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圣殿与激流毗邻同框的壮丽风景其实也并不多见。太靠近河流的寺院,常常会面临洪水的威胁。因此像Rivendell这样漂浮在瀑布之上的建筑,对人们来说更像是梦幻之地,它在现代建筑技术之前并不常见。
02 我爱美人,更爱财富
谁能不爱慕精灵呢?
在第二和第三讲当中,我们来看精灵和矮人。首先来看精灵。
我们每个人都爱慕着精灵。谁能不爱慕精灵呢?他们是美的化身,他们创造了天上的太阳,他们是创世之神的首生儿女。甚至连创世之神的缔造者托尔金,也是从精灵的语言开启了对于“阿尔达”宇宙的创造。他们理应得到一切偏爱。
出现在《魔戒》和《霍比特人》故事当中的精灵王国,有幽谷(Rivendell)、黄金森林和黑森林三个王国。在影片中,最能代表精灵世界风貌的一定是幽谷。
Rivendell是半精灵埃尔隆德的家,也是精灵的最后家园。在《魔戒》和《霍比特人》的故事当中,对于经历漫长艰险旅途的主人公们,它是逃脱生命危险、受到保护和休养照顾的短暂的家,也是解锁关键知识的“技能包”。
照应于精灵修长清秀的样貌,Rivendell的建筑也表现得空灵通透。整个建筑群在山地环境中形成丰富的层次,通过一道道桥梁与流水交织,就像从山石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一样。
虽然整体来看,它是人们所熟悉的坡顶、拱廊,但建筑构成极为轻薄、纤细,充满富有弹性的曲线,枝蔓般编织的柱式和穹庐。
这种构成元素和设计风格,不仅表现在建筑物的结构上面,还统一地表达在一切与形式设计相关的物品上,包括室内设计、家具陈设以及人物的服饰等等。
北欧版的香格里拉
精灵种族的设计风格,托尔金的插画师和电影美术设计师——艾伦·李曾给出明确的答案: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或者说更加简约化的新艺术运动。
用他本人的话说,是“剔除了19世纪那种华丽浮夸的新艺术运动,有种北欧版的香格里拉之感”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先看后半句。
香格里拉这个概念来自1933年小说家James Hilton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是一个虚构的地名,描述了喜马拉雅山脉一个神秘、和谐的小村庄。
也正是因为这一层文化想象,西藏,不丹、尼泊尔地带也成为一些奇幻影视所常见的取景地,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的《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中奇幻化的不丹、《奇异博士1》中奇幻化的尼泊尔等等。
至于我国云南的香格里拉,它其实过去是迪庆州的中甸县,是在这个文化概念兴起之后抢注商标,在1997年才改名的。当然,它的改名也颇有一些竞争对手,它能成功,也的确因为地理风貌有相似之处。我们后面还可以看到一些例子。
▲ 香格里拉 ©该图片由shutonglifo在Pixabay上发布
艾伦·李在这里用香格里拉,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区域,更多地是表达精灵作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山林永生者的一种生活状态。
为什么说是「北欧版」的香格里拉呢?北欧版意味着简约,约等于“剔除了19世纪那种华丽浮夸的”干净、清爽又实用的设计。我们今天已经通过像宜家家居等北欧设计品牌有所了解。这个话题暂时先不展开。
艾伦·李的评价当中真正的关键词,是剔除了19世纪那种华丽浮夸之后的,新艺术运动
那什么是新艺术运动?
摇摆在古典左右
前面已经简单描述了19世纪后半叶整体的社会面貌和矛盾,在此之前,西方建筑在几千年的历程当中积累的是怎么样一种发展呢?其实可以将它非常粗线条地总结为:古典为主线、对古典的反复偏离与回归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它有一套基础的正统的建筑语言,最具代表性或者统领意味的就是“柱式”——Orders,其实可以字面地直译作“秩序”——正是因为古希腊外观上最突出的是柱子,以柱子的形式和数据作为统领。
▲ 希腊厄瑞克忒翁神庙 © Jebulon
希腊人创建了希腊柱式,罗马人吸收并且改进了它。
▲ 罗马斗兽场 © FeaturedPics CC BY-SA 4.0
到了中世纪,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风格:罗曼式和哥特式。罗曼式是中世纪早期6-11世纪发端于欧洲南半部,是一种延续古典的努力。
▲ 左:德国玛丽亚拉赫修道院 © Nikanos CC BY-SA 2.5
    右:法国圣托菲姆教堂 © Hans Peter Schaefer CC BY-SA 3.0
哥特式12世纪开始兴起于欧洲的北半部,在形式上,它把半圆拱改成尖拱,是对古典建筑语言的打破和变形。所以在南欧或者欧洲文化的正统继承者来看,哥特式是北方“野蛮人”的胡搞。
▲ 左:法国兰斯大教堂 © Johan Bakker CC BY-SA 3.0
    右:德国科隆大教堂 © Thomas Wolf CC BY-SA 3.0
14-17世纪,文艺复兴诞生在欧洲的南半部,在艺术和建筑上又是一种对于古典的复兴,并且用新的技术知识来重新建构古典。
▲ 意大利新圣母玛利亚教堂 © JoJan  CC BY-SA 3.0
到17-18世纪,巴洛克和洛可可再次打破古典的对称、平稳,追求不对称的、动感的、变形的、断裂的。
▲ 德国维斯朝圣教堂 © Mattana
然后从18-19世纪开始,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主义的第二次复兴——这时已经不仅仅是欧洲,还包括美洲和各个殖民地。
但无论怎样,这样一种摇摆在古典的左右——古典,突破和偏离,用尖拱打破完美的圆、用动感打破静态,然后再回归古典,变本加厉地回归、螺旋上升地回归,是西方建筑一直发展到19世纪的主线。
纤细、轻薄、自然
——新的时代到来了
而在千年之交,一种更加彻底的反思和变革出来了。先锋的艺术家们说,不,我们不要再去摆弄、拼贴历史风格,我们要一种全新的设计。
摒弃了历史经典作为设计元素或设计起点,新青年们用什么来着手做设计呢?他们选择了大自然、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力
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当中,声名最响的是西班牙的高迪
我们非常熟悉他的作品,像童话一般的梦幻状态,钟乳石一般的尖塔,溶洞一样的拱券和梁柱,波浪或沙丘表面一样的立面,细腻生动的动物雕塑遍布在建筑的角落,陶瓷碎片拼贴形成动感的表面。
▲ 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堂 © 
SBA73 CC BY-SA 2.0

他曾说过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他和建筑追求的是一种宛如天成的状态。
不过高迪本人的特殊性太强,堪称鬼才,天赋秉异。也因为材料本身的选择,他的作品大多以石材建造,虽然符合我们在影片当中看到的自由柔曲的状态,但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精灵森林般纤细缠绕的植物姿态。
事实上,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是相对宽泛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派有各种特点,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技巧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述方式。而像植物一般的姿态,则来自于金属的造型能力
这也涉及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之间的一个显著不同,工艺美术运动试图以传统的、本土的材料和手工艺来对抗新材料和机器加工,而新艺术运动则拥抱了各种新材料——尤其是钢铁在建筑当中的表现力
钢铁取代木材和石材,从材料理性而言,它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纤细轻薄的结构,从而实现通透、轻灵的空间体验。第二个特征是材料具有高度的可塑化,因而可以发展出来自由的形态。

比利时建筑师Victor Horta设计的范艾特菲尔德公馆(Hôtel van Eetvelde)、塔塞尔公馆(Hotel Tassel)
这是巴黎与维也纳的地铁站,设计师分别是法国的Hector Guimard以及奥地利建筑师Otto Wagner
我们看到所有形式上的关键词:纤细、轻薄、通透、流动、自然、植物,都是托尔金的精灵世界的关键词,也是我们在Rivendell所看到的建筑特征。
精灵的天命所在
精灵世界的风格,如果要说与新艺术运动有什么不同的话,新艺术运动更加华美精致一些,精灵的设计更简洁一些。就像艾伦·李所总结的,是“剔除了19世纪那种华丽浮夸的新艺术运动”。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新艺术运动仍然太过唯美了。这也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审美已经经受过各种现代主义运动的洗礼,而现代主义运动当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与装饰做斗争
其实从工艺美术运动开始,艺术家们就在反思不负责任的装饰,也就是形式与功能的割裂。
对装饰最猛烈的反抗,则来自于此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以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的名篇《装饰与罪恶》为急先锋,以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的“形式服从功能”为最佳阐释。此后才有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清爽、理性的现代语言,以及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北欧简约风。
而在上一个世纪之交,整个社会还不能够适应这种光秃秃的、去除了装饰的艺术品,新艺术运动的探索者们仍然热爱着华丽细腻的装饰。
也正是这种华美、细腻,其实验性和复杂性仍然非常依赖手工制作,所以新艺术运动的产品仍和之前一样,无法实现其理念当中的“为大众的设计”,仍然非常昂贵和稀少。
新艺术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它的鼎盛期仅在1890-1910二十年间,然后就被“一战”所打断。一战之后,这种纤柔、绮丽的审美便被更有力量感的设计风格所取代,并且走向了现代主义。
但这种令人惊艳的纯粹的美,高贵华丽的质感,在人类历史上如梦幻般的现世,又有着长久的影响力,它几乎是精灵的天命所在。
家里(真的)有矿
说完了精灵,我们来看矮人。
矮人是一种身强体壮、顽强不屈,同时又倔犟固执的种族,他们是坚忍的矿工和灵巧的工匠,热爱在大自然中挖掘财富和囤积财宝。
电影当中着重刻画的矮人宫殿有两处,一处是《霍比特人》当中的目的地:孤山脚下的城池埃瑞博(Erebor)
另一处则是《魔戒》当中的墨瑞亚(Moria),就在那里,护戒小分队几乎身陷迷宫不得出路,而灰袍甘道夫在与炎魔的对决当中坠入深渊牺牲。
▲ You Shall Not Pass !
两处宫殿都用作矿坑,深邃无底,复杂如迷宫,而这种宏大、硬朗、规则、直线构成的力量之美,恰恰是我们在矮人地下宫殿当中所看到的美学风格。
这张图是墨瑞亚,护戒小分队在逃离炎魔时所通过的大厅。这座宫殿早已沦为废墟,但是能看出来建筑使用了同样的直线、晶体式的风格和装饰。
除了建筑的整体形象,这种直线、几何式,也出现在矮人世界方方面面。比如国王的王座与镶嵌着阿肯宝石的基座,拿到今天直接就是个logo设计。国王本人的衣袍和饰物,甚至王国的logo,完全是一种几何化的现代设计。

“几何、水晶般规整的特征”也是艾伦·李做出的明确表述。这种解读和创作出自美术团队,不是托尔金本人。在托尔金亲笔绘制的插图当中,矮人宫殿呈现的是这种圆乎乎的拱券和灰蓝色的暗淡色彩。
奢侈,奢侈,还是奢侈
矮人风格,使人直观地联想到艺术史上的另外一种时代风尚,Art Deco,翻译为装饰风艺术
图中的案例是美国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建成于1930年,典型的装饰风风格的摩天大厦。
克莱斯勒大厦© David Shankbone摄  Overand修改 
同样的,我们在这几张图片当中看到上述所有的描述和关键词:晶体般的几何形态、硬朗的直线、金属光泽、昂贵的质感。
Art Deco诞生于1910年一战前夕的法国,随后影响到整个西方世界。在建筑史的发展时序上,装饰风是紧随新艺术运动之后的国际性的风格艺术,持续的时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几何化的形体得益于当时的新生建筑材料,预应力混凝土,所以才可以生成如此干净、可控的外观线条。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正是这种新型材料加持下装饰风建筑的代表作品。
▲ 巴黎香榭丽舍剧院© Pline  CC BY-SA 3.0
而在设计心理上,也可以理解为它是纤柔华美的新艺术运动做到极限之后,自然会从另一个极端涌出对立性的风格艺术。
在视觉上,除了立体化、线条化的形态,奢侈也正是Art Deco标志性的风格。与前面两种想要为全社会做设计的追求相反,Art Deco就是一种直白地服务于上层的设计风格。因此它在设计史和艺术史上产生的影响力没有前两者深远。
在1920-1930年代,Art Deco在美国的摩天大楼上大放异彩。图中是纽约的帝国大厦、美国散热器大厦和通用电气大厦,都是纽约摩天大楼的代表作。
这种风潮产生的背景是在1916年,当时美国城市争先兴建摩天大楼,纽约出台了一项城市市区决议,要求高层建筑在一定高度以上必须要对体量进行退让,给城市街道保留足够的阳光和空气。摩天大楼在高度上层层地退台,自然也就形成了像一簇晶体一般的形状。
和刚才矮人王城的logo是不是如出一辙。
▲ 右图为当时一位建筑师根据这项决议做出的设计方案© The Metropolis of Tomorrow(1929)
另一方面,摩天大楼本来也就是新兴的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用来炫耀能力和财力的纪念碑,所以所有的装饰与设计,都在毫无掩饰地使用着最昂贵的材料、最精巧的工艺。
Jeanne Lanvin的卧室,现藏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 © Neoclassicism Enthusiast CC BY-SA 4.0

03 树与穴
为了观察得更仔细,我们不再笼统讨论种族的风格,来逐一地看一看精灵与矮人的不同王国。
我们的观察仍然从幽谷开始。
水上的台榭宛如仙境,
水边的建筑危机重重
托尔金头脑当中的Rivendell,来自阿尔卑斯山山地风景的启发,很可能直接来自瑞士Lauterbrunnen山谷的风光。
▲ Lauterbrunnen山谷 © www.wall.alphacoders.com
在他的笔下,Rivendell是一座深藏在大山中、大河之侧的精灵宫殿。在风景中露出殿宇的一角,颇有“深山藏古寺”的味道。
在《魔戒》的文字上,托尔金并没有直接对建筑形态做过多的描写,但他借以描写幽谷建筑环境的句子是:
下方的河谷已经笼在阴影中,但远方高耸的崇山峻岭仍披着余晖。风很暖,奔腾而下的流水声很响,黄昏的空气中充盈着树木和花朵的清淡芬芳。
而在彼得·杰克逊的镜头之下,流水则被运用得更加空灵惊艳。Rivendell座落在丛集错落的飞瀑之上,殿宇楼塔宛如漂浮在飞扬的白练与激荡的水光之中。
藏身大山之中、与流水密切关联的宫殿建筑群,这不免让人想到人类真实建造历史的一种建筑——修道院。
“深山藏古寺”这样一种中国文化意境,用到这里其实毫不违合,因为无论是中国的佛寺,还是基督教文化当中的修道院,二者都称作Monastery,都是僧侣舍弃世俗的荣光和烦恼,奉献神明、避世修行的家园。而幽谷,正是精灵避世修行的家园。
水是人类的生存必须。往大了说,我们熟悉的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围绕着大河流域;往小了说,任何一个村子、聚落,都一定要先解决了清洁稳定的供水,才可能定居和发展。
▲ 安徽宏村 © Davidmcbride CC BY-SA 3.0
那么对于藏身荒野、自给自足的修士群体,借助天然河流营造人与神的居所,为日常的生活和宗教仪式(譬如洗礼)提供源源不断的供水,自然也成为修道院建设时的首要考虑。
欧洲有许多修道圣地遗存都以秀美的水景闻名,其中自然也有许多交织了瀑布的胜景。譬如这是瑞士的St. Beatus Caves,图恩湖(Thunersee)畔的一处圣地,传说是公元100年圣人修道之处。
▲ 瑞士贝亚图斯洞(修道院)© www.atlasobscura.com
而这道瀑布位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山脉当中,它旁边是Monasterio de Piedra —— “石头修道院”。它周边的瀑布群是我个人经历中最强烈地唤起Rivendell记忆的风景。不过在照片上其实看不到修道院,建筑群其实还位于一小段步行距离之外,很近,但无法拍成同框。
▲ Monasterio de Piedra © 刘妍
我在2019年曾随专注于修道院研究的王伟侨博士一同到访了这座修道院,特别致谢王伟侨博士对本课程的帮助。
顺便,作为一个当下的云南人,给我们云南的旅游事业打一个广告
这是香格里拉尼汝村附近尼汝河上的瀑布。尼汝河沿途穿越牧场、高山与林地,而到了这里,阳光之下,彩色的瀑布沿着徒步步道蜿蜒数百米长,也是一个宛如Rivendell的梦幻之处。可惜瀑布附近并没有宗教建筑。
▲ 尼汝河瀑布 © 刘妍
但在历史建筑遗存当中,这种圣殿与激流毗邻同框的壮丽风景其实也并不多见。太靠近河流的寺院,常常会面临洪水的威胁,历史上有很多直接建在河流上的建筑也会被河水冲毁。因此像Rivendell这样漂浮在瀑布之上的建筑,对人们来说更像是梦幻之地,它在现代建筑技术之前并不常见。
在现代建筑技术之前,自然的水力并不是自由可控的。譬如我做桥梁研究,我国山区的民间桥梁,在历史上往往几十年就会毁掉重建,而洪水的袭击正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刘妍桥梁研究专著——《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一席限量签名版👇
不但跨在河上的建筑物寿命堪忧,河道外侧的地基也有被河流冲刷的危险。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村落、阴阳宅邸要位于河流的“臂弯”之内,而不能位于“胳膊肘”的外侧,也就是要预防河流的冲刷和侵蚀。
▲ 这种观念也形象地表达在紫禁城内金水河的走势当中,太和殿的方向被环护在内侧
水上的台榭宛如仙境,但水上的建筑危机重重,这也是为什么最富盛名的现代主义建筑之一、美国建筑师赖特建于1930年代的流水别墅会成为无数人梦中居所的原因。
▲ 流水别墅 © www.franklloydwright.org
但事实上,这座留芳青史的现代建筑也曾在建造过程当中饱受质疑,并在建成之后默默地吞咽潮湿渗水、不适人居等等苦果。别墅的主人,也就是项目的甲方,最终很难在这里居住。
顺便一说,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大师们还做过不少坑甲方的事。那个时期的建筑学家,有雄心也有影响力去引领、指导整个社会的美学口味、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他们甚至会干涉和控制甲方对建筑的使用以及他的生活状态。
换句话说,那个时期的建筑学,是有能力PUA整个社会的。

它在提示中世纪最神圣、浪漫的建筑成就
除了幽谷,《魔戒》中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精灵王国,一是黄金森林洛斯罗瑞恩 (Lothlórien),它的主人是凯兰崔尔(Galadriel)夫人,留驻中洲精灵中最强大也最美丽的一位。
洛斯罗瑞恩是建造在森林巨树之上的宫殿群,无尽的阶梯通往树冠,动人心魄的宫殿就像是从树木上生长出来一样。
另一个是黑森林王国的地下洞穴宫殿,称作Elvenking's Halls,是一座橡树与山毛榉树下建立的王国,它的主人是精灵国王瑟兰杜伊(Thranduil)
如果说黄金森林是树冠上的宫殿,黑森林王国则是树根之下的王国。王国的入口,古典柱式宛如盘根错节的树根,雄伟的地下大厅也如同由下垂的树须来建立的拱顶。
在黄金森林与黑森林,宫殿建筑都表现为树的宫殿。无论通往树冠还是深入地下,它们都在表现树木的生命力。庞然巨构、垂直向上、繁密的巨柱森林,以及缭绕在这密林之上的神圣并神秘的光线——以上这些感观的描述,可以完美地契合建筑史上另一种重要的时代风格:哥特大教堂
▲ 法国兰斯大教堂 © Denis Doukhan from Pixabay
简单地说,在中世纪早期,当人们建造巨大的建筑物,他们必须依赖厚重封闭的墙体,才能包裹宏大的室内空间,为巨大的屋顶提供足够的稳定支撑。
而在中世纪后半叶,哥特建筑的诞生,首先从技术上解决了建筑的支撑力的问题——对厚重的墙体做减法,减成规律的柱子,把厚实的墙壁围合的盒子,减成了由密布的巨柱形成的框架
为了实现这一步,哥特建筑将罗曼建筑筒状的半圆拱转化为尖拱。无论在外观的形象——刺破天际的屋顶与尖塔,还是室内的空间——高耸的巨柱和拱尖,都在强调一种向上的生长以及天国的荣光。
罗曼建筑在厚重墙上很难开设面积较大的窗户,因此室内也是阴暗的。而哥特建筑则通过拱肋的设置,将屋顶的力收束到柱子上,这样便可以用集中的、相对较细的柱子来取代厚重的墙壁。
等距分布的高大柱子之间便可以开设竖高的长窗,通常是彩色玻璃窗,阳光从天上斜着打下来,给阴暗的室内打上一道道斑斓的光影,好像在树林当中,阳光穿过树叶投下的光点。
无数的作者都曾经描述过,他们在进入大教堂的时候宛如步入了神圣的森林,或者在漫步森林时宛如置身大教堂之内的感受。18-19世纪法国作家曾经写到:
高卢的森林通过他们变成我们祖先的庙宇,我们的橡树林也因此保存着他们的神圣起源。这些拱顶与嵌入的叶片,这些支撑着墙壁的基座,像折断的树干一般。拱券的凉意,圣所的阴影,黑暗的走廊,隐秘的通道,低矮的门洞,哥特教堂所有这一切,都唤起关于森林迷宫的记忆。这一切都使我们意识到宗教的敬畏、神圣和神性。
哥特建筑对于拱的改进,不仅是在形式上把半圆转化为尖拱,它在建筑上最重要的转化,是将蛋壳一样的整个拱券的受力,传递到拱肋形成的框架,框架结构就可以取得形式上更大的自由。
▲ 法国兰斯大教堂 © Radmila Savkovic from Pixabay
在形式上,匠人们将这个拱肋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了一簇簇仿佛藤蔓群束集到一起的柱子,称作簇状柱。这种束集到一起的柱子,犹如枝蔓一般伸展的枝条,与精灵王宫殿树须状的柱子非常相似。
在哥特艺术发展的后期,当人们对建筑力学有了更加从容的自信之后,便走向了自由华丽的形式,实现真正像树木一般的开枝散叶,甚至发展成我们在《霍格沃茨建筑学》当中所见到的枝肋穹顶和炫丽的扇式穹顶。
▲ 捷克弗拉季斯拉夫大厅 © Richard Mortel CC BY 2.0
因此,我们在黄金森林的宫殿上看到哥特的尖拱与枝蔓编织的券顶,在黑森林的宫殿中看到贯通巨柱与穹窿的肋骨,都在提示着中世纪人类最为浪漫、神圣的建筑成就。
再插播一则云南旅游广告
看完了精灵,再回来看矮人。
地下迷宫可能首先会令人联想到蚁洞。但这些低等虫豸的巢穴,在影片中显然另有所属了,是黑暗世界所繁殖的半兽人奥克。
矮人的宫殿也会让人想到天然的溶洞,尤其是溶洞内部会形成错综复杂的迷宫,也常常有暗河的涌动。但在电影当中,溶洞仍然更贴近奥克的巢穴,Bilbo正是在奥克洞穴的底部暗河旁边遇到了咕噜、捡到了魔戒。
再插播一则云南旅游广告这里是徐霞客曾经游览的颜洞,溶洞吞咽了江河,它是泸江入山之处,位于云南建水县。
▲ 颜洞 © 刘妍
而矮人们是矿工,尤其是开采贵重金属的矿工,这又不免让我们想到了金矿、银矿开采的地下矿洞。但这一类矿洞的真实情况往往狭窄、暗小,仅容一两个人出入。
这一段是我国宋代文献当中所记载的开采银矿的情形:
即使进入钢铁时代,这样的矿洞也不过刚刚好能够容纳狭小的轨道和运输车罢了。这绝非能够启发矮人恢弘宫殿的场所。
▲ 巴西Passagem金矿 © Leandro Neumann Ciuffo CC BY 2.0
但对于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恢弘的地下空间也有一种自然天成并且与矿业开发密切相关的场所,它是盐矿
这是罗马尼亚的Turda盐矿,不但有着高大宽阔的大厅,还有着大面积的水面。
▲ 罗马尼亚Turda盐矿 © www.joyreactor.cc
因为盐矿的一种形成机制,就是在地质变化过程当中,造山运动把一大团海水包裹到山体里面。水分慢慢地渗走之后,就留下了高浓度的盐的结晶或盐水湖,也就留下了由海水曾经占据的洞穴空间。
这里是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它的内部有房间、礼拜堂、地下湖泊等等,就宛如一座地下城市。
▲ 波兰维利奇卡盐矿圣金加教堂 © Cezary p CC BY-SA 3.0
盐矿的开采也会使用大型机械,在地下形成数层、几十米深的宽阔矿坑,自然也需要密林一般的结构支柱,而这种工程不会有任何美学的考虑,都是直来直往的桁架式的数层巨构,带有一种直观的力量美,反而与矮人王国的力量美学形成照应。
▲ Turda盐矿 © www.salinaturda.eu
▲ 维利奇卡盐矿 © NataliiaBashmakova CC BY-SA 4.0
百柱大厅的最后荣光
在墨瑞亚的地宫,有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远征小分队为了躲避炎魔的追击,在一座有着密集巨柱的大厅当中狂奔。《魔戒》的文字描述它:
这种密集柱列的建筑空间,也是西方建筑的一个经典类型。古埃及、波斯、古罗马直到拜占庭,都保留下来壮观的建筑实物。古埃及的案例,影视中传播最广的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卡尔纳克神庙(Karnak Temple Complex)的巨柱大厅。
▲ 《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古波斯帝国在今天伊朗的沙漠上,还有许多这种密集柱子阵列的遗址。保存状态要稍微逊色一些,大部分只有柱子的下部甚至柱基保存。譬如这是Persepolis古城遗址,它曾经是波斯帝国的首都,仍然可以想见原始的规模和气势。
Persepolis遗址俯瞰 © Carole Raddato CC BY-SA 2.0
百柱大厅的形成,在技术上的原因是,在拱券技术发明之前,人们用木材建造的原理就是两棵树竖起来,上面托一根树桩,这就是柱梁结构,古典建筑中称为柱与过梁结构(Column–Linter Construction)
如果用木头,上面的横梁可以实现十来米的跨度,也就是柱子跟柱子之间有十来米的净空。但如果用石头做横梁的话,石材是脆的,更容易折断,柱间的间距就要相对较小。
那么如果想要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厅,就会形成密布的柱子,分布在整个空间当中。
▲ 希腊帕特农神庙© Phanatic CC BY-SA 2.0
而古罗马人将拱券的技术应用到建筑当中,拱券更符合砖石材料力学特征,也就可以形成更大的空间,轻松地超过10米的跨度。古罗马万神庙的净跨达到43.2米,不过这是有了早期混凝土技术来助力的。
到了拜占庭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拱顶的净跨达到31.24米。
所以罗马时代之后,我们在地上建筑中就不会看到百柱大厅了。但这种密林般的空间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会在地下空间当中使用。
虽然拱券取代了平梁,跨度也能更大,但正因为用在地下,更多地是功能性的而不是礼仪性的空间,不需要追求视觉上的净空,所以人们也就索性可以建造密林一般的效果。
最典型的案例是古罗马时期的地下蓄水池。这是公元5世纪的狄奧多西地下蓄水池(Theodosius Cistern),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就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几乎是一座地下宫殿。
▲ 土耳其狄奥多西地下蓄水池© Izabela Miszczak CC BY-SA 4.0
▲ 土耳其地下水宫殿 © Kurmanbek CC BY-SA 4.0
此外,教堂与修道院的地下圣堂有时也会拥有较大的空间,用于存放棺椁和圣物。而对应的术语Crypt的含义就是拱顶。
譬如这是西班牙的Leyre修道院,建造于11世纪的圣堂,它的柱头位置非常低,给整个神圣空间带来一种压抑的氛围。
莱尔修道院圣堂 © Ángel M. Felicísimo CC BY-SA 4.0
这是法国巴约的圣母主教座堂的圣堂。
▲ 巴约圣母主座教堂圣堂 © Myrabella CC BY-SA 3.0
回到墨瑞亚的宫殿,巨柱的密林几乎在各个方向都望不到边,大理石光泽的巨柱之上,则简化为几何形式的拱顶。
「中洲奇观」为免费视频,
请扫描如上二维码观看全部视频
● 一席会员
一席会员可在会员有效期内免费观看包括本课程在内的全部已上线的万象课程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加入一席会员
● 观看方法
在「万象」页面找到相应的课程免费观看。
方法1:一席App(用安卓、苹果手机或iPad下载「一席」App,支持投屏、音频播放、文稿、缓存等功能)
方法2:一席网站(www.yixi.tv)
*购买和观看中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
微信:yixihuiyuan(一席会员全拼) 
      或 yixikedaibiao(一席课代表全拼)
▼ 奇幻影视系列
▼ 更多万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