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已对加州硅谷或是哥本哈根港口不时建成的、“想象之外”的办公室们感到习以为常,但想到身边那些专攻日常消费品的品牌,并不会下意识对它的办公空间有太多创意和审美上的期待。
今年,三顿半在上海搬入了全新的办公室,它打破了这种“偏见”。
2015 年成立于长沙,2020 年在上海设立办公室,主打精品速溶咖啡的三顿半,一直将创意和审美牢牢刻在品牌 DNA 上——这是它得以成功在新消费市场上立足的原因。
办公室换新,有很实际的理由:上一个办公室坐落安福路,虽然离品牌线下空间“原力飞行”和其他长期合作的咖啡店距离不远,但已无法在物理空间上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它代表品牌在成熟度上前进的一大步。
创造、创意、创新——这些当然是品牌的名片,是吸引消费者的核心、能带来长远的价值。但它们并不发生在市场,也不发生在缤纷的网络空间,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在无法被打卡的办公室中找到具体的形态
我们走进了三顿半在上海的新家,和主创建筑师、空间站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汪铮,三顿半创始人吴骏和王炼以及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对话,想看看一间可以启发创造的办公室会是什么样。
左滑查看全景
 本章节摄影除标注外均为:金伟琦,©️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玻璃大门刚打开,眼前所见就已不是传统的办公空间了:超长的线性咖啡吧台取代了普通前台,横跨整个入口区域。
“WITH SATURNBIRD”(和三顿半一起探索)的 LED 灯箱下点单,等待出品时远眺窗外的黄浦江,一时忘记正身处别人的办公室。这种“无论来谈什么,先喝一杯咖啡”的待客之道,既符合三顿半“万事咖为先”的个性,又让来访者瞬间轻松起来。
根植于创始人们更早前做咖啡馆的经验,从三顿半的第一个办公室起咖啡吧台就是必备设置,意义超过工位区。它是大福们(三顿半员工的昵称)最喜欢、利用率最高的区域,除了方便自己做咖啡,交流、休息、聚会也随时发生,还会在此举行拉花大赛。
摄影:玛鯊
摄影:玛鯊
凑近吧台,复杂的结构才会肉眼可见。它采用类似桥梁的设计,纵横交错的钢结构几乎将吧台“悬挂”起来。不仅满足了空间的尺度,更在视觉上做到了“轻盈”——大部分的台面悬置空中,保证自然光线可以流畅地通过。
以吧台为核心的入口区域人来人往,是整个办公室的中心。四周散落着可以被任意组合的坐凳,墙壁上展示着品牌不同时期的海报设计,这里的样貌处于持续的变动中。
主创建筑师汪铮叫它为“咖啡广场”,而办公室的整体布局中也
嵌入了城市规划的逻辑

这是一个抽象的城市,是卡尔维诺式的“看不见的城市”。除广场外,还有主路、支路、街区、公园……你要发动一点想象力,才能感受出设计师精心注入的“城市感”
比如广场旁的长条形玻璃盒子,用以举办展览、容纳产品档案。像城市里的美术馆一样,它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空间”。
玻璃盒子内的家具,具有更小、更细分的模数单元,以“能变应万变”。考虑到三顿半对产品迭代的内在需求,这是对品牌真正了解透彻之后才能做出的设计
再比如大玻璃盒子旁边的小玻璃盒子,被汪铮描述为“纪念碑”,用大型装置标志着不同区域间的功能变化。以它为核心的缓冲区,是办公室里的“公园”。
摄影:玛鯊
而在各个转角处,
为大福间的交流和互动都设置了最便利的条件
。偶然遇上的两个人如果正巧有工作要讨论,会发现身边就有坐席和小白板。

核心的研发部门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不仅配备宽敞的试验台,更有开阔的景观相伴。
原本的设计中,广场两头各有一个内部办公街区。街区内不再设有明显的工位边界,大福们可以灵活布置。
实际投入使用后,他们将两个办公区合并到了一处,另一处空出来作为“联合工作坊”式的开放性空间,为外部合作伙伴提供 co-work 场所,一起探索创新的可能性
使用者根据需求更改“城市的结构”,是汪铮乐于看到的情况。这更符合他理想中的“城市逻辑”: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有能力不断做出最自洽的改善
回归办公室的设计之初,没有宏观的理念或者前卫的想法,而是一种材料——桦木多层板。
设计团队经过多次试验,首先确定了这种可以胜任空间中所有部位的主材料。然后根据场地的尺寸去规划零件的骨架间距、不同位置需要板材的厚度,从而设计出一套不仅完美匹配场地,更互相适配、可以应对品牌未来多变需求的零件系统。
一种从点到面、从零到整的设计思路,对于汪铮来说,这是“对设计的设计”。
汪铮自己只看过一个“员工”使用办公室的场景,是创始人之一的王炼在新办公室刚刚投入使用时,带着他在那里“转了一圈”。王炼舒适、自在的状态让汪铮印象深刻,这让他想起和三顿半创始人们的第一次见面,因为理念契合很快就确定了合作。
他们都看重
使用对空间的重要性
——要通过使用,空间才能展现出更好的可能。在我们短暂的观察中,已经收集到一些有关“使用办公室”的小事,让我们看到
创意、革新和长期幸福感
如何在这个空间中诞生。

🫧
咖啡和气泡水自由
 本章节摄影除标注外均为:玛鯊 ©️乌云装扮者
在日常使用中,超大吧台有一多半的部分是空置的,即可以变身“工位”,也给办公室预留了一个举办“农贸市场”的地方。每到节日有活动举办,所有人都可以到这里参与。
虽在三顿半工作,但不喝咖啡也没关系,可以到吧台取水取冰。除了冷热水,水管还会直接流出气泡水,在夏天实现气泡水自由。

🏙️
360 度的景色
新办公室有一面正对着未完工的工地,但 360 度无遮挡的落地窗让人不愁找不到好景致。原本被笑称为“日晒位”的一边,坐得久了,大家发现它其实应该叫做夕阳位——只要上海是晴天,就不会错过当天的落日
为了所有人都能看见窗外的风景,三顿半办公室的窗边没有任何堆放和装饰性的遮挡,工位也不会贴着窗子安排。
☕️
品尝风味作为一种工作
作为品牌核心的研发室并不对外开放,但他们的成果,一代又一代的三顿半产品却有不少专门的展示空间。
研发出新品时,样品会摆在吧台,供大家自取;有时名额有限,研发部门就开放通道让大家报名,要求是能给出自己对风味的评价——对于三顿半的大福们来说,这绝不是负担。
⛺️
坐露营椅开会
三顿半最大的一间会议室,座位基本都是露营椅。原先在安福路的办公室里也有一个这样的空间,还放了不少豆豆袋,被建筑师汪铮形容为“户外风的会议室”,他第一次去上海和三顿半聊办公室的设计,就是坐在露营椅上进行的。
🗼
去电波塔转换心情
虽然交流需求很强,大家也依旧需要很多独自工作的时间,于是办公室里的“电波塔”经常被征用成单人办公间。这本来应该是一个电话亭,照顾大家经常需要电话沟通的需求——可以就近使用一个小格子间舒服地打电话,而不是去到楼梯间或者角落里。
现在电波塔肩负着多重使命,很容易就会被约满。虽然没有想象中隔音,但是有一个密闭的小空间可以独自处理事情,是非常友好和奢侈的。
三顿半设计的标识系统
空间里还有更多三顿半做出的小改动,比如房间标识——不是简单用黑色文字贴出房间用途,三顿半内部设计团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通过让大福们填调查问卷,在两版方案中最终选出了如今这套活泼的标识体系。这是三顿半一贯的“民主”原则,甚至连夏日雪糕活动和夜宵试吃,HR 部门也是用问卷决定最终的选品。
🚲
自行车停放
在原先安福路的办公室,许多人骑自行车通勤,大家从来不把车锁在马路边上,通通停在办公室里。考虑到大家这么爱骑行,新办公室专门开辟了一个位置供自行车停放,这个位置正对着电梯间,方便大家上楼进到办公室里停车。
🪭
用小罐搞创作
作为三顿半设计标志的咖啡小罐,成为了大福们在办公室表达创作欲的最小模块。比如我们就看到储物的柜子上,有大家用红色小罐搭建的“祈福阵”;在一些角落,也有不少用小罐拼成的作品。
🪑
随时随地坐下来
呆在三顿半的办公室里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你可以随时、以各种形式坐下来。比如窗边的椅子,单看是小凳,拼起来就可以是板桌和条凳。不同人数的人群来到这里,都可以自行组合出想要的“工位”
除了空间站为三顿半设计的一整套家具系统,为安福路的原力飞行店设计的座椅也四处散落——它们坐起来都比想象中舒服很多。
♻️
可持续的痕迹
三顿半正在开发咖啡渣做成的桌椅家具,目前在办公室里已经摆上了两个样品,一个茶几和一个小凳。如果最终座位丰富起来的话,会更像一个咖啡空间。
这些咖啡渣回收自参加三顿半“返航计划”的几百个咖啡馆,通过不断的实验,它们被开发成高纯度的咖啡渣循环材料。在现阶段,三顿半正尝试将这些材料应用在办公桌椅上,未来它们还可能被制成更多品类。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如果咖啡渣来自主要提供意式咖啡的咖啡馆,那么最终材料的气泡会小,如果咖啡渣来自手冲,那么颗粒感会更明显。这些特性为三顿半的咖啡渣材料提供了独特的肌理
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吴骏说,办公空间也是三顿半探索旅程的实践现场,所以三顿半的办公室从来不会真正“完工”。
试验从设计之初就开启了:从“引入城市的模型”到“从材料出发”,这些并不常规的设计思路都得到了三顿半的充分支持。
使用上,双方也达成了共识——作为一个像触发器一样的空间,办公室应该通过持续的改变,让更多的事情、更有意思的事情不断发生。所以它有充分的留白,留下了探索的余地。
于是,三顿半拥有了最适合自己的新家。☁️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 乌云装扮者
Q&A
成立于 2012 年,由建筑师汪铮和李凌共同创办,一直探索中小型建筑空间设计的可能性。合作客户多为独立创意人和新消费品牌,同时积极关注传统居住空间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的改造,近年作品包括汵奇咖啡北京两家店、香蕉鱼上海延平路店、棉仓苏州活力岛店等。
为什么这次会想要“从材料开启整个设计的过程”?
从材料开始设计,是一种逆向的方法,就像用倒序的笔画去写自己的名字一样。对设计师来说,这是种小小的权力,也是福利。虽然很有挑战,但更会带来兴奋感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实操角度来说,能以这种并不常见的思路设计三顿半的办公室,一是因为团队在过往的案例中积攒了足够多对材料的经验;二是因为三顿半的创始人们也对材料有好奇与尝试的热情,双方一拍即合,决定以新办公室为契机来探索这种材料。
 空间站为三顿半新办公室设计的一整套零件系统
● 
为什么会想要在办公室的设计中注入“城市感”?

这来源于我们对“到底什么是办公空间”的追问,它是公司的具象化产物,而公司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当我们讨论办公空间时,总会想到安全感、群体认同这样的关键词。但在掌握客户的需求后,如果不打破一些基本的想象,就很难做出预期以上的作品。
简单来说,我们就是用城市这个模型,去搭建三顿半办公室的基本结构。建筑师经过训练会习惯用“城市的视角”去看待空间,但城市也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当我们用一种模型去重构另一种模型时,会发现有更多可探索的内容。作为设计师能为客户提供的设计价值,也体现在此了。
©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 
在你看来,三顿半新办公室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我们做过不少咖啡馆的设计项目,我发现咖啡师、或者说咖啡从业者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质是,他们有很强的交流欲望。三顿半的创始人也经常提到,他们希望大家在这个空间里可以随时聊天,拉上两把坐椅就能在通道里交流,随手就能把思路画下来。
所以设计过程中,我们时刻考虑到这个特殊性,这个办公室最大的特点应该是鼓励交流、鼓励创造,同时看重灵活性。
©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 对于办公空间的设计,你比较看重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办公室度过的,所以它的设计首先要对得起这么多人在这里的时间,要平等地对待身处其中的人。
我并不想特别夸大空间的作用,因为它一定会和企业本身的文化相匹配;如果企业本身鼓励创造,那么我相信好的办公室设计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帮助实现这个目的。
监制:乌云
采访、撰文:玛鲨、Moon  版式:Andy
摄影:金伟琦、玛鯊
把繁忙混乱的火车枢纽,变成多元舒适的街区——这题怎么做?
能够保持在场、保持创作的方式,就是举起手机
谁的心中,时间是流动的诗篇?
一份关于“可持续”的反诈指南
翻完这本书,同事都请假了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