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逛书店,随手翻了翻杂志,被一篇报道深深吸引住:《71岁法国贵族破产 重启人生励志故事》。
标题图片上,一位年长的女士身着质地考究的鲜红色羊绒裙子,围着白围裙,法式发髻梳理得一丝不苟。她弯着腰,正将一碟食物送进地上的烤箱。如果你仔细看,还会发现她眼镜的镜脚、烘烤手套与脚上的低跟尖头鞋,全都是合衬的低饱和橙色。
这位奶奶所居住的阁楼间,仅仅6.5平米,双臂展开几乎就能占满。屋里没有洗手间,没有暖气,没有厨房,连切菜的料理台也是临时搭了块板,但她每天穿着高级时装蹲着煮美味三餐。
虽然简陋,却不简单。
刷蓝的墙壁上挂着画作与照片,老唱片和书籍规整地摞在一起,那些美丽衣服们全都整整齐齐用防尘袋套好、挂着。床没有地方摆放,她干脆睡在地上,“这样对脊椎很好”。
靠墙角的小架子上,调味料和酱料应有尽有,都是精挑细选的优质牌子。
奶奶的生活,倒是有些像市面上流行的时装创意广告——素人穿上高级时装融入寻常生活场景,矛盾冲突中营造一派生机勃勃。
但,奶奶已经这样生活超过20年。这是她的真实日常,不是灵机一动的摆拍。
在她小小的屋子里,既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生活困窘,又同时具有吃穿用度上的奢侈精细。收入微薄,几乎捉襟见肘,却可以在巴黎高物价面前维持体面。
谁能不对这位奶奶产生好奇心呢?
年过七十的奶奶名叫娜塔莉· 乔治(Nathalie George),标准的大家闺秀。自幼跟着贵族奶奶长大,从小培养了优秀品味,曾在各个奢侈品牌工作。自行创业后服务客户都是法航、伦敦国家美术馆这样的大机构,口碑甚佳。
30岁时,事业成功的她住在市中心歌剧院旁边120平的豪宅,往来皆是社会名流。她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享受工作与生活,心心定定地安度晚年。
然而命运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足以令所有努力营业的中年人闻风丧胆——50岁出头的某天,毫无征兆地,娜塔莉破产了。
没有进行风险投资,也并无任何不良嗜好,而是税务局找上门,告知数年间需要补缴的税款外加利息已经越滚越大,目前需要弥补一笔天文数字。
娜塔莉对税务一直没什么具体概念,聘用的律师半路跑路,导致她顷刻间倾家荡产。原以为公司收入至少能保证生活,结果就和《傲骨之战》开局的戴安一般,一损俱损,房子没了,工作没了,连身边朋友也迅速消失大半。
几年之间,从大房子搬到小房子,从小房子搬到以前专门给佣人住的阁楼间。基本财产全被罚没,留下的就是那些书籍和唱片,以及原来添置的名牌衣物的四分之一。
人不会死于不舒适,我们会适应它。穷困潦倒的时候更不能放任自己。即使生活方式变了,也不要变成面目全非的人。
好好吃饭,是最直接体现尊重生活的方式,娜塔莉奶奶便是这样做的。她每天清晨穿戴整齐去菜市场,与熟识的摊贩打招呼。她只选择当季蔬果,因为它们有滋味,比反季的便宜,而且离自然更接近。如果肉品太贵,就购买价格合适的鸡蛋,营养丰富,可储存时间长,且变着花儿的咸甜都能做。
在这些年的蜗居生活中,奶奶心中可能有许多次泛起波澜,自责当初的疏忽,失望于离开的朋友。当冬天屋子里没有取暖器冻得瑟瑟发抖,半夜必须摸黑到外面上公共洗手间时,这些情绪起伏犹如潮水般层层迭进,甚至能将人吞没。
生活的苦一直都在,无时无刻萦绕周围。
当下能做的,不是回望风光的旧日,也不是臆想飘渺的未来,而是认认真真维持日常生活的秩序,来抗衡辛劳与变化。
一件舒适的旧衣,一顿简单的餐食,每天打扮周正出门,都是固守自我小天地的底线和能量,是跌于深渊的一盏微光。
在不安的世界里,任何一种细微的诗意都能成为定心的力量。
在娜塔莉奶奶的故事里,人们很容易将高级时装、贵族后人、昔日风光这些词与奢侈挂钩,而我却认为她的姿态固然与见过好东西、拥有好品味有关,却更表现在她对人生的态度上。
补税补得破产,她没有抱怨,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痛快。“我是自己(散漫)性格的受害者,最终还得靠自己爬出来。”
在楼梯上遇到了拿着便宜面包和袋装沙拉的学生邻居,尽管自己也不宽裕,她还是想要做点健康食物分享给孩子们。在征得房东和租客们的同意后,公寓走廊尽头添置了几件必用小电器,简易厨房由此成型。
奶奶说,虽然她在物质宽裕的环境中长大,但从不浪费。她被教育要懂得分享,照顾和自己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
在她富裕时,她分享,不是给予和施舍。在日子清贫时,她说的仍是分享。
这是人生一种真正的诗意——无论自己何种身份地位,不高高在上,不自怨自怜,平等地看待自己和旁人。
“虽然房间很小,但地段不错,可以站在小窗口看着巴黎的屋顶和远处的铁塔。我听音乐,看书,逗猫,做饭。这不就是生活么?”奶奶说,“幸福可不是靠房子面积来定义的。”
这一篇关于娜塔莉的采访,让我想到了前阵子看的一部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50多岁的沙兹靠打零工为生。他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根本不认识几个字;不知道生父何在,跟母亲关系很差;从小因为身材肥胖不够机灵,在学校受到老师嘲笑,一直非常自卑;他混混沌沌地活着,却渴望了解生活的意义。
这天,他在午后公园长椅上遇见了95岁的玛格丽特,一个温柔的,犹如小小的鸽子般优雅的老太太,带着书本,穿着粉色毛衣和花裙,声音轻细,言语礼貌诚恳。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了眼前的鸽子。而沙兹心思细腻,他分得出每一只,并都分别取了名字。
第二天他们在同样的地方重遇。玛格丽特说她在晚上翻书的时候想起了沙兹。于是她取出书,自然而然地开始朗读。“难以想象城市中没有鸽子,没有树木和花园,看不到鸟儿飞翔,看不到沙沙作响的树叶掉落……”
这段话来自加缪的《鼠疫》,在玛格丽特的徐徐道来中,沙兹脑海里忽然有音乐响起,眼前有栩栩如生的画面出现,内心深处被击中。
尽管他不识字,此刻却尽情感受着文字的美好。仿佛一阵风吹响了一片树林。
当沙兹告诉玛格丽特,他认为自己的母亲并不爱自己,甚至从不正眼看他一眼时,智慧的老人回答他:正因为未曾拥有,所以才给了你发现并且期待的机会。
窗前树叶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当季果蔬精心烹饪的食物,电影里令人动容的情节,书本上某段语感优美的文字……这些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诗意一直都在那里,只等着人轻轻走过去,发现它们,拥抱它们。
无关阶级、经济能力和见识,只在于真诚。
用清澈的眼睛,不带任何成见去观察世界。
阅读、观察、品味、感受等等,这些触碰诗意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那么容易陷入失落无望。站起来,走出去,从一个全新的位置看待生活。
原来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原来希望就在咫尺天涯。
当然,人不是天生就有诗意。
诗意,其实是一种姿态。它存在于人,也存在于物。事实上,人对诗意的习得,往往是通过对物的观察与欣赏。
不必天生富贵,或者偶遇奇缘,读书、听音乐、看展览,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为生活注入诗意的最好方式。
上周,我便看了一场充满诗意的展览。在这个名为“时间的诗篇”的限时体验空间里,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将一系列巧夺天工的腕表作品,分别放置在七个沉浸式的主题空间和互动体验里,以精致的机械装置实现轮回流转,将世间诗意凝固在小小的表盘上。
北京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好的展览了。
我对此期待了很久。当开展那天,踏入搭建成巴黎小小街区的展馆,看这浪漫的街道随着时间变化交替呈现午夜的蓝与朝霞的粉,我真的莫名感动,不知今夕何夕。
在高级制表领域,每一家都可以和你谈技术、谈专利、谈传承,唯独诗意,却是梵克雅宝独步天下的高级制表哲学。
梵克雅宝的腕表作品,绝不只是精准记录时间,它们更是献给恋人的情书、写给宇宙的小诗、展现四季的画卷。
世家的诗意,呈现在表盘上,可以是恋人深情相拥,午夜一吻铭记着爱的萌芽;可以是蝴蝶扇动的翅膀,飞行出唯美的弧线;可以是仙子神奇的魔法棒,轻轻指引着时光流转;亦是浩瀚宇宙里,静看行星围绕恒星游走。
在方寸之上,以不可思议的机关装置,讲述天地之间光阴的故事。这,便是时间的诗篇。
展览最吸引我的,是我心目中世家最浪漫的作品:诗意复杂功能腕表。
这么多年,我只见过这枚腕表的图片,这一次,终于得见真容。
这是手腕上的浩翰宇宙:在繁星点点的无垠深空,水星、金星、地球及月球,按照真实围绕太阳公转速度而运行:水星围绕表盘运行一周需88天,金星224天,地球则需365天。而地球的卫星,那一枚以无瑕白钻制成的月球,它忠实地环绕地球运转,29.5天完成一周。
星象之外,一枚拖着长长彗尾的流星,24小时环绕表盘滑行。看它滑向何处,便知此刻时间。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想象力、最美仑美奂的腕表。只看一眼,便不知不觉哼出那句歌词:一整个宇宙,换一颗红豆。
而即使你对钟表世界没有认知,也总是会在各种杂志及媒体上见过梵克雅宝的经典作品:情人桥。
它把约会诠释地如此可爱——年轻娇俏的淑女每小时亦步向前,而伫立对岸的男孩则每分钟前行一步往返于拱桥之间,翘首以盼。最终,她和她于正午和午夜相拥而吻。3分钟后,各自回到原点,等待下一次相会。
为什么是3分钟?世家对此有极为严谨的设计:在设计情人桥之时,世家的工匠在巴黎街头长时间观察恋人们的拥吻。发现大多数的拥吻时长为3分钟,于是便把情人桥上一对恋人的拥吻时间,设定为3分钟。
也许你会觉得3分钟怎么够?要吻就吻够。而世家诗意的一面便在此浮现:在情人桥的机芯内部,还藏有一对恋人。当桥上的恋人未曾碰面之时,桥下的恋人始终在热吻;而当桥上的恋人相拥,桥下的恋人则短暂分开,刚刚好,3分钟。
时间在这里有了截然不同的意味,是期盼,也是等待,快与慢之间都可视为享受。
作为世家最知名的作品,情人桥,是所有恋人心中的一首诗。
在“时间的诗篇”展览中,不但可以看到最经典的午夜情人桥,还可以看到日出情人桥、四季情人桥。
一对恋人,于午夜、于清晨、于春日的花海、于夏日的蝶舞、于秋日的红叶、于冬日的飘雪,矢志不渝,恋一世的爱。
除了星象、约会,还有什么样的时间,是充满诗意的?
花期。
瑞典植物学家卡尔 • 冯 • 林耐曾在他的著作《植物学哲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花钟”的概念:世间花卉皆有花期,不同的花会于每一天的特定时刻开合,成为报时的工具。
世家便以此概念为蓝本,创作了两款“花开有时”腕表。立体表盘上的12朵花蕾开合有时,每60分钟便有不同的花蕾芬芳吐蕊,而此前已经打开的花蕾,会在交替之时,缓缓闭合,等待下一次绽放。
这是极其神奇的一幕。你在早上6点和晚上6点,看到的花开,是完全不同的。
所谓“花开花落自有时”,就是这个意思。
“时间的诗篇”展览内容极为丰富,除了看到梵克雅宝大量标志性的腕表作品以及典藏高级珠宝,现场还有机芯工坊及珐琅工坊,通过专人讲解,为所有观众揭开伟大的诗意背后,那些卓越的工艺。
展览设在北京的国家体育馆(副馆),到823日结束。
整个展览是免费的。
任何人都可以在微信搜索“探索梵克雅宝”小程序,预约参观,或者在线参观。
坦白说,梵克雅宝的诗意腕表作品,绝非普通人可轻易拥有。但,诗意的伟大之处,便是你并不需要占有与诗意有关的物质。你只要观赏它们、懂得它们,便会获得其中的诗意,成为你自己生命中的美感与勇气。
这是今年最不可错过的展览。
抽个时间,亲身前往,用1、2个小时的参观时间,换来铭记一生的美好画面。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变得快而乏味。
来不及掌握的网络新词,中央生产链出餐的加热预制菜,洗过两次就没法再穿的快时尚衣物,“五分钟看完电影《XXX》”的短视频……它们来去匆匆,经过肠胃,经过皮肤,经过眼球,产生极轻微快感,无穷无尽,却转瞬即逝。
我们却因而变得健忘和迟钝。不耐烦等待,更谈不上什么期盼。快进快出,快到快得,快速厌倦。
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得选择。
我们可以囫囵吞枣地过下去,也可以把揉皱的部分慢慢摊平,找到关于人生的线索、细节与答案。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里,玛格丽特给沙兹读《鼠疫》,读《局外人》,他在文字的滋养下,逐渐拥有了勇气。他翻开字典学习阅读,尝试了解自己的母亲,把胆怯与自卑一层层剥开,真正去面对它们。
他发现,原来母亲一直爱着自己,只是表达方式笨拙粗暴。她尽心尽力攒了一栋房子给他,遗产的小盒子里保存着他儿时的小衣服和干掉的脐带。
他告别酒吧里那些傻乎乎的老伙计,磕磕绊绊开始阅读,每掌握一个新词都比喝酒更加快乐。
他对女友怀孕欣喜若狂,终于不再畏惧新生命,他有信心可以用爱守护孩子的成长。
他还是那个他,并没有经历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只是在某个午后,他轻轻地挑拣出了生命中的潦草,学着用更温柔的方式对待自己。
电影结尾,沙兹去老人院接回了彷徨的玛格丽特,他要主动守护所有自己爱着的人。在片尾字幕浮现前,一首小诗被缓缓读出:“关于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然而我们相亲相爱。”
这便是人生的诗意所在。
它唾手可得,亦万分奢侈。
它是一蔬一饭的简单,也是呕心沥血的奇迹。
它不在远方,它就在当下,在每一个分秒里,等待你用诚挚的目光找寻。
它让人有能力感受到爱。
愿你找到它,拥有它,享受它,最后创造它,编写属于自己生命的小诗。
记得预约去看展,
别错过一期一会的诗意。
为了有质量的文字
有趣味的阅读
请“⭐️”标我并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