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阿蒙
给你足够的水和食物,一个人在一个封闭的房间生活14天,会怎样?
这个问题放到现在问,你可能会觉得很无趣且答案过于显而易见,这不就是新冠隔离的常规流程吗?
如果放在2019年以前,可能这个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除了玩手机和睡觉外,是否能有第三件事情让你的灵魂想办法飘出这个已躺平的肉身。
图源WB:设计青年
但在艰难与病毒斗争的2022年,仍然有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不仅要思考,还偏要带着1000万网友花14天的时间,亲眼看看这个问题有没有别的答案。
这个人叫做庞宽,是国内知名朋克乐队新裤子的主唱兼键盘手。
也许你曾听过这首《你要跳舞吗》,也许没有但这不重要,总之他在上个月的24号带着直播摄像头搬进了一个空荡荡的画廊,决定开始一场14天不间断、不出门的行为艺术展。
今天是他在这个不足5平米的箱子上生活的11天,直播间累计收获的观众人次也已经超过了1000万,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奔着“新裤子”这个名头来的。
作为一个老牌的朋克乐手,所以当着1000万的人吃喝拉撒睡这种事其实也不算超出人们对他的想象,毕竟早在2016年他就曾经唱过:“你等在这文化的废墟上,已没人觉得你狂野;我住在属于我的猪圈,这一夜无眠”

只不过他在直播间的形象,已离那个“摇滚明星”相去甚远,而几乎所有点开直播间的人,都会在一瞬间怀疑是不是自己网卡了,为什么背景音乐没有,屏幕中的这个人也总是一动不动。
在大多数时间里,庞宽只是躺着、坐卧着刷着手机,磕着瓜子,时而挠挠头,时而跟着音乐晃晃悠悠。
其实国内外类似的“静坐”行为艺术,在庞宽之前并不在少数,甚至有非常多艺术家做得都比他好,要么传递的信息更加深重,要么更具有实验性。
2018年陈冠希《我吃和拉都在这里》
尽管如此,直播不经意间的种种意外以及直播间观众的创造力,依旧让这个小小立方体上发生的一切传遍了互联网。
当“庞宽 上厕所”成为热搜第一时,几百万人才突然发现有一群不知道哪来的“观察员”正在默默纪录着这一切。

01
“庞宽是我的电子宠物”
2022年5月1日,北京时间凌晨6点37分,天气晴转多云,尽管屏幕里的庞宽还在昏睡当中,但观察员们已经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6点37分,依然侧躺,脚在外面,右脚搭在左脚腕上,身体呈S形。”
“8点55分,醒了,侧起喝水,掏出手机开始刷。”
“9点,明明醒了还在刷手机,却对响起的闹铃无动于衷?感觉这声音不是他的闹铃。”
“9点10分,开始拉臭,伴随着闹铃的BGM。”
椅子背后有一个大型“猫砂盆”
“9点18分,还在拉臭臭,估计便秘了。”
“9点29分,开始收拾内务,改变整体布局,把水和饭盒全部搬到左边,进入镜像模式(与前几日想比)。”
“13点37分,橙衣男子递进来一个小外卖袋,打开后是一只小乌龟和龟粮。与橙衣男子交谈甚欢(宽儿说话时全程捂嘴,可能是担心有口臭)。”
在这个以直播间形态存在的大型实验室里,每时每刻总会有近50多名身穿白大褂的观察员,潜伏在直播间的普通观众里采集信息。
他们把这些信息以近乎机械的方式,配上实验动物被监控的截图,全都放到了一个时刻更新的共享表格中。每过不到5分钟,就会有一条新的记录显示在表格里。
表格见https://docs.qq.com/sheet/DT25Rb2hPZ1ZBaWxC
观察员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实时记录实验动物的状态,有人负责根据状态推测其生理变化(例如便秘),还有人负责统计其当日各项行动总数,试图得出什么结论
例如,在被关到这里的第5天,实验动物一共叹了6次气,上了1次大号6次小号,挠头21次,咳嗽12声,穿脱袜子2次,大喊大叫3次,笑3次。
从这些数据与互联网传闻的对比下,他们得出了以下几条重要的结论:
1.该实验动物并非网上传言的王某某,如果你在这个直播里看见了王某某,请立即退出直播间;
图源水印
2.该实验虽说行为艺术,但直播间最多的弹幕几乎全围绕屎尿屁展开,包括但不限于“怎么拉屎/尿尿/洗澡”;
3.尽管这些观察记录均为普通人类观察员所写,但据传有杜撰的嫌疑在,该嫌疑人表示希望能借此篡改历史;
4.该房间并没有上锁,实验动物是被屏幕中央的箱子所困住了,每天都会有不明外来人员进入房间与其交流以及进行核酸检测;
5.随着时间的推移,箱子前的贡品越来越多,而实验动物的精神状态在肉眼可见的退化,可推断这些贡品会吞噬其灵魂。
好吧,其实以上几条结论都是我依据“观察员们”的留言乱编的。实际上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这群来自全国各个角落的观察员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来完成工作量如此巨大且枯燥的记录任务。
而太多不能理解的网友执着于非要给他们安个什么由头,例如为爱发电啊、闲的蛋疼什么的,所以才有了上面这堆无聊的事实推论。
这种感觉就是,微博评论这个表格是“艺术因为观察者而延伸”,而观察员自己却说“庞宽就是我的电子宠物!”
目前记录在册的观察员一共有119名,有的人就住在直播的画廊附近,时不时还能去门口瞅一眼;也有人在上海和庞宽一起“静坐”中,更多的人来自全国各个城镇角落,可能这辈子也不会见到庞宽本人。
尽管我也认可是这群观察者真正完成了这场行为艺术项目,但在他们自己看来更像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没有组织者没有管理员,只有第一个填写表格的人。
他们说,观察庞宽就像观察周围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寻常的吃喝拉撒还是喜怒哀乐,其实都只是每一个普通人每天都要做的事,只是我们从未用如此深远的眼光凝视他人。
因此,记录庞宽的这十四天,在一些观察员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对于自我的审视。这些记录基本上都是他们在上班摸鱼时完成的,每一次的记录都像在提醒自己,有这样一个人陪着你一起孤单一起枯燥。
挂在电脑屏幕右下角的庞宽就像古早的QQ宠物,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只是安静地陪着彼此,也因此他的每一个小变动都会格外的醒目。
一条又一条的观察数据最终组成了一场网友的大型自我审视,就像庞宽这14天累积下的小变动,最终将在他离开箱子的那天清晰地写在他的脸上。
不过在此之前,一个又一个的意外让观察员们可能也会担心,这场实验真的能有一个安稳的结尾吗?
正在打太极的庞宽
02
意外闯入的“风暴兵”

实际上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场直播,本就是一个“残次品”。按照庞宽原本的计划,这场行为艺术展其实是应该有现场观众的,从第一天的直播中我们也确实能看到。
来来往往的观众可以自由地与他对话、聊天,而不仅仅是现在这样的他单方面被观察,而我们只能单方面揣摩他的小心思。
遗憾的是,在直播开始的第二天,这个计划就因为北京疫情的变化而被迫中断。
在“不谈艺术”播客频道中,庞宽曾说起过对这个实验最初的创想。《火星救援》中的马克·达蒙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靠每天只吃一颗土豆为生,他自己也想试着看,一个人只靠14个土豆和1桶水能不能过14天。
另外,原计划里的实验场地也不是在画廊,而是在西藏的一个山洞里。
可惜最后的结果你们也看到了,所以现在的它无论如何只能算是一个“残次品”,但于首都城市的画廊也给这场实验带来了另一个关键词:开放。
观察员们如此记录到:“2022年4月29日下午16点27分,风暴兵来了!庞宽老师用原力控制住了风暴兵!
当时的观众从未想过,在那瞬间比我们更惊讶的应该是场馆里的工作人员和箱子上的庞宽,因为他们也不认识这个风暴兵,他很显然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
所幸这个风暴兵似乎真的来自《星球大战》,没有姓名且动作循规蹈矩,在完成了自己的场馆巡视工作后,对着“指挥官”庞宽大喊了三声“Everybody Is Here Now”就离开了。
据受害者回忆到,这名风暴兵是跟着工作人员偷偷混进的场馆,当时大家都以为没穿戴盔甲的他是做核酸检测的志愿者。
直到他穿戴好装备,自带着星球大战BGM的音响进入场馆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不对劲。至于两人之间的互动,只能合理怀疑是庞宽老师真的有原力。
类似的意外还有很多,例如网友送来的小猫咪和乌龟,例如原定于后天也就是5月4日举办的开放日活动,又一次因为疫情加重而取消了。
从“假隔离”到“真隔离”
时至今日,或许现在的直播间已经和庞宽最初所想象的样子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但正是这些意外、网络现象和庞宽本人一起最终让这场秀变得无可替代。
03
为什么庞宽要“下地狱”

前边我们说完了这场直播本身的“果”,那么现在回过头,我们来看看“因”。其实追求一个行为艺术的目的是一件巨无聊的事,但你和周围的人提起这四个字,百分之九十的回复应该都是”哗众取宠”。
庞宽提起这件事的起因,说的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听起来挺邪门,但据庞宽自个儿的翻译后,大概就是想亲身体会一下,一个人在房子里以最低存活为目标过一周,会怎么样。
但他并不想把这事儿搞成沉重的“反抗”或是“苦修”,在他看来,兴高采烈地过完这14天才符合自己朋克乐队的气质。
所以他带上了音响、合成器,带上了写歌的笔记本,而在此前播客中他也不希望自己这场行为艺术被理解得苦大仇深,“庞宽,14天,这就足够了。”
到今天为止的12天对于庞宽来说显然不好过,长时间过于明亮的照明和密封的环境让他的精神状态逐渐变差,枯燥单一的自热米饭也让他每天如厕的时间逐渐变长(数据可考),最显而易见的是,他的迪斯科舞步也变得迟缓了起来。
但敢于站上箱子的他已经足够勇敢,而对于同样在居家隔离的人来说,这场秀已经足够治愈。
庞宽曾在博客中说到,希望自己下的“这场地狱”能让观众感受到“野人也有爱”,就算是被困在箱子上,我们也可以跳舞、可以歌唱、更可以用脑电波思考一些平日里匆匆忙忙忘记的东西。
图源水印
这也是为啥网友会用“勇敢”来形容这场直播,一个人的“下地狱”似乎真的带动了“地狱外”的共鸣,也真的让尚在“地狱”的人们感受到了爱和陪伴,这就足够了。
网红大V们总是急于带着网友去理解艺术,去捉摸它的由头和目的,但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观众来说,他的屎尿屁问题就足够让我们感到好奇了。
还有最后3天,这场直播就将结束了,到时候我们就该知道了,被1000万人围观着上厕所,到底会不会更通畅一点,这才是最朋克的事。

-END-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