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郑森鸿
编辑 / 叶方
极氪、极星之后,吉利又攒了一个新的汽车品牌——极越
8 月 14 日,工信部发布了第 374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
其中,吉利公示了 3 款「极越牌」纯电动乘用车,车辆车尾显示「极越 01」。
虽然极越看起来是新品牌,但背后大有来头。
01
极氪、极星之后,
吉利又练小号
作为全球拥有汽车品牌最多的公司,吉利旗下的「极」字品牌再添新成员,但三者的定位又有所不同:
  • 极星: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
  • 极氪: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 极越: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品牌
其中,极越与极氪都是基于吉利 SEA 浩瀚平台打造,均在吉利杭州湾工厂共线生产,并且极越也会沿用极氪的供应链网络和供应链资源。
目前吉利 SEA 浩瀚架构已经应用于多个品牌,在技术、零部件通用性方面和成本控制方面,极越具备极强的性价比优势。
公开数据显示,吉利 SEA 浩瀚架构能实现超过 70% 的零部件共用。
这意味着在成本控制上,极越有先天的优势。
极越的诞生,要从吉利与百度的合作说起。
2021 年 3 月,吉利和百度成立合资公司集度。
今年 8 月,吉利和百度再度成立合资公司极与越——也就是极越品牌的母公司。
简单来说,四方的分工是这样的:
  • 吉利负责生产制造;
  • 百度负责输出 AI 能力,如提供高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AI 大模型等能力;
  • 集度负责将百度的 AI 能力产品化、工程化;
  • 极越负责汽车品牌的经营管理与市场布局;
在汽车生产资质收缩的当下,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跨界联合,正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一种流行的合作模式。
吉利的造车积淀+百度 AI 赋能+集度工程落地——从这一点上看,极越的诞生,虽然与华为智选车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车企与华为的合作,车企更多关注的是华为的渠道优势,以及华为的智能化技术。
对于吉利与百度的合作,则更多聚焦 AI 领域。
从这个角度看,集度带给极越的价值,则是深度整合吉利 SEA 浩瀚架构和百度 AI 底层技术能力。
02
极越 01,
一台智能化升级的极氪 001
极越的首款车型——极越 01,有什么值得期待?
熟悉集度的朋友应该了解,极越 01 其实就是集度 ROBO-01 的新马甲。
从工信部申报的信息可以看到,极越 01 共申报了三个版本,未来命名可能类似于 Air、Pro、Max。
  • 单电机版本,搭载蜂巢磷酸铁锂电池,最大功率为 200 kW。
  • 单电机版本,搭载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最大功率为 200 kW。
  • 双电机版本,搭载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最大功率为 400 kW。
从申报图来看,极越 01 的外观与此前的集度 ROBO-01 基本保持一致,基于 SEA 浩瀚架构打造,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 4853/1990/1611 mm,轴距 3000 mm,定位纯电动中大型 SUV。
从配置上看,极越 01 属于很能打的那一类车型。
  • 在智能座舱方面,极越 01 将首发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基于 30TOPS 这样的座舱算力芯片,极越 01 能够配合 35.6 英寸 6K 一体屏,提供沉浸式的 3D 视觉 HMI 和娱乐体验。
  • 智能驾驶硬件配置装配上,极越 01 配备 2 个激光雷达,5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12 颗高清摄像头,可以实现点到点的高阶辅助驾驶能力。
2023 年是城市 NOA 重要的上车之年,理想、小鹏、华为接连比拼开城数量,大举将智能驾驶带入城市场景。
极越则有百度的能力支撑——近 10 年的自动驾驶积累与上亿公里的数据验证,因而极越 01 才有底气放话:主打「三域融通」的高阶辅助驾驶「开箱即用」。
随着极越 01 登上工信新车准入目录,极越 01 的量产交付也迎来实质性进展。
按照规划,极越 01 将在今年四季度开启交付。
试想一下,与极氪 001 共生的极越 01,如果价格可以压到 30 万元以内、首搭 8295 芯片,交互能力足以与头部新势力掰手腕、交付就能实现全场景点到点辅助驾驶,这样的产品很难不具备爆款的潜质。
可以说,最终定出一个超预期的价格,将成为极越 01 能否一炮打响的关键。
03
从跨界造车,到帮助车企造好车
对新造车公司来说,造车资质非常重要,这决定了车辆能否顺利量产上市。
吉利掌握极越 65% 股份,并将极越归于吉利旗下的新品牌,进而解决了造车资质的问题。
随着生产资质的收紧,造车的方式也在随着政策的变动,发生了变化。
这样的变化在于,生产资质的条件越来越严苛:从申请生产资质到买卖生产资质,再到收紧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毫无疑问,申请资质是最省钱的方式。
新兴的品牌和二十多年前奇瑞、吉利、比亚迪等有着一样的困局,为一张「准生证」犯愁。
  • 1997 年,吉利花了 2400 万收购了四川德阳一家监狱开办的汽车厂 70% 的股份,解决「准生证」的燃眉之急;
  • 2001 年,奇瑞将 20% 的股份(价值 3.504 亿元)无偿划给上汽集团,成功「借」到了上汽的「准生证」;
  • 2003 年,比亚迪用 2.69 亿收购了秦川汽车 77% 的股份,成功进入了整车制造业。
如今,这条道路已经无法被模仿,申请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于 2015 年 6 月开启,由于当时众多申请企业水平良莠不齐,引发了纯电动车市场混乱,两年之后,发改委暂停的该项目审批。
其次是收购资质。既然申请入场的大门紧闭,那就需要人民币玩家斥巨资买下「入场券」。
威马先后收购了两家车企,获得了两张资质,花费了超 11.8 亿元。
小鹏收购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后获得生产资质。
理想斥资 6.5 亿人民币收购力帆汽车 100% 股权获得增程生产资质,再通过接手北京现代第一工厂,并投资 60 亿元改造升级,再次获得纯电乘用车的生产资质。
第三,代工是最快实现车辆量产上市的方式。
代工生产是一条最便捷的路线,新品牌与车企合作,通过合资建设工厂等方式,以现有主机厂的资质来生产车辆,比如蔚来与江淮、高合与悦达起亚等。
不过在今年年初,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新政策下,采取代工模式的两家企业都需要具备生产资质。
这意味着,后入场玩家只能采用类似于华为智选车模式,完成新车的上市、销售。
这也是一种新的变化:拥有智能化、电动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与拥有生产资质的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打造新品牌。
一方提供技术优势和解决方案,一方提供整车设计和制造优势,将新品牌归于生产方名下,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造车途径。
通过核心技术赋能车企,这是华为、百度这样的玩家进入智能汽车赛道的重要落子。
随着极越 01 的上市和交付,这种新兴的打造汽车品牌的方式,将成为一条鲶鱼,杀入到眼下竞争最为激烈的智能汽车市场当中。
推荐阅读:
行家说预告
本期行家说,开播时间 8 月 22 日 20:00-21:30,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直播或者加入我们的直播交流群。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往期「汽车之行家说」回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