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的形式有很多种,但高端的商战往往采用最朴实无华的较量方式。
你想象中的商战:资金对赌、收购重组、股权转让、纵横捭阖……
而现实中的商战:抢夺公章、偷拔网线、网上对喷,线下互殴……
作为科技界最不缺话题,话题界最不缺新闻的人,埃隆·马斯克选择了最原始的一种——贴身肉搏。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商场如战场”这句话。
马斯克向扎克伯格(简称小扎)约架的消息一出,很快在新闻和社媒平台炸开了锅。
吃瓜群众沸腾了,看上去像信口胡诌的洋葱新闻,但一想到是马斯克又变得合理了起来,于是纷纷参与围观充当气氛组。
紧接着,新闻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用诸如“科技巨头史诗级大战”等字眼的一系列标题,为这场尚未明确的battle宣传造势。吃瓜群众也没闲着,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心态在网上疯狂拱火,极力促成此次搏斗。
可能还有人没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搬好小板凳准备看戏了,所以这里就来梳理一下“马扎之战”的渊源。

“马扎之争”

马斯克和小扎的“恩怨”由来已久,这次约架八角笼只不过是把两人之间长达多年的口水仗具象化了。
“马扎之战”初见端倪要拉回到2016年,一次火箭爆炸让两人的关系陷入僵局。
第一回合:2亿美元卫星计划落空,小扎心生怨怼
彼时的小扎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都能免费上网刷Facebook。为此,他制定了一个耗资2亿美元的卫星发射计划,该计划也是Facebook扩大潜在用户群体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小扎找到了当时正热衷于放火箭,人称“钢铁侠”的马斯克。希望通过他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发送火箭把这颗卫星送上天。
然而,这颗卫星从未升空。
为了节省时间,SpaceX在所有发射前测试完成之前将小扎的卫星放进了火箭。
好巧不巧,这枚火箭在预定发射的前一天就在发射台上爆炸了,卫星也付之一炬。
得知火箭爆炸消息的小扎这下是真的扎了心,因为他一直兴高采烈地宣传这颗卫星将成为苦苦挣扎的非洲大地的互联网救世主……
为了发泄对马斯克的不满和怨愤,向来沉稳小扎否决了公关的建议,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条推送,言语间虽然克制,但矛头直指SpaceX,明确表达了非常失望。
“我身在非洲,听到SpaceX的发射失败摧毁了我们的卫星,我深感失望,而这颗卫星本可以为非洲大陆的众多企业家和其他所有人提供连接。”
当时马斯克并没有直接回应小扎,SpaceX也只是称此次爆炸为“异常现象”。
直到2018年,马斯克才在Twitter上回应此事:“是的,都是我犯的白痴错误。我确实给了他们(Facebook)免费发射的机会来弥补,我认为他们有一些保险。”
第二回合:人工智能争论,针锋相对有来有回
这次争执依然少不了吃瓜群众的挑事。
2017年,在Facebook的直播中,一位用户询问小扎对于马斯克对人工智能的焦虑有何看法。
小扎激情开麦:“对于人工智能,我非常乐观,我认为那些唱反调并试图鼓吹末日场景的人……我无法理解。我认为他们很消极且不负责任。”
50G冲浪达人马斯克很快在Twitter上回击道:“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是有限的。”
第三回合:Facebook深陷丑闻,马斯克趁乱补刀
2018年,Facebook正因为隐私争议和干预选举的指控中成为众矢之的,#DeleteFacebook 也成为热门话题。
马斯克先是删除了特斯拉和SpaceX的Facebook账号,称该社交平台让他感到害怕。然后利用他日益增长的公众影响力在Twitter上对Facebook明嘲暗讽。
第四回合:正面交锋,口水战升级,矛盾激化
前几个回合双方都还是隔空喊话,时间快进几年,马斯克收购了Twitter(如今已改名为𝕏),标志着他与小扎正面竞争的开始。
执掌Twitter以后,昔日的“钢铁侠”马斯克摇身一变成为“键盘侠”,在互联网冲浪第一线疯狂输出花式“整活”,隔三差五就点某个名人开涮,时不时就搞出个大新闻。被他喷过的名人包括但不限于杰夫·贝索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
经过马斯克的一番折腾,Twitter的广告商撤走,用户逃离。此时小扎出其不意,趁机推出Threads——号称对标甚至取代Twitter的社交APP。
一边是广告商与用户怨声载道的控诉,一边是对手突袭后幸灾乐祸的嘲讽,马斯克大为光火,直接指控小扎不讲武德挖自己墙脚还抄袭自己的产品。
接着马斯克又开启了更加露骨和无下限的“嘴炮攻击”,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继续煽风点火。
或许还是觉得不够,嘲讽谩骂一通后马斯克就向小扎发出了“笼斗”的邀请。
小扎欣然应战,直接放话:“地址发我”。
UFC(终极格斗冠军赛)总裁白大拿(Dana White)闻讯赶来,直接下场吆喝卖票,表示这场决斗如果发生,将打破收视和付费观看比赛的纪录,这也是一场所有人都会观看的跨界战斗,并且坦言无论双方输赢如何,只要开打,UFC就会是赢家。
这时候,马斯克的妈妈亲自下场喊停:打打嘴仗算了,别动真格的,不如双方坐下来比比谁更有趣。还让围观群众别起哄都散了,比赛已经被她取消了。
然而“嘴强王者”马斯克并不在意,还在网友质疑“笼斗”意义何在时表示:“这是一种文明的战争形式,男人热爱战争”。
然后又马上宣布比赛过程将在𝕏上直播,所有收入都将捐赠给慈善机构退伍老兵。
小扎直言:咱能不能换个靠谱点的,能把钱真正给到慈善事业的平台?
双方狠话都放了,吃瓜群众也热情高涨,连海报、视频都替他们做出来了。
博彩行业嗅到了商机,已经有网站提供了这场比赛的预测和赔率。
气氛都烘托到这份上了,“马扎笼斗”俨然一副势在必行的样子。但马斯克满嘴“跑火箭”特性也让这场闹剧成了“薛定谔的笼斗”。

不过,吃瓜看乐子之余,可能有个事实容易被大家忽略。
那就是拥有如此高关注度的科技巨头之间的较量,其实并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搏斗,也是关注度的争夺,领导力的彰显,更是个人和品牌公众形象的宣传与重塑。
或许所谓的“笼斗”不过是两人制造的一个伪事件,而观众才是被他俩困在八角笼中的人质。
吃瓜群众为这场“笼斗”贡献了热度,被收割了注意力,无论双方谁输谁赢,他们本人及其品牌都能得到免费的广告和超高的曝光,可能这也是他们此番疯狂炒作角力的目的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只不过吃相属实不甚美观。

一个是拥有2407亿资产的全球首富,一个是身家1152亿的科技大亨,二人都是各自企业、品牌、产品的代言人。
全世界最有钱的两个人明面上的竞争竟演化成一场为众人提供娱乐八卦和笑料的滑稽戏,给人一种幼稚、粗俗的观感。
同样是商战,同样是用“肉搏”解决冲突,下面这个故事所展现的格局跟“马扎之战”相比高下立见。

“扳手腕”实现双赢

30多年前,两个航空公司的CEO通过“扳手腕”解决法律纠纷,不仅实现了双赢,而且叫好又叫座。
故事发生在1992年,“扳手腕”事件的主角是美国两家航空公司的CEO,西南航空 (Southwest Airlines)61岁的Herb Kelleher和Stevens航空公司(Stevens Aviation Inc.) 33岁的Kurt Herwald。
两家航空公司的纠纷源于一条“Just Plane Smart”的slogan。
Stevens航空的Kurt得知该条slogan与自己公司使用在先的slogan非常相似后,没有按照传统方式给对方发律师函,而是选择给西南航空的Herb写了一封信,询问其是否愿意进行一场轻松的决斗,提议就是两家公司的CEO通过扳手腕输赢来决定该条slogan的使用权。
△Stevens航空发送的邮件
值得注意的是,Kurt提出这个建议并不是突发奇想的一时口嗨,而是认为从长远来看,为两家公司做宣传比在法庭上争夺一个slogan要好得多,加上他知道对方公司的CEO Herb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应该会喜欢这个“玩笑”。
当这个想法不知何故被媒体曝光后,Kurt直接拨通了Herb的电话并急忙向他解释。
然而,Herb却告诉Kurt不必担心,是自己的公司向媒体通报了此事,他不仅喜欢这个想法,还承诺会大力推广它。Herb对Kurt说:“这会很酷。我们会玩得很开心。”
△西南航空回复的邮件
双方愉快地商定了比赛的时间地点和赛程,约定最终比赛的输家除了失去slogan的使用权外,每轮比赛的输家还必须向肌肉萎缩症协会和克利夫兰的麦当劳之家捐赠5000美元。
Herb还把这次扳手腕对决命名为“Malice in Dallas”并加以宣传。
尽管Herb和Kurt年纪相差28岁,实力也多有悬殊,比赛地点还是在西南航空的主场,但双方并未因此产生分歧和争执,而是各自不遗余力地宣传和展示自己的训练过程。
△两人的训练视频
那时候的吃瓜群众不像现在能随时随地上网点赞转发评论,但是热心群众都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对两位参赛选手的支持。比如给他们寄去认为能帮助其获胜的物品,像是麦片、菠菜、火鸡等。
比赛开始时,现场聚集了大量围观的媒体和观众,十分热闹。
前两局两人都派出了一位参赛选手代替自己出战,双方打成平手。最后一局由Herb和Kurt两人上阵对决胜负,比赛持续了35秒后由Kurt取得了胜利。
△比赛现场视频
Kurt决定再次打破常规,他允许西南航空也使用同样的slogan,既是为了展现良好的体育精神,也是出于对西南航空从一开始就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疯狂提议的回馈。
比赛结束后,Herb和Kurt都认为用这种方式解决争端是一个绝妙的想法,既能宣传,又能保住自己的底线,还能彰显公司的个性。
Kurt说:“现在企业面临着太多的诉讼,却缺乏有足够魄力的领导者。我们需要更多像Herb Kelleher这样的人愿意说我们不需要总是上法庭。”
Herb也表示,如果Stevens 航空和西南航空就此对簿公堂,西南航空将花费50万美元和几年时间。
他还承认:"坦白说,Stevens 航空在广告中使用「Just Plane Smart」的时间更长。虽然我们不知道,但他们确实是先用了。所以,我们很可能在花了那么多钱、精力和时间之外,还会输掉这个案子。"
两家公司都在“Malice in Dallas”之后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利润增长。
Stevens航空三年后的收入几乎是1992年的四倍。而西南航空的公关估计,该比赛至少产生了600万美元的宣传效果,仅一年后,该公司的股价就翻了一番。
此外,扳手腕大赛产生的效应连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都注意到了,他给Herb发去了贺信,称这是一个“双赢”。
商业领域的竞争很常见,同一种形式的竞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演绎,过程和结果也就大不相同,有的被传为佳话,有的却被当作笑话。
“马扎之争”最终会是什么走向,拭目以待。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