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把叔设为星标,就能第一时间看文
后台回复“晚安”,送你一张特别推送,好梦
文/ 拂苏
来源:励职派(ID:xzzhichang)

你永远想象不到,家长的举报理由会有多离谱?
8月3日,山西大同一名宝妈发布视频,质疑某雪糕外包装涉及性暗示:
“它外面是一个塑料的,剪开了才能吸,跟避孕套一样……”
言外之意,这样设计的包装太污了,会带坏小朋友。
对于这名宝妈的控诉,生产雪糕的厂家颇感无语。
在其看来,这完全是胡编乱造:
“孩子哪懂啥避孕套啊,都是家长想太多了。”
为了自证清白,厂家也解释了雪糕的设计理念。
据了解,这款雪糕的外皮是天然乳胶制品,采用奶嘴生产标准,是具有检验报告的。
而且这款雪糕是国家专利产品,已经卖了20多年。
为了验证厂家所言是否属实,有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进行了相关搜索。
发现确有一款名为“饮料包装乳胶胶囊”的实用新型专利。
可见,厂家所言不虚。
按理说人证、物证俱全,厂家这波危机公关处理得相当迅速。
可仍架不住某些网友的胡搅蛮缠。
他们看热闹不嫌事大,不仅给雪糕打上了“避孕套”的标签,还顺带开起了颜色玩笑。
致使商家的品牌形象蒙受了“污点”。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凭借超高的国民度和过硬的实力,这款雪糕会不会被举报下架?
要知道,那些热衷“举报”的家长,其威力不容小觑
他们动不动就到处举报,一点点风吹草动就闹得人尽皆知。
美其名曰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当然,如果他们举报的是“毒教材”那类荼毒青少年的书籍,那情有可原。
毕竟教材是孩子汲取知识的载体。
但一个不起眼的“雪糕”,怎么就能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副作用呢?
或许真的应了那句话——“宁可杀错三千,绝不放过一个。”
在这种极端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逐渐掀起了一股“家长式”的举报热潮。
小到一款雪糕,大到一部电视剧,都能被“无差别”地攻击。
而后者,更是家长举报的“重灾区”。
2005年8月3日,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了一部新动画。
一经开播,便风靡全国。
在往后几年垄断了各大少儿频道的黄金时间,最高收视率更是达到17.3%。

没错,它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以下简称《喜羊羊》)。

可惜好景不长。
一夜之间,它就从巅峰坠入了黑暗。
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举报。
2013年4月6日,江苏连云港一对小兄弟(哥哥8岁,弟弟5岁)被10岁大的邻居小孩邀约去树林里玩游戏。
没想到邻居小孩竟将两兄弟捆绑在树上,并点燃了地上的干草。
随着风势越来越大,两兄弟被严重烧伤,而他们的家庭也背负上百万治疗费用。

在追究邻居小孩的罪责时,他竟然说自己是在模仿《喜羊羊》里的烤羊串!
听闻此言,兄弟俩的父母怒不可遏。
一纸诉状将《喜羊羊》制作方原创动力告上法庭。

经过多次协商后,2014年8月5日,双方达成调解,据说受害者最终被赔偿了八十几万元。
当然,连云港烤羊事件对《喜羊羊》的影响,绝不只是赔偿。
该诉讼案引发轰动后,《喜羊羊》成为了那个年代中“暴力动画”的代表,被
各路舆论狠狠批判。

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关注起动漫对小孩子的影响,各种“举报”、“下架”的声音愈发强烈。
就这样,这部国产动漫大作,逐渐走向衰落。
表面来看,《喜羊羊》确实罪有应得,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它传达给小朋友们的,真的就是所谓的“残忍血腥”吗?
2010年2月20日,一名8岁大的女童因意外被困小区电梯长达33小时。
据她所言,帮助其坚持下来的,正是《喜羊羊》中那永不言弃的精神。
对于《喜羊羊》成为暴力动画的靶子,我只能说,
没有经过严格跟踪研究,就擅自将个例当作普遍影响的结论,就是在耍流氓。
10岁孩子犯下“烧人”恶行,怎么能将罪责完全归咎于动画呢?
他这个年龄,完全可以分清楚现实和虚假,怎么会如孩童般只会模仿呢?
这其中,难道就没有猫腻?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国民级动画,已经在尽量减轻负面效应了。
据了解,这部片子在一开始不是叫《喜羊羊与灰太狼》,而是《懒羊羊与灰太狼》。
主角正是头上顶着个大便发型的懒羊羊。
但因为担心懒羊羊的人设消极,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于是就将形象正面的喜羊羊扶正,也才有了我们之后看到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不过再谨小慎微,也禁不住家长们的百般挑刺。
至今为止,中国几乎所有叫得上名的动画片都被举报过:
《小猪佩奇》——孩子看完后就学猪叫,而且小猪跳泥坑很脏;
《熊出没》——光头强砍树不环保;
《葫芦娃》——蛇精穿太少,小朋友看了受不了。
更离谱的是,除了动画片,今年的大暴剧《狂飙》,也被很多家长呼吁下架。
称孩子受到了不良引导,学剧里的人物拿着玩具枪比比划划。
试问家长还有什么是不能举报的?

我看呀,就应该下架所有影视剧。

因为剧里面,必然有反派痕迹,否则剧情如何展开?
我可以理解家长们的用心良苦,想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但千万不能矫枉过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小时候,全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
一旦画面中出现“少儿不宜”的画面,家长们就会立刻捂住我们的眼睛,或者假装淡定地拿起遥控器调台。
因为他们觉得我们还小,看这种激情戏容易被带坏。
但家长越不让看,我们就越想看
就算当下被父母阻止,过后也会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所以啊,家长的“保护”对孩子来说,可能适得其反。
相反还可能激发我们去探索“性”。
同理,家长们的举报,表面来看对孩子的一种保护,但更多的是在做无用功
当今社会鱼龙混杂,各种信息全都一股脑地涌来。
孩子根本不可能活在真空地带,必然要接受到各种不良信息。
家长们可以通过“举报”隔绝一个,但剩下的还有千千万万个呢?
即使是每天什么都不做,都举报不过来。
况且家长自以为有害的信息,对孩子就真的有害吗?
就如上面的雪糕,家长觉得它形似避孕套,但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避孕套是什么?
更何况“像”本就是一种主观意识。
家长觉得像,孩子不一样也觉得像。

仅仅因为大人的联想,就剥夺孩子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权力,不就是一种霸权吗?
这样做,不仅会牵连无辜的厂家,更会形成反效果。
原本孩子不知道避孕套是什么,现在经过宝妈这么一宣扬,瞬间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性知识还未普及的年纪,做出任何出格的举动,都不足为奇吧。
而且怎么就能判断一个雪糕、一部剧就能让孩子学坏呢?
难道那些罪大恶极的人,他们就是吃雪糕和看动画片长大的,才导致的犯罪?
这样的概率不是没有,但是太小太小了。
所以啊,奉劝那些家长,不要把孩子“学坏”的锅,甩给商家、甩给电视……
也不要自我感动到,为了孩子不惜与全世界为敌。
实际上,家长才是孩子“学坏”最大的隐患。
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外界的风吹雨打。
而只有经受过各种“是非”考验的孩子,才能够更好地分辨美丑、善恶。
与其慌乱地阻止,不如正确地引导。
聪明的父母会陪孩子一起面对外界的各种“好与不好”,而不是一味强硬地将孩子隔绝在外。
“堵不如疏”,只有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才能帮助孩子们做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大家好,我是拂苏,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纠结的文艺女青年。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励职派”(ID:xzzhichang),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关注莫问大叔(ID:mowends),一起做个有风度有温度有深度的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