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仍是一个男性主导话语权的社会。
譬如当一个球迷跳进工体,狂奔向梅西,老男人觉得自己回春了,媒体赞誉为锐气不可挡。
可当一众女性举着五彩斑斓的旗帜走向 TFBOYS 演唱会场馆,无脑、脑残、可怕、安史之乱等几近歹毒的揶揄便扑面而来。
追球星与追歌星,本质上都是偶像崇拜的表征,是什么话语权设定了其中的高低之分呢?
我们再谈理性与非理性。
当一个人内心有明确的偶像,并愿意为其一掷千金,情绪价值得到相应的满足,这就是理性,比不可预期的理财增值还要理性,花出去的钱听到响了,没有再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而网上那些自诩理性的人是怎么说的呢?
他们讲广袤的河北平原遭遇洪灾,那边厢却歌舞升平,成何体统?为什么科学家无人问津,戏子登台却追逐者众?
多么古板的陈词滥调啊,这种脑海里根治整齐划一广播体操思维的言论还能在当下博得满堂彩,实在过于惊悚了。
拳头总是挥向最没有话语权的那波人,是历久弥新的怪相了,尤其当他们没胆约束更有威严的机构时,则怪东怪西,无明业火乱撒。
本质上,他们反对的是活泛的、多样的精神生活,并给自己僵化的生活方式找到存在的理由。
City walk 便是其中的另一个受害者了。
City walk 发端于小红书。有些朋友可能就狐疑了,为什么表哥你当年猛批飞盘,现在却摇身一变为 City walk 说话了。
我讲一句,City walk 没影响任何人。
压马路,走人行道,等红绿灯,绝对是典范公民。
我昨天也跟朋友 City walk 了,实话讲,比宅在家里舒服多了,看到街角新开的店,看到光怪陆离的人,这些具体的生活,去看一看,我本以为是大疫三年后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
有人言,这不就是街溜子吗,这不就是消费降级的体现吗?
朋友,语言即权力,不觉得再丑化 City walk 对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吗?生活需要点缀,需要包装,需要自得其乐,心里有海哪都是马尔代夫,只有真正频繁去到马尔代夫的人才会觉得不以为然,普通人是需要给日复一日的生活提升那么一点点价值感的。
有些事一探究内因,「浪漫感」便轰然散去。说 City walk 是「消费降级」的表现,可实际上,在你的柴米油盐,薪水报酬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啊。我反感的是,耻化民间发起或重新包装的生活方式,它充满了颐指气使感,它毫无共情的存在,况且这种矮化并不是上流阶层对下流阶层的蔑视,而是本就同温层的人冷眼与攻击。
这就是无处发泄、不可名状的业火。当一群花几千块钱只能坐在山顶上看梅西的人嘲笑花更多钱看三小只的人,不仅财力上输了,眼界上也输了。当一群喝着无糖可乐开一局暗黑破坏神的人嘲笑夕阳西下漫游城市的人,不仅卡路里上输了,眼界上也输了。
未来还会有层出不穷的生活方式冒出来,都会经受不同人群的质疑与挑战,如果主力人群是对活泛的生活持反对态度的,对规范的、统一的、灰色调的生活有着高度的认同,那几可下定论,我们的社会渐趋保守,活力消失,只剩底层互踩。
思考题:你如何看待这些事呢?

你还可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