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一离开,小朋友就会爆哭,连只是去上个厕所也不行。”孩子的分离焦虑,常令许多爸妈头疼不已,当遇到这些状况时,到底该如何处理?
文章目录
•      分离焦虑3原因
•      从日常练习降低不安感
•      家长和小朋友道别的5禁区
“孩子每次送去上学时,都哭得很惨,怎么办?”身心全然依赖家长的宝宝,在面对暂时分别的情况下,容易感到不安、无措,使得父母也无法好好放手,放心离去。
分离焦虑3原因
所谓的“分离焦虑”是指当宝宝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或是离开熟悉的环境时,会产生强烈的不安感,并同时伴随着抗拒或是哭闹不止的行为,这种状况通常会在孩子6个月大时开始出现,于10~18个月大时达到高峰期,一直持续到2、3岁,特别是孩子刚上幼儿园时会更加显著。
小朋友会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主要有三大原因:
1.孩子开始能辨认出主要照顾者,且对他们的情感依赖需求增加。
2.开始知道自己跟别人不是依附关系,而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自己身旁。
3.宝宝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意指他们渐渐了解到东西在视觉上看不见时,并不代表其消失。举例来说,当用毯子盖住上一秒还在孩子眼前的娃娃时,小朋友不会认为是“玩偶不见了”,而是主动翻开毯子去寻找,正因为慢慢有了这些概念,孩子会更迫切想要找到离开身边的大人。
从日常练习降低不安感
当宝宝产生分离焦虑时,情绪也很难平静下来,建议父母在日常中可借由练习分离等方式,帮助小朋友缓解家长离开时的不安感。
1.及时安抚以稳定情绪
当宝宝半夜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而哭闹时,建议赶紧抱抱孩子,让他们知道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随时都有在注意他的状况。
2.玩捉迷藏
透过游戏中的“爸爸妈妈不见、再出现”的反覆过程,让小朋友了解家长虽然会离开,但过不久后便会回来自己的身旁。
3.鼓励宝宝主动离开视线
可以请其他家人,在墙壁的另一转角呼唤宝宝,借此让他们主动去找寻声音来源,离开妈妈的视线范围。
4.平时练习分离
在孩子情绪稳定时,家长可假装要去上厕所,进去待10秒后再出来,并夸赞宝宝的耐心等待,慢慢将每次的练习时间拉长。但切记不能挑真有如厕需求时练习,避免制造时间压力与分离的紧张感。
5.建立安抚小物
利用带有妈妈味道的衣服、小毯子或玩偶,建立小孩的安全感跟情感延伸的依附物。
6.明确指出回来的时间点
由于孩子对于抽象的时间概念尚未发展成熟,因此要把时间“具象化”,例如:等沙漏滴完、时钟的长针指到6就结束、在学校吃完三个碗就回家、唱完一首小星星的歌等。
7.让孩子有预期心理
早一点告知小朋友行程安排,并将其“视觉化”。比方说,在纸上画出刚升起的太阳与公园,代表着“起床后,我们先去公园玩”;接着可将太阳画在正中间同时还有叉子、汤匙,表示“中午去餐厅吃饭”;最后画上太阳落下的样子与浴缸,意指“傍晚再回家洗澡”。
借由这些图划分别代表的意涵,可提早知会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在要求他们收拾玩具也可使用类似方法,这相当于帮小朋友制造“耍赖的时间”,缓冲抗拒的心情。
家长和小朋友道别的5禁区
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时,有5点“绝对”不能做:
1.不告而别悄悄离开
若趁宝宝转头或睡着时,偷偷跑掉或是换其他人抱,容易让他们没有安全感,更害怕分离。
2.欺骗孩子离开的时间与目的
跟小朋友说:“妈妈只是去倒垃圾,一下子就回来了”。但实际上却是去上班,早上就出门直到晚上才回家。
3.发脾气、冷落或嘲笑孩子
当爸妈对孩子说:“你长大了、这样哭很丢脸,大家都在看你!”这种带有羞辱意味的负面言语时,易造成他们自尊心低下与退缩。也有可能发生小孩某次情绪反应特别激烈,使得家长妥协,让他们养成以为要哭闹到这种强度,父母才会接纳他的错误学习行为。
4.强硬恐吓胁迫孩子
跟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具威胁性的话语,会让小朋友习得无助,且对于分离更加排斥。
5.家长与孩子难分难舍
有些父母听到孩子哭会舍不得,走三步又回头拥抱,甚至自己跟着落泪,造成小孩认为“分离”是一种很恐怖、会让人难过的状态,说再见时,家长态度应该坚定、缩短道别的过程,让孩子慢慢了解道别是很自然的事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