元的视角去理解和解决问题。随着现实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我们无法从单一学科的视角去全面的理解和解决问题,所以跨学科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3.作为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您对未来家族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有何期待?您认为哪些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庭和婚姻形式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关于家庭,曾经被视为家庭成员的人可能不再被视为家庭成员,而以前未被视为家庭成员的人或物可能取而代之成为家庭成员。还有随着AI的发展,未来我们的家庭成员不仅仅是人和宠物,有可能还会出现机器人。关于婚姻形式,尽管一夫一妻制是众所周知的,但如今友情婚姻、女同性恋伴侣和男同性恋伴侣,人与AI机器人伴侣的组合形式等也在存在和增加,家庭和婚姻形式的多样化在未来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他人,而不是一味地去否定、抗拒。
内容策划|梁草宽
协助与推进| 聂品鑫 陈天亮 方颖 王峻潇 叶丽君
推文撰写|乌英嘎 王峻潇 陈天亮
视觉传达 | 韩艾珈
审核|李亦菲 王芃谕 汤珺雅 曲翌鑫
了解我们
合作及联络我们
微信|CGYS_Official 
邮箱|pr@globalyouth.cn  
官网|www.globalyouth.cn
微博|@世界青年峰会CGYS
抖音|globalyouth
小红书|世界青年峰会CGYS
百家号|世界青年峰会CGY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