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书籍是《果敢的活法》,作者:马克 · 曼森
2023年第50本书
书中把很多哲学思想都融入其中,写得更通俗一点,可以用来做为一些哲学思想的入门书籍,也是一本很有趣的心理自助书籍,打破很多常见的思维误区,就是标题党多了一点。
作者讲了9个很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讲述了相应的哲学思想。非常值得买本书认真读一下。
世界将永远混乱下去,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清醒地、明智地、果敢地活着。
怎样度过“糟糕”的人生
“有一天,你和每一个你爱的人都会死。你的重要性只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在一小群人的范围里有效,其他情况下,你所说或所做的事情都不重要。这是生活中令人不适的真相,而你所说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精心避免这个真相。我们是宇宙中无关紧要的尘埃,在一个微小的蓝色斑点上相互碰撞、摩擦。我们幻想着自己的重要性,创造了自己的目标——但其实,我们根本就什么都不是。享受这杯该死的咖啡吧。”
你知道人类的存在原本就是毫无意义的,而面前之人所有的想法和动机都是为了避免这种无意义感时,你怎么能摸着良心对他说“愿你度过美好的一天”?
我们的心灵需要靠希望生存下去,就像鱼需要水一样。
快乐的反面不是愤怒或者悲伤。如果你感到愤怒或者悲伤,意味着你仍然在乎某些事,意味着仍然有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意味着你仍然拥有希望。
快乐的反面是绝望,那是一望无际的灰色地带,充斥着逆来顺受和漠不关心的感觉。你会认为一切都很糟糕。那时你会想,为什么要做任何事呢?
绝望是一种冷酷无情的虚无主义,因为觉得无关紧要,所以不痛不痒。绝望是焦虑、抑郁这些精神问题的根源,是所有痛苦的源头,是所有成瘾症的原因。这不是夸大其词。慢性焦虑是一场希望危机,是对未来潜在失败的恐惧;抑郁症是一场希望危机,是认为未来毫无意义。妄想、成瘾、痴迷……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发生,都是因为人们那绝望的心强迫性地用神经质的行为来制造希望。
越富足,越焦虑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物质上的一切前所未有的丰盛,可人们似乎都失了智,认为世界是一个即将被按下冲水按钮的巨大马桶,非理性的绝望感正在蔓延。我们是有史以来最安全、最繁荣的一代,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绝望。物质条件变得越好,我们似乎就越绝望。
为了建立和保持希望,我们需要三样东西:控制感、价值观、社群。
控制感意味着我们感到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价值观意味着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为之努力的重要东西。社群意味着我们是某个团队的一员,这个团队的成员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且致力于实现同样的目标。没有了控制感,我们会在所有事情面前都觉得无能为力。没有价值观,我们就找不到值得追求的东西。没有社群,我们就会觉得被孤立,价值观也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失去了三者中的任何一个,你就同时失去了另外两者,也就失去了希望。
为什么自我控制是不可能的
我们认为情绪是造成人们所有问题的根源,而理性必须介入,以理清混乱的思绪。
经典假设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纪律、不守规矩或心存歹念,那是因为他缺乏征服情感的能力,他要么意志薄弱,要么就是废物一个。经典假设将激情和情感视为缺陷,视为人们心灵中的错误,认为我们必须克服并抑制它们。
今天,我们通常根据经典假设来判定一个人。肥胖的人被嘲笑和羞辱,因为他的肥胖被认为是自我控制失败的结果。他明知道自己应该减肥,竟然还在吃东西,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一定有问题。烟民,同样有问题。酗酒者,道理相同。
抑郁和有自杀倾向的人也受制于经典假设,但处境更加艰难。他们被告知,无法在生活里创造希望是他们自己的错。也许,如果再努力一点,就不会觉得上吊自杀有那么吸引人了。
我们认为屈服于情感冲动是道德上的失败,缺乏自我控制是人格欠缺的标志。相反,我们为成功压抑了自我、让情绪屈服的人欢呼。
如果经典假设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能够做到自我控制,能够防止情绪爆发和激情犯罪,能够仅凭精神上的努力就避免沉迷和放纵。任何失败都反映出我们内在的一些缺陷或不足。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错误地认为需要自我改变:如果无法实现目标、无法减肥、无法获得升职、无法学习技能,就意味着我们存在一些内部缺陷;为了保持希望,我们必须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崭新的、不同的人。
这种持续改变自己的愿望会让人上瘾。
真相是,人们的头脑比任何秘诀都复杂得多。你不可能轻易就改变自己,我认为你也不该总是觉得必须要这么做。
我们死死抓住自我控制这根稻草,因为这是希望的主要来源。我们想要相信,做出改变就像知道需要改变的内容一样简单。我们想要相信,完成某事就像决定做这件事并且积攒足够的动力一样简单。我们想要相信,自己可以成为命运的主人,有能力做到梦想中的任何事。
事实是,实现自我控制需要的不仅仅是意志力。事实证明,情绪对我们的决策和行动至关重要,只是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大脑分为理性大脑和感性大脑。
你的两个大脑各有其优点和缺点。理性大脑总是一丝不苟,准确而公正。它讲道理、有方法,但是反应很慢。理性大脑的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就像肌肉一样,必须花时间来锻造,如果使用过度可能会疲劳。感性大脑则可以迅速而轻松地得出结论,问题是这结论通常既不准确也不合理。它有点小题大做,并且有反应过度的坏习惯。
我们通常认为是理性大脑在驾驶意识汽车,而感性大脑坐在乘客座位上,嚷嚷着它想去的地方。
经典假设,认为理智终将控制生活,而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情感,让理性占据主动。其实是感性大脑在驾驶意识汽车。是因为最终只有情感能让我们采取行动。行动就是情感。情感是让身体动起来的生物液压系统。
为什么我们不做自己知道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我们不想做。
每个和自我控制有关的问题都不是关于知识、纪律或者理智的问题,而是关于情感的问题。自我控制是一个情感问题,懒惰是一个情感问题,拖延是一个情感问题,成绩不佳是一个情感问题,冲动是一个情感问题…… 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明理,而是因为情感在驱使一切。
情感问题是非理性的,意味着我们无法以讲道理的方式解决,只能用情感的方法来处理。
虽然理性大脑不能控制感性大脑,但是它可以施加影响,有时候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起作用。理性大脑可以说服感性大脑走上一条新道路,以去往更美好的未来;在犯错的时候掉头放弃,或者考虑另一条路线,到一个曾被忽视的地方去。但是感性大脑很固执,如果它想要朝一个方向前进,那么无论理性大脑提供多少事实和数据,它仍然会向那里驶去。
为了不让心里一团乱麻并保持希望,理性大脑发展出一种行为方式:为感性大脑已经决定想要去的地方绘制地图,进行解释,使其变得合理。如果感性大脑想要吃冰激凌,那与其让这种想法和甜食会使人发胖的事实相矛盾,不如这样想:“知道吗,我今天工作很辛苦,吃一点冰激凌是我应得的。”感性大脑对此感到放松和满意。如果感性大脑认定你的伴侣是一个人渣而你什么也没做错,那么理性大脑会立刻做出反应,回忆起那些不好的时刻:你耐心而迁就,但你的伴侣却密谋着要毁掉你的生活。
你的理性大脑很容易掉入陷阱,只绘制感性大脑喜欢的地图。这被称作“自利性偏差”,大致上,这几乎是人性中所有糟糕事情的根源。
理性大脑长期被感性大脑欺凌和虐待,以至于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无法想象除了讨好感性大脑、证明感性大脑的合理性之外,自己还能做什么。它不能与感性大脑产生矛盾,也不能质疑感性大脑的前进方向。如果有人建议它反抗感性大脑,它就会发怒。
古代哲学家,警告世人不要过度放纵和崇拜情感。催生了经典假设:成为一个好人的唯一方法是让理性大脑胜过感性大脑,让理智胜过情感,让责任胜过欲望。
过度压抑情绪是会导致希望危机的。压抑情绪的人否定自己的感性大脑,让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麻木。这种人排斥自己的情绪,拒绝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不能决定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好还是更糟。结果,他们对生活麻木不仁,对自己做过的决定漠不关心。
另一方面,过度放纵情绪也是不好的。否认自己理性大脑的人会变得冲动又自私,会扭曲现实以迎合自己的异想天开,但是他们永远不能感到满足。
我们要做的事:和两个大脑对话,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合作、协调、统一的整体。如果自我控制是理性大脑自视过高产生的错觉,那么自我接纳将拯救我们——接受自己的情感,与之合作而非对抗。
怎样做?
与其用事实和道理炮轰感性大脑,不如问一下它的感觉。比如这样问:“嗨,感性大脑,你对今天去健身感觉如何?你对换个行业感觉如何?你对卖掉一切后搬到大溪地去感觉如何?”
感性大脑不会用语言回应。它的反应太快了,会直接以感觉来回应。所以,理性大脑,跟它打交道时你得学聪明些。
当你觉得已经理解了感性大脑时,就可以开始用它理解的方式和它对话。也许可以让它考虑一下某些新行为的好处,比如提醒感性大脑锻炼后的感觉有多么好,你需要像与菜市场小商贩讨价还价那样来和你的感性大脑谈判,要让它认可这是一笔好买卖。
先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起。记住,感性大脑非常敏感,而且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当你像前面说的那样,提议做一些轻松并在情绪上有好处的事情后,就需要观察一下感性大脑的情绪反应。如果情绪是积极的,它就会愿意朝那个方向前进一点儿,仅仅是一点儿!要记住:感觉是会变的,所以我们要从简单的事做起。感性大脑,今天只要穿上运动鞋就算成功了,让我们看看这样之后会发生什么。
但感性大脑的情绪也可能是负面的。这时候你就要接受这种负面情绪,并提出另一种妥协的方案,看看它如何反应,然后重复以上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你想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对抗感性大脑,这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与感性大脑的对话将以这种方式循环往复,持续数天、数周乃至数月,甚至数年。大脑之间的对话需要练习。需要让两个大脑越能够互相聆听。
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大脑。自我控制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在两个大脑步调一致、想要完成相同的动作时产生,并给人带来希望。反之,当理性大脑和感性大脑不一致时,人会感到绝望。要想始终如一地抓住这种幻觉,唯一方法是让两个大脑不断沟通,步调一致,遵从同一套价值体系。
理性大脑,有些东西是你已经拥有的。你可能没有自我控制,但是你确实可以控制意义。这是你的超能力,是你的天赋。你可以控制冲动和情感的意义,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解释它们,你有绘制地图的权力。这是种强大的能力,因为我们赋予情感的意义经常可以改变感性大脑对情感的反应。
与其忙着为冲动辩护,让自己成为冲动的奴隶,不如冷静地思考和分析,改变冲动的特质和形状。
让理性大脑学会解释情感、理解感性大脑,而不是审判它、认为它是邪恶的,这整套动作就是认知行为治疗和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基础,也是许多其他临床心理学家发明的有趣疗法的基础。这些疗法能够帮助改善我们的生活。
理性大脑,你要以感性大脑的方式和它互动,创造一个可以让感性大脑产生最好而不是最糟冲动的环境。这是你的任务,你无从逃避。不管感性大脑朝你扔来什么,都要接受并与之合作,而不是对抗。
而其他的东西——所有的判断、假设以及自我提升——都是幻觉,永远都是。理性大脑,你没有控制权,你以前从未有过,今后也不会有。但是你也不必失去希望。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道理上都知道应该少吃碳水化合物,应该早起,应该戒烟,但是在感性大脑中的某个地方,我们认为不值得去完成这些事情,不配做这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做这些事的时候感觉心情很糟糕。
这种“觉得自己不配”的感觉通常来自从前发生过的一些糟糕事情。我们遭受了一些太过可怕的磨难,以至于感性大脑认定自己应该遭受那些不好的经历。因此,尽管理性大脑有更全面的认识,感性大脑还是决定重新经历那些磨难。
这是自我控制的根本问题所在,这是希望的根本问题所在——不在于未经训练的理性大脑,而在于未经训练的感性大脑,在于感性大脑已经接受了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心理治疗工作的真正成果则在于:使我们的价值观和自身保持一致,进而,使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保持一致。
情感界的金科玉律
牛顿第一情感定律  对于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感反应。
心理上,我们天生倾向于在道德鸿沟之间保持平衡,并为此采取相应行动:用正面的行动填补正面的道德鸿沟,用负面的行动填补负面的道德鸿沟。情感是促使我们填补这些鸿沟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一个行为都需要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感反应。这就是牛顿第一情感定律。
牛顿第一情感定律一直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因为这是我们的感性大脑用来解释世界的算法。
所有负面情绪都源于控制感的丢失,所有正面情绪都源于控制感的获得。
对平衡的渴望加强了我们的正义感,这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写入了规则和法律中,例如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的经典名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例如《圣经》中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
牛顿第一情感定律令我们产生道德感,奠定了我们对公平的看法。它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石,还是感性大脑的操作系统。
当我们的理性大脑根据观察和逻辑创造事实与知识时,感性大脑则根据我们的痛苦经历创造价值观。
当我们经历了一些事后,感性大脑会建立一种价值等级。就好像我们的潜意识中有一个巨大的书架,生活中最好和最重要的经历(与家人、朋友和汉堡有关的)被放在顶层,而最糟糕的经历(死亡、缴税、消化不良)被放在底层。感性大脑认为我们需要尽可能追求放在更高层书架上的经历。
两个大脑都可以决定价值等级。在感性大脑决定某段经历应被放在哪一层时,理性大脑有能力指出两段经历之间的联系,并且建议应如何重新安排价值等级。本质上,这就是成长:以最理想方式重新确定价值等级的优先级。
举例来说,我曾经有一个朋友,我认识的人里面数她最喜欢参加派对。
她会整夜整夜地待在外面,到了早晨就直接从派对地点出发去上班。在她看来,每天早早起床或者周五晚上待在家里是很窝囊的事。她的价值等级如下:
-很棒的DJ
-很嗨的派对
-工作
-睡眠
仅仅通过这个价值等级就可以预测她的行为。她宁愿工作也不愿意睡觉,宁愿去派对也不愿意待在工作岗位上,一切和音乐有关的事情都有着更高的优先级。
后来她参加了国外的志愿者项目,花了好几个月和其他年轻人一起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孤儿。这段经历带来的情感如此强烈,以至于她的价值等级被彻底颠覆了。现在,她的价值等级是这样的:
-帮助儿童免于不必要的痛苦
-工作
-睡眠
-派对
仿佛魔法解除了一般,突然之间,派对不再那么有趣了。为什么?因为它干扰了她新的最高价值:帮助受苦的孩子。她转了行,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她大部分晚上都待在家里,不喝酒,不吸烟,睡眠也很好——毕竟她需要大量的精力来拯救世界。
过去的朋友们看着她现在的状态,觉得她很可怜。这些“派对动物”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即她的旧价值观来评判一切:可怜的派对女孩,她现在每天必须早睡早起,必须去上班,也没办法每个周末都在外面玩耍了。
但是,价值等级的有趣之处在于:当它的结构发生变化时,你实际上什么也不会失去。
乐趣是价值等级的产物,当我们不再认为某件事有价值时,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就不再好玩了。那么,即使我们不再做这件事,也不会有失落的感觉。相反,当我们回头看时,会奇怪为什么当初花了那么多时间做了这么一件愚蠢而琐碎的事情,为什么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了这么多的精力。这些因后悔或尴尬而产生的痛苦是良性的,它们代表了成长,是我们实现希望过程中的产物。
牛顿第二情感定律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自身的价值等于我们的情感总和。
认为自己很伟大而应得到特殊待遇的人,与认为自己很低劣而应得到特殊待遇的人,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两者都是自恋的,都觉得他们自己很特别,都认为世界应该对他们区别对待,并迎合他们的价值观和感受。
自恋狂会在优越感和自卑感之间摇摆。要么每个人都爱他们,要么每个人都讨厌他们;要么每件事都棒极了,要么每件事都搞砸了;一场活动要么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要么给他们带来了精神创伤。对自恋狂来说,中间地带是不存在的.
你随处都可以发现在高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价值感之间不断切换的人,甚至可以在自己身体里找到这种人的影子:你对某件事的不安全感越强,就越会在妄想出来的优越感(“我是最棒的!”)和自卑感(“我是垃圾!”)之间来回切换。
自我价值感是一种幻象,是一种心理构造,是我们的感性大脑在不停运作,以预测什么对它有用,什么对它有害。最终,我们必须对自身有所感觉,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了解。没有这些感觉,我们就无法找到希望。
我们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恋,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动机,而低估了他人的能力和动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智力高于平均水平,认为自己在大多数事情上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尤其是在其实智力并不高或者并不具备相应能力的情况下。
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恋是有代价的。无论你相信自己是全世界最好的还是最坏的,有一件事确定无疑:你和世界是分离的。
正是这种分离最终延长了不必要的痛苦。
牛顿第三情感定律  你的身份将一直与你如影随形,直到新的经历和这种身份不符为止。
我们的价值观不只是情感的集合,它还是故事。
男孩欺骗了女孩,女孩伤心又绝望。男孩离开了女孩,女孩多年后仍然无法释怀。为了使感性大脑依旧保持希望,她的理性大脑必须在两个解释中选其一:所有的男人都是渣男,或者她自己是一个人渣。
她选择相信所有的男人都是渣男,因为她必须恢复自信。
几年之后,她遇到了另外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不是渣男,甚至完全是渣男的反义词:他棒极了,既甜蜜又体贴。他很在乎女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在乎。
女孩现在面临的难题是:既然所有的男人都是渣男,那这样的暖男怎么可能存在?这个男孩怎么可能真心对她好?毕竟,她知道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一定是这样的,她所有的情感创伤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可悲的是,认识到这个男孩不是渣男对女孩的感性大脑来说太痛苦了,于是她只能说服自己这个男孩确实是渣男。也正因如此,她对他异常挑剔,注意到他每一个不当的用词,每一个错误的姿势,每一次尴尬的触摸。每发现一点最微小的瑕疵,她就在心里给他减分。终于有一天,她的脑中响起了警报:“快离开他!保护好你自己!”
结果她以最残酷的方式离开了这个男孩,奔向了另一个男孩的怀抱。既然所有男孩都是渣男,那么,从一个渣男换成另一个渣男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男孩伤心、绝望。这份疼痛持续多年后化作了羞耻,后来这种羞耻感让这个男孩陷入困境,他的理性大脑必须在两个解释中选其一:所有的女人都是渣女,或者他自己是一个人渣。
当我们的感性大脑感觉到什么东西时,理性大脑便会着手构建一个小故事来解释这种感觉。
从根本上讲,自己与世界的故事主要关于以下两点:某人或某物的价值,以及某人或某物是否配得上该价值。所有故事都是以下面四种方式构成的:
-坏事发生在某人/某物身上,他/她/它活该遭受这些。
-坏事发生在某人/某物身上,他/她/它不该遭受这些。
-好事发生在某人/某物身上,他/她/它配不上这些。
-好事发生在某人/某物身上,他/她/它配得上这些。
每一本书,每一个神话、寓言,每一段历史——所有流传下来并被记住的意义,仅仅是套在这些蕴含着价值观倾向的小故事外围的花环,花朵一个连着一个,从现在到永恒。
这些是我们围绕着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的而创造的故事。这些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定义了我们,并且决定了我们如何与彼此以及世界和谐相处。它们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感觉——我们是否值得拥有美好的生活,是否值得被爱,是否有资格成功。它们定义了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这种基于价值观的故事网络构成了我们的身份。
但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当用那些小故事来定义自己的身份时,你会保护它们,会对它们做出情绪反应,就像它们是你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我们拥有某种价值观的时间越长,它在我们内心的雪球里藏得就越深,它对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世界就越重要。
早期价值观具有“雪球效应”,我们童年的经历,无论好坏,都会对我们的身份产生长期影响,并决定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基本的价值观。早期经历成为你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一生所吸收的价值观会结晶,然后沉淀在性格的表层。改变价值观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经历一些和我们的价值观完全相反的事情。任何通过新的相反经历来摆脱旧价值观的尝试都是痛苦且令人不适的,这无可避免。
因为失去自己的价值观时,我们会为失去那些用来定义价值观的小故事而难过,就像失去了自己的某个部分一样。
有两种自我疗愈的方法,能帮你用更好、更健康的价值观取代旧的、有缺陷的价值观。
一种是审视你过去的经历,并且根据经历重新创作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曾经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并不重要。我们会在某些情况下把事情展开来讲,以对自身的价值观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另外一种改变价值观的方法是撰写自己未来的故事。设想如果你具有某种价值观或者特定身份,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将想要的未来具象化,从而让自己的感性大脑像试衣服一样“试穿”那些价值观,在最后“买下来”之前先看看感觉如何。最终,一旦我们做了足够多的工作,感性大脑就会习惯新的价值观,并开始照此践行。
感性大脑不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差异,那是理性大脑要做的事。理性大脑将感性大脑带入人生正轨的策略之一就是加很多“如果”:如果你并不喜欢游艇,把这些原本花在游艇上的时间用在帮助残疾孩子上,会怎么样?如果你不用为了让别人喜欢你而努力证明些什么,会怎么样?如果人们说“没时间”是因为他们真的没空,而不是因为不想理你,会怎么样?
闲暇时候,你可以给感性大脑讲讲故事,故事可能有真有假,但感觉起来都像真的。
过去的故事定义了我们,未来的故事定义了希望,我们将这些故事付诸实践,使之成为现实,使得我们的生活有意义。
下面是200多期的直播目录,用来查询以前的直播内容,可以关注视频号:生活黑客、读书方法,后在 直播回放 中找到最近半年的直播内容
近期直播过程中,发现大家还是有不少在100天行动践行的问题,在注意力、时间管理上的困惑,因此想收集下大家在这方面的问题。本身在践行100天行动的同学,也可以加上来,聊聊你的感悟或者困惑。
如果感兴趣,可以加我的企业微信,和大家沟通。
  关于warfalcon公众号  
①目前有3000+篇自我成长相关实用类文章
4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号top10
6年占据印象笔记收藏服务总榜top1
④知乎同名,回答被100万+人收藏
5分享了超过1300本读书笔记
文章搜索传送门
↓↓↓
加入一百天行动
↓↓↓
有很多小伙伴说找不到我们了,微信改版,公众号发布顺序被打乱,如果你没有星标,也很少点在看,那么你将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或者是在两三天后才能收到。
如果你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内容,将我们「设为星标」吧,在阅读文章时,也别忘了随手点「在看」,星标+在看,就可以增加你成为warfalcon常读用户的几率了:)
点击公众号「warfalcon」,按照以下操作就可以设置为「星标」啦~
喜欢记得点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