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删改脱敏,重新推送

第一次对你未老先衰的圆滑世故感到厌恶,是在大三上学期我的课上。
课间,我习惯性地绕着教室走几圈,看看同学们都看些什么书。
路过你桌子边,你主动招呼:“老师,您推荐的书你全都买了。”
我拿起你面前一本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觉得非常惊讶。
在我印象中,你不可能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更不可能喜欢诗歌。你为人处世透着的那股工具理性之下的精明算计,无论如何,也无法让我把你与诗意的浪漫联系起来。
我半信半疑:“这书是你的?”
“是的。听您课上提到这本书,而且您博士论文写的是泰戈尔。我上周特地在京东买的。才看几页,就很喜欢。”
你说得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却没有想到,在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你邻座同学的名字。他那一刻正好出去了。我假装不知道,心里感觉像吃了一只苍蝇。
由于大一大二忙着拉关系、搭人脉,你的综合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你担心毕业学位有危险。更担心那个学期一旦挂科,下学期预备党员资格注定泡汤。
整整一个学期,上我的课,你都坐在最后一排、最角落、离我最远的位置,忙着手抄党章,偶尔站起来发表几句我“爱听”的见解。
课间偶尔你会主动凑过来闲聊几句:
“老师,您啥时有空了,我开车接你去我兴义的家里玩”;
“老师,以后我工作了,约您和我一起去新加坡旅行。我那边有亲戚,吃住给您全包了”……
认识两年了,你从没在课余和我有过任何主动交往,甚至直到毕业,连我的微信或QQ都没有加。
一个和我没有半点交流欲望的人,怎么可能约我去年自己家里玩呢?甚至还要跟我一起旅行呢?
你非常清楚,在那个学期末,我教的最后一门本科课程结束之前,我不可能离开学校出去旅游。等我有空离开学校出去旅游的时候,分数早都录入系统了。分数一旦到手,远远看到老师就绕道走的学生,我这几年可没少见。你的热情,我怎么可能相信呢?
当然,坦率地说,我对你这一类学生,毫无兴趣。我只记得,你曾经说过,毕业之后,你将来想从政。
乍一听,我感到愕然,接着,我又有那么一点想笑,笑中又暗中掺杂着一丝苦涩。
在你被大山禁锢的狭窄的认知中,从政就是当官。跟我教过的好几位有着从政梦想的学生一样,你们这个“远大”的抱负,皆来自在农村耕田种地的父母。
比起江浙闽粤的父母,比起考同样属于体制内的事业单位,贵州的农村父母尤其热衷于鼓励自己的孩子考公务员(从政)。
他们一辈子身居底层,非常希望自己考上大学的儿子将来当官。这是他们眼里够得上“人上人”的首选标准。在平凡的日子里,普通人从诗意和淡定中收获的幸福,他们几乎无法想象和理解。
这些父母总是反复告诉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社会,唯有关系和权力,才是最硬的货币。” 于是,课余时间,你经常到校外结交你眼中的各类“权贵”。
在任何一所大学,都活跃着一小群大学生。大一入学伊始,他们就铺开阵线,费心攻入学生会这第一座“体制”堡垒,全心投入搞关系。
尽管高校学生早已半社会化了,但跟象牙塔外面比起来,还是相对单纯,非常社会和老道的学生不多,而且学院层面很多细碎的工作,需要这一类外在表现积极的、心怀功利诉求的学生,一起配合完成。因此,少数几个搞关系派学生,只要稍微使一点劲,就非常“吃得开”。
当老师这么多年,我十分清楚,作为一介书生,我这一类任课老师手里根本没有他们所觊觎的资源。除了“不让他们挂科”那点可怜巴巴的权力,从人脉角度考量,我毫无利用价值,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只有在考试、打分数的节骨眼上,对我们这一类“没用”的老师,他们才会主动笑脸相迎。
然而,在毕业离校,踌躇满志踏入社会后,迎接他们的多半是幻灭。
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不具对外管理的公共权力属性。高校内部好使的权力,拿到校外,就不好使了。所以,搞关系派学生,在象牙塔内费心经营的“人脉”,毕业之后,均无法向社会移植。耗费四年时间,到头来还得白手起家,人脉还得重建。
你从不参加学生会,甚至连班干部都不当,专心在校外搭建“人脉”。在学生群体中,你这算得上是搞关系的最高境界了,而且你对社会上的很多事情皆了然于胸。这种“智慧”应该“得益”于你的阅读。
也许是为了给将来“从政”提供经验和理论指导,从你的阅读书目中,我早就发现了一些异样的苗头。
有一段时间,整整四个星期,我看到你手里捧着《三国演义》和《人性的弱点》,非常投入地看。
我提醒你,三国这本书读不出现代文明,尽是些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帝王之术。读歪了的话,容易学坏。
在生活中,我经常能遇到一种人,他们看似知道很多历史,可一旦触及对很多问题的事实和价值判断,一下就暴露出三观严重扭曲,因为他们的大脑塞满了历史垃圾。
何谓“历史垃圾”?我不妨以太平天国为例。
洪秀全攻占南京后,还没来得及称帝,就已经养了三千名后宫嫔妃。这一史实,你知道与否,影响到你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体评价。所以,非常重要。
然而,一提到太平天国,很多人脑袋里首先想到的是,洪秀全跟某几个后宫嫔妃感情纠葛的细节,就如一起到朱元璋和刘邦,很多人脑袋里满是他们如何杀功臣的细节。
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者,上述历史细节属于有价值的史料。对于已经掌握宏观历史脉络的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知道洪秀全养了三千佳丽,就差不都够了。
他每天晚上如何挑选佳丽侍寝,他的后宫佳丽们如何争宠,他如何挑起政治内讧......等等细节,只是我们偶尔填充知识缝隙的历史碎片,能给我们带来的不过是娱乐价值。我们知道和不知道,都不会影响对宏观历史的认识。

对于唯独钟情于这些细节碎片的人来说,这些碎片就相当于历史垃圾。读太多了,终将毒化认知和心灵。就好比茶余饭后,喝点小酒,能活血通络。如果每天把酒当茶喝,迟早要酒精中毒,神志不清。
三十年前,我们提倡“开卷有益”。在出版泛滥的今天,开卷早已未必有益了,甚至可能有害,因为出书太容易,两万元就可以搞定,导致市场上充斥着文字垃圾。读错书,人会越读越傻,越读越坏。
那几年,你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目,几乎全部是帝王将相、后宫嫔妃、政治阴谋等等相关类别的书,一看出版社和不知来头的作者,就可以判断档次极低。
你才二十一岁,“政治都是肮脏的,想从政就不能善良”,已经成了你笃信不疑的信条。
在英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王位争夺战中,年仅十四岁的亨利二世,试图从对手兼舅舅斯蒂芬手里夺回王位。
双方刚刚开战,亨利的军队就没了粮饷,士兵忍饥挨饿,有气无力。斯蒂芬竟然没有利用宝贵时机,直捣敌营,消除后患。困窘万分的亨利竟然向斯蒂芬请求支援。
史提芬竟然慷慨解囊。双方休战几年之后,翅膀硬了的亨利二世再启战端,最终斯蒂芬俯首投降。
胜利者亨利二世没有忙着砍人头,竟然和失败者达成了约定:斯蒂芬毕竟是自己的舅舅,而且年事已高,就让他继续再当几年英国国王吧。但要,他必须宣布,自己认亨利二世为养子,并宣布其为王位继承人。
以上这一连串的“竟然”,不也是政治吗?这样的历史,你为何不能多读一读呢?
好几次,我满怀善意地提醒过你,咱们国家这些年在大力反腐,提倡清明政治,怀抱“政治是肮脏的”想法,投考公务员,将来有可能贻误自己......
在给你们上课的时候,我给你们推荐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蛆虫越是骂我,我越要推荐这套书
每次推荐之前,我都会在班上对学生说,美国的政治制度未必适合现在的中国,但是,美国这个国家处理问题和危机的思路,或多或少能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一些启示。
你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阅读之后,对这套书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在我的课上,你从不忘借上一本林达的书,并把它摆在桌上,以便于我能看到。其实,你根本没有打算阅读。在背后,你和同学说过,我推荐的书,都不能看。
你最热衷于钻营《人性的弱点》,听你室友说,那本书几乎被你翻烂。
在期末考试前三周的课程演讲上,你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从选题到观点,全部都是我“爱听”的,言辞中洋溢着对法治和平等、公平和正义的热切追求。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前面几届我遇到的几位“小粉红”学生。和你这位既世故圆滑又稍显稚嫩的22岁的“中年人”比起来,他们在偏执中透着的几分真诚和简单,显得多么可贵和可爱。
尽管对于他们某些偏激的观点,我不大认同,但是,我却认为,他们才是大学生应该有的模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