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夏天,我睡前必不可少的消遣,是纪录片《向着宵夜的方向》。
是的,到了我这个岁数,别说宵夜,连晚饭我都不太敢吃了。但,馋是刻在骨子里的,自己不敢吃,却也总想看看别人都在吃什么。
然而,离奇的是,本来只是打算看看天南地北的深夜美食,看着看着,常常泪水就流了出来。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夜幕。长街里巷,随着灯光亮起,疲惫了一天的食客们寻味而来,人声热闹,香气四溢……在这俗世烟火的背后,缭绕的都是耐人寻味的故事。
第三季里的云南昭通铁板烧,是一家快乐的夫妻小店,丈夫是能说能唱的社牛,揽客一流;妻子腼腆安静,负责后厨。
夫妻俩互夸互怼,感情极好。夜色中烟火熏蒸出香气,土豆片、豆干、鸡脚筋、嫩牛肉在铁板上翻滚,沾满了鲜香诱人的独门秘料,慕名而来的食客围坐在一起,听歌吃肉,把酒言欢。
顺着气氛,平日里少言寡语的妻子,也难得自我夸奖了一句“我炒的是最好的”,丈夫在身边连声应和“对,金牌炒手!”
一起过日子的人,感情深浅,都在三言两语里窥得分明。
夜深了,烟火散尽,镜头对准这对夫妻,问起开店的缘由,妻子的笑容渐渐没了。原来几年前她踩进了传销的大坑,赔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只得卖房抵债。彼时第二个孩子也才刚出生,一家人生计堪忧……说到伤心处,她扭过身、落下泪。一旁的丈夫温言安慰:不哭不哭,都挺过来了。
整集片子里,丈夫一直在插科打诨、嘻嘻哈哈、提着一台手持KTV设备为客人卖力献唱,唯有这一幕时,他收起了一些没心没肺的乐观。
他懂得宽慰她,告诉她“没关系”,也懂得用三两句玩笑话化解她的愁苦。
深陷泥淖的窘境,惊惶无措的绝地,有人陪你从头再来,有人陪你咬牙向前,再黑的夜便有了光,因此不再难捱。
人生中有多少磨难,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夜,慢慢咀嚼,慢慢消化,慢慢放下,直到有一天,时过境迁,“终于敢放胆,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当然,这过程并不容易。
马克·吐温说,幽默是一股拯救的力量。
看过《向着宵夜的方向》,你会惊讶地发现,似乎所有做着“深夜食堂”生意的人,都特别有趣、特别开朗、特别乐观。
山东枣庄卖辣子鸡的老阿姨,一出场仿佛抖音网红,对着镜头娇俏地走着台步,亲热地把每一位顾客都叫做“宝贝儿”;浙江嵊州守着一爿汤包店的小老板,是个帅得很梦幻的大男孩,客人一逗就脸红,笑起来仿佛小小太阳般灿烂;在石家庄烤弓后筋的哥们儿,有着北方爷们典型的豪爽与机灵,店里挂着两把吉他,兴之所至会自弹自唱万青乐队的成名作。
但事实上,他们有各自的皎洁,亦有各自的隐晦。
卖辣子鸡的农村老阿姨,一想起昔日种地的艰辛就笑不出来,她说“只要不种地,让我干什么都行”。于是,为了让辣子鸡生意能一直做下去,她才逼迫自己学会自媒体营销、微信群经营、并以超现实的热情和时髦迎来送来,令食客印象深刻,反复来打卡;帅气的大男孩曾经衣食无忧,可一场煤气泄漏引发的爆炸令他的母亲全身80%重度烧伤,将生活的重担直接抛给了他。他是整条商业街营业到最晚的宵夜店主,因为他不想错过任何微小的一单;石家庄哥们儿坦率说自己其实并不想卖烤串儿,他人生最大的热爱与向往是乐队。后来,为了家庭,他不得不做起这门力所能及的小生意。偶尔躲在车里摸一摸琴,他也会惆怅地对自己说:这才是你。
遇到苦难时,人类的第一反应并无差别:悲痛、埋怨、消沉……然后,有人决定沉默隐忍缄口不谈,有人选择自怨自艾絮絮半生,也有人,会像这些卖宵夜的人一样,试着去调侃痛苦。
是的,用调侃苦难的方式战胜苦难,需要袒露的勇气、自嘲的能力,以及,清醒又笃定的信念——相信自己是可以快乐的,是值得幸福的。
这种信念其实很难得。
在我们成长的环境里,有太多太多的人认为,不幸的人,应该一直郁郁寡欢,终身走不出阴影——他失去了父亲,所以今后一看到、一听到“父亲”两个字眼,就应该情绪黯淡,甚至落下泪来;她因家暴离了婚,所以应该再也无法正常面对男人与婚姻,应该在战战兢兢中选择孤独终老;他从小被父母遗弃,所以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对自己的身世多做隐瞒,长大后也是一个自卑自苦、没有归属感的成年人……
可,有人偏不。遭遇了不幸,偏要笑出来、说出来、举重若轻地扛下来。这种信念,令人动容。
所以,《向着夜宵的方向》里还有一集,让我印象深刻。
那一集讲的是内江的凉拌菜,老板娘幺姑的拌菜色香味俱全,隔着屏幕都能馋出口水,而她与女儿的相处方式,是那种又温馨又好笑的母女拌嘴,十分可爱。
谁知画面一转,幺姑坦言,这个相爱相杀的女儿其实是捡来的弃婴,当年不知道是谁扔在了自家店外。而小姑娘接过话头继续说起自己的身世,大大方方,幽默开朗。
甚至当节目组问出“将来是否还想找亲生父母”时,她也十分干脆利索地回答:不了。现在很幸福,没有什么血脉的执念。
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弃婴,邻里间八卦般的闲谈,有时其实带着一点点看热闹的恶意。但这并没有妨碍她在幺姑的照顾下成长为一个性格明亮的大人。她身上满溢出幸福感和安全感,令人羡慕。这个被收养的女儿,一定会继续跟母亲“抬杠”,争论“小肠到底煮多久才最够味”;也依然会在出嫁后,三不五时地回家来被母亲“压榨”,心甘情愿。
正是因为这吵吵闹闹、嬉嬉笑笑的劲头,把原本凄凉难言的部分消解了,只剩下明快昂扬的生活态度,让观者的情绪也为之一亮。
夜亦有光,是因为身处黑夜的人心里有光。
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才是真正决定命运好坏的关键。
想起池莉的《生活秀》里,那个精明能干的来双扬,以及那条灯火通明的吉庆街。
“吉庆街是夜的日子,亮起的是长明灯。没有日出日落,是不醉不罢休的宴席。人们都来聚会,没有奔离。说说唱唱的,笑笑闹闹的,不是舞台上的演员,是近在眼前的真实的人,一伸手,就摸得着。”
为什么在讲宵夜的纪录片里,顺带着讲讲人生,会更容易让人咂摸出些许酸甜苦辣的滋味?
大概是因为,夜色里的众生相,更真实,也更有烟火气。
没有人会在华丽精致的宴会厅里垮下姿态,但人们总是会不知不觉地在宵夜摊上,卸下心防,摘掉面具,痛痛快快地倾诉,热热闹闹地吐槽。
有的人身居一隅,但向往的是名山大川,江河湖海;
有的人就是眷恋故土,安安心心蛰伏在自己的故乡。
有的人觉得开饭店很辛苦,只想拼命努力,让孩子不再继承这个命运;
也有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家人一直守着一个店,幸福地在一起。
以及,对于赚钱这件事,过程中的付出与得到,每个人内心都有朴素的认知——幸福,与钱有关,却非完全相关。
整个第三季结束,在最后一集,结尾处有一小段花絮,是那些充满热情的纪录片幕后工作人员——背着氧气瓶探店、休完产假即刻外拍、找最刁钻的角度拍摄美食、和店家打成一片、敷着面膜赶片子进度、同事过生日一起笑笑闹闹,掐指一算:嚯!我们这群人已经混在一起三年多了。
这是一群有意思的人。
比起深夜里做食物的人,这些拍食物的打工人,更容易令我们共情自己,并想明白了关于人生的一些事——
人生就是:一边哭,一边吃。
任何时候,只要吃得下去,就活得下去。
大多数时候庸常、反复、无聊,但我们总有期待、总有热爱,于是一天天奔波、辛苦、不厌其烦。
我们是捱得住寂寞和低谷的人,我们是努力撑住无常命运的人,我们是写满故事的黑夜里,一往无前的人。
纪录片片尾曲唱着“夜亦有光,总有灯为你而亮,星夜兼程的同路人,互相舔舐彼此的伤”。
作为食客,宵夜的意义,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吃的就是一碗暗夜里的人生百味;作为见识过世事翻覆的成年人,相信夜亦有光,是在茫茫人间,躬身前行的胆量。
李娟在散文《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里说,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兰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
做食物的人、吃食物的人、拍食物的人,和升腾的烟火一起,构成了平凡却温暖的小小宇宙。在这个宇宙里,人们有各自的辛酸与无奈,也有各自的勇气与智慧,在无意间,给了彼此温柔的理解与宽慰。
愿正在经历黑夜的你,放胆吃,放声唱。
今晚吃点啥?
为了有质量的文字
有趣味的阅读
请“⭐️”标我并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