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阅读时,实际上是在阅读自己。 
——马塞尔-普鲁斯特
同理心,又称为共情,是一种感受他人情感,想象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但共情并不只是一种体验。研究者将共情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情感共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传染。当看到他人因为安全事故失去了孩子而哀恸,我们无需思考也会落泪或愤怒;身边的人高度焦虑,也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紧张心慌。
但这种共情也常不被待见。正如著名的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那本著名的“against empathy” 《摆脱共情》里主张的,情绪共情不经思考,容易情绪泛滥,不断强化自身立场,造成误判和被操控,比如用来掀起仇恨教育。
但他并非否认共情,只是提醒我们警惕将共情停留在情感层面,不进行理性思考。比如把注意力只放在新闻事件煽情的元素上而不去挖掘背后的结构问题,以及不同角度的讲述,看见现实的复杂性。而这就需要他所赞许的第二种更高级“ 的共情方式:认知共情。这是一种需要通过切换视角,动用理性和知识去理解他人的能力。认知共情让我们看到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更能理解,包容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群。
科学家也早已发现,与这两种共情方式关联的大脑区域也不一样。在情感移情中,前扣带回皮层和前岛叶大部分被调用,而在认知移情中,内侧扣带回皮层和邻近的背内侧前额叶皮层被调用。前额叶是人类大脑发育最晚也最慢的区域,它通常被称为大脑的CEO, 因为其主管各种相对复杂的认知功能, 比如规划,自控,专注力,情绪管理,以及心智理论。 
阅读,是被科学验证的培养同理心格外有效的方式之一。 但如果你查找文献,会发现大量研究关注的是虚构作品,因为故事能够让我们切换视角,进入另一个生命去感觉和思考。关于非虚构对共情的养成,则被认为效果较弱,研究也相对较少。造成差别的原因很多,但频繁被提及的原因包括,虚构能调动读者更强烈丰富的感情,有更多emotional transportation(情感运送), 个体故事比群体数据更牵动人心等等。
这种简单的分类,在我眼里显得过于粗糙。聚焦个体故事,触及我们内心丰富情感的非虚构比比皆是,比如Invisible Child (《看不见的孩子》)Far From the Tree。而对广泛深入知识和数据的了解和分析,也更好的预备了认知共情。
这种对情感和理智,虚构与非虚构等人为分类的打破,在童书,尤其在有图像扮演重要角色的绘本中显得尤为明显。
这次我给一善书店新书专栏推荐的5本北美新图画书,就都难以在故事/非故事真实与想象之间划出界限,也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了另一个生命,转换了视角,同时也收获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

01 Louise Bourgeois: Made Giant Spiders and Wasn’t Sorry. 
Written and Illustrated by Fausto Gilberti 
Published by Phaidon 
首先就是传记类绘本。专辑当然是非虚构,但也是邀人彻底走进一个人生的文学题材。
路易斯.布尔乔亚可能是当代最著名的女性艺术家。这位出生法国,长居美国的艺术家创作力惊人,作品遍及绘画,印刷,编织,装置艺术,当然还有雕塑。直到生命终结的98岁,布尔乔亚才停下双手,如此坚韧、传奇、又丰沛的人生,当然也激发出了大量关于她的纪录片,专辑和论文集。
这次,曾经画出班克斯,草间弥生,杜尚、勃洛克等艺术家传记的绘本创作者Gilberti也讲起了布尔乔亚的人生故事。故事的主线,不出所料,是关于那只用青铜、不锈钢和大理石材料雕塑出的,名为“母亲” 的蜘蛛。这也是她最令世人震动和心爱的作品。
和之前Novesky和Arsenault合作的那本Cloth Lullaby : Th woven Life of Louise Bourgeois相比,Gilberti的这本书文字没那么诗意,画面没那么绚烂,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更布尔乔亚:精灵,古怪,神经质,黑白调。
Gilberti强烈的个人风格贯穿了他画的所有艺术家传记绘本。你几乎没看过比他画的更简单的人脸----两个滚圆的眼睛,一条垂直长线的鼻子,和一根横向短线的嘴巴。而几乎每本书中,也只出现两到三种颜色和大片空白底色。布尔乔亚的这一本书中,就只有黑红两色。但恰恰是极简的线条和色彩,却迫使他最大限度的舍去噪音,专注表现艺术家的核心气质。
这本48页的绘本故事,用图像和文字紧密结合,扎扎实实地讲述了布尔乔亚的童年成长,和母亲的深厚感情,漫长艺术生涯的起起伏伏,创作形式的多次转变,最终在蜘蛛庞大身躯的庇护下,轻轻摇晃,仿佛回到妈妈的怀抱。
当然,Gilberti不会忘记孩子的喜好,书中每一页都出现的小蜘蛛显然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在在和爸爸读完后,举着书来找我,告诉我他很喜欢那只蜘蛛。我摁住心中的窃喜,问他:“你不害怕么?” “不怕,“ 他回我。
“她把那只好大的蜘蛛叫做妈妈,你是什么感觉呢?" 
”我觉得happy, weird, strange, happy oh, and safe。
表现主义还真的是儿童友好。 
02 Jumper 
Written by Jessica Lanan 
Published by Roaring Brook Press 
看完了布尔乔亚的巨大蜘蛛雕塑,再看一只生活在社区花园里的跳蛛。
“如果你小得像颗豆子、
能在墙壁和天花板上行走
用手肘感应震动
还能跳过五倍于你身体长度的高度,那会怎样?
这就是跳跳的世界。“ 
我得交待,以上这段话出自翻译软件。因为不知道Jumper怎么翻才好,这么一试倒是有惊喜--跳跳,好可爱的叫法。 
由这段话开启,我们当即进入了一个跳蛛的身体,从这只蛛形纲动物的视角,开始了一场“一蛛一世界” 的新鲜体验: 
跳蛛如何移动身体,如何通过遍布全身的纤细绒毛感受声波,“听见”动静?怎样从八个眼睛看见四面八方的立体影像,怎样利用关节感受震动而时刻感知捕猎者的靠近?又怎么在看见猎物时变身凶猛强大的捕猎者,死死攫住一只苍蝇?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还带着人类的傲慢无知内心OS:“哈,一只蜘蛛的故事。“ 但这是多么丰富又精彩的故事啊。我和在在跟着跳蛛度过惊险又刺激的一天,学到了感官生物学知识,感受自然界的残酷也伟大。
特别赞叹的还有作者Jessica Lanan对画面的设计。很多页面中出现的孩子和跳跳一样或攀爬或弹跳,提供了巧妙的参照系。而各种俯视,仰视,大特写,动作进行中的分镜描绘,和在花园中自在活动却从不望向画面的人们,都因为异于我们早已习惯的视角,提供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将我牢牢的固定在跳蛛的视角中,从它的生命看向人类,和我们共存的自然。
书的最后还有关于跳蛛的生物知识,词汇表,以及参考文献目录。所以你说这到底是一本虚构还是非虚构?是故事还是知识?而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书就不能激发情感,培养共情么?
03 Shall We Dance ?

Written and Illustrated by Robin Page 
Published by Beach Lane Books 
在在和我都超爱的一个非虚构绘本作者是谁?谁的动物绘本我们是可以读多少次都不会烦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那就前年去世了的Steve Jenkins。 
但后来我们才注意到, Steve的妻子Robin Page是他长期以来的合作者。很多我们喜欢的Steve的书其实是她俩共同完成的。而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他少了一丝遗憾的是,Robin Page的创作并没有停下。
2021年,也就是Steve 去世的同年,The Beak Book上市了。那本由 Robin 独立创作的书丝毫不差于她们以往的作品。就在最近, Robin又出了这本Shall We dance?
说到“跳舞”,我们的主语通常是人类。但如果把眼光望向自然,你会发现喜欢跳舞的生物可远不止我们。高步走的蓝脚鲣鸟,起大范儿的天堂鸟和跳起舞来神经兮兮的鸵鸟你也许并不陌生,但爪尖紧扣从高空极速旋转坠落的白头鹰,腾空跃起的蝠鲼还是让人惊叹。 
尽管借助诙谐,拟人的语言描述了动物们的舞姿,Robin还是会用简短准确的文字交代动物“跳舞” 背后的生态科学知识:不,亚洲森林蝎子可能不是真的会探戈,座头鲸也不会华尔兹,但这会有助于他们展现健康的身体,吸引异性,交配,摆脱寄生虫,强化情感,或者纯属好玩。
在在和我一边在睡前读这本书,一边在床上模仿这些动物的舞姿,摆出各种造型,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天。也在Robin继续向孩子们展现神奇的动物时,共同怀念Steve。  
04 The Search For the Giant Arctic Jellyfish 
Written and illustrated by Chloe Savage 
Published by Candlewick Press 
莫雷博士,一位热爱水母,整个科研生涯都在为看见巨型北极水母做准备的科学家,终于攒齐了资源,聚集了团队,买够了装备。她带着自己的科学考察团和整条北极探险船,迎着太阳,信心满怀,在独角鲸群的开道下,驶向地球最北端!
然而现实总和人开玩笑。就像文艺片中常见的场景:两个思念已久的人出现在同一时间空间,却毫无察觉的擦肩而过。这样的安排纯粹为了让故事外的观众将一切尽收眼底,不甘心的咽下深深的苦涩。
无论莫雷博士的整个科研团队上天入海用了多大的力气去找寻,都看不到巨型水母一丝一毫。但画外人却能看见水母从头到尾都和她们近在咫尺。只不过身体透明又柔软的她是个捉迷藏好手,连我们都要格外注意才能在碧蓝的海水中找到她。
直到一万次的努力都泡汤,所有人心里的火苗都熄灭,莫雷博士也决定放弃科考打道回府,结局出现了转机。  
这是Chole Savage的绘本处女座。也许是曾经在歌剧,电影和电视行业的从业经验,让她拥有高超的文字和视觉叙事能力。她用水彩画出了冰川、海洋的一百种不同的蓝色,摄人心魄的北极光,荒野动物的自由肆意,也以红白色细细描绘了科考团队的服装配饰,每日生活起居,以及人们从志得意满,变为垂头丧气,甚至绝望心碎的神态变化。蓝色、白色与红色的对撞,浩瀚粗旷与细腻俏皮的映照, 让画面令人惊叹又剧情丰富。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纪录片式的叙述,对视觉细节的深思熟虑使得整个探险过程充满了真实感。而这样贯穿了好奇心,想象力,伟大梦想,坚持不懈,不断被现实打击,希望破灭,又迎来惊喜的故事,不但吸引了我和在在,也让从事科研工作的在在爸爸深深共情,成了近期全家都喜爱的一本图画书。
05 Yoshi: Sea Turtle Genius 
Written by Lynne Cox 
Illustrated by Richard Jones 
Published by Random House Kids 
如果你14岁时和队友一起游过卡特琳娜岛海峡,15,16岁两次打破横渡英吉利海峡纪录,19岁成了第一个游过麦哲伦海峡的人,并在30岁那年首次横跨寒冷的白令海峡从美国游到苏联,并因此举缓和了美苏两国冷战局势,你会如何度过退役后的生活呢?
Lynne Cox 选择了成为作家和演讲者。在第一本和Brian Floca合作的Elizabeth, Queen of the Seas之后,她的第二本绘本最近也出版了。
这本名为Yoshi: Sea Turtle Genius的书讲述了一个大西洋蠵龟的真实故事。Yoshi 出生在澳洲海滩时,只有“一个微笑“那么大。在她游到非洲南端捕食时被渔网缠住,又被人类所救,并在南非的水族馆生活了20年。当动物学家和水族馆决定将她放归自然时,给她戴上了追踪装置。
人们看着她游往了非洲东部,掉头往南前进,以为她会在最近的产卵地停下,却没想到Yoshi以每天45公里的速度穿过了印度洋,历经风暴、烈日、巨浪,一路向前。她能游多远,她要去哪儿吸引了世界各地大人孩子的关注。因为有追踪器,人们的好奇和关心一直陪伴着Yoshi。 
终于,经过26个月,37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Yoshi上岸了。她回到了自己出生的澳大利亚,并在那里和一只公蠵龟交配,产下后代。 
Cox的语言很俏皮,她将孩子熟悉的事物做比喻进行描述,比如刚从蛋中孵出来的红海龟和微笑一般大,渐渐的她和家猫一样大,最后长到了狮子那么大…插画师Jones对每一页画面不同分格的设计和Cox的语言搭配的严丝合缝,共同呈现出时而和缓时而紧张激烈的节奏。读到故事最后,在在大声宣布这是他这个月最爱的书,因为Yoshi 太酷了!而我则读着 “Yoshi found her way home” 红了眼睛。 
显然Cox 写Yoshi的故事时,想起了自己在海水中的宁静,孤独,永不放弃。而读到这本“非虚构”的我们,也在故事中看见了拥抱了Yoshi与Cox。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