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炜| 改变我命运的“龙泉宝剑”是什么

【留美学子】第3042期
9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母语:改变我人生命运的“龙泉宝剑”
——苏炜 vs.《华人》杂志
本文首发于《华人》杂志|感谢授权【留美学子】
人物访谈:苏炜
苏 炜,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高级讲师、旅美作家、批评家、曾任耶鲁东亚系中文部负责人。2019年获耶鲁的五个最高教学奖之一——“理查德·布鲁海德优秀教学奖” The Richard Brodhead’68 Prize for Teaching Excellence。
“中国飞人”苏炳添与苏炜同为中山古镇乡里,被古镇苏氏宗祠誉为“苏门双杰”。2023夏他俩在广州相聚时的留影。
《华人》: 我们知道您的人生轨迹是从广州出发的,后来下乡到海南岛当知青,历尽坎坷后又回到广州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到美国求学。这一路被动或主动走来的早年经历,对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苏炜:
哇!一开题就囊括了我的小半生——这个话题如此之悠远庞大,我只能借圣贤一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于此,往事如逝水,真是千头万绪,从何说起呢?
我现在耶鲁的任教,是专职教授母语——汉语中文。或许,就从这母语中文说起吧。我相信是来自父母的基因,父亲是个老文人,我则自小学习偏科,偏文科,小学三年级开始算术数学一类课程不及格,而在语文作文等科目上显得早慧出挑,作文常常被贴堂表扬。
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立志未来要当作家,四年级开始写诗,五、六年级就敢模仿当年的“九评”文字写“怎样接好革命班”之类的吓人大文章,以至一再被老师怀疑我的作文都是父兄代笔的。所以对中文母语的表达敏感与狂热,几乎就是我某种“与生俱来”的生命特质。
我在广州长大,是道地的“广州仔”,粤语广州话自然是我的母语。但是或许是家住广州东山区,那里是省委、军区所在地而外省人杂居的缘故,我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是东山区少年宫话剧组的一员,我流利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广州同学中就是鹤立鸡群的,并屡屡获全市普通话和讲故事比赛的大奖。
所以从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到五年级一整年(1963-1964年间),我成为当时刚刚草创的广东电视台周六晚的“少年儿童节目”的小主持人(真正的主持人是一位阿姨,我是她身边固定的那个搭话的小孩),每周六下午都要自己坐电车到电视台主持节目。
这样的经历,除了很早就养成我独立处事的能力以外,也使汉语中文——特别是标准普通话,成为我贯穿此生并以之安身立命的亲密伙伴。
我十二岁开始远离家门读寄宿中学,每年只有寒暑假才回家两次;我十五岁那年于文革的忧患岁月中投身“上山下乡”洪流,在海南岛军垦农场一呆十年。
也正是中文母语的写作,成为助我于苦厄中奋起、从而改变我人生命运的“龙泉宝剑”。
我自1970年后担任师、团报道员,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跻身于“知青作家”队列;我参加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考试,因数学成绩太低(听闻是零分或5分)而落榜,却又因自己在中文写作方面的微薄声名,而在1978年春天,在大学已开学三个月后,破天荒地被中山大学“破格录取”。
苏炜知青时代的夜读照
又因为中文写作的缘故,我担任了中山大学学生文学杂志《红豆》的主编,甚至在大学大二、大三年间,我刚刚完成并随后发表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渡口,又一个早晨》之时,因而受到到访中大的两位美国教授(其一为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的赏识和热情推荐,在77级甫毕业的1982年初,就负笈出洋,到大洋彼岸的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自费留学,后来又应傅高义教授之邀,到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担任他的研究助理。
然后,我于1986年底“学成归国”,成为最早的“海归”,任职于北京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又于1990年后二度去国,随即任教于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汉语中文,迄今已逾25-6年。
这样看来,前半生的沧桑跌宕、曲曲弯弯,影响我人生、决定我人生走向的最大动能,都离不开母语——汉语中文,所以今天,我愿意由衷地把汉语中文的写作与教学,视为我自己的信仰和使命,同时也是我最初与最后、最大和最高的人生归宿与精神家园。
2007年率耶鲁学生中文辩论队获央视国际大学生辩论赛冠军留影
《华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您在留学生涯结束后,曾回国工作,这段“去国-回国-再离开”的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或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苏炜:
先说“去国”这一面。我算是八十年代兴起的“留学潮”的先行者。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拨77级大学生刚毕业(1982年春),我便旋即出国留学,成为中国大陆最早一批自费留美学生。
当年的情景,中美两国文化与生活的巨大落差所造成了巨大文化震撼,以及孓然一身面对生存艰困以及无边寂寞所要经历的颠簸磨难,都对我整个人生的打碎重塑起了“脱胎换骨”式的影响。
我是个写作人,我把这种影响化入了我的“留学生小说”《远行人》集子里,所以《远行人》也被今天文学史家称为——“中国大陆留学生文学”或称“新移民文学”的“开山之作”。
今天坊间有一个“网红”话题,叫做“怀念八十年代”或者“八十年代叙事”。我很幸运,我是1982年初出国而1986年末归国的,也可算是自费留学生中的“海归第一人”了。
而1986、87、88、89这几年,恰正是整个“八十年代故事”的“华彩乐段”或者“高潮片段”,是整个改革开放焕发民族生机的最关键时段。我算是赶上并抓住了“八十年代的尾巴”,参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北京文学文化圈子里发生的许多大事件之中。
甚至,“苏某在双榆树的那个小屋”,也进入了今天许多“八十年代回忆”的趣闻话题里(可参看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
于今想来,自己尤觉万幸、侥幸,于时代的大波大澜与大悲大喜之中,自己没有失之交臂、错身而过,而可以跻身其中又能全身于外,既是幸运者又是幸存者,真要感恩上苍与命运赐予的良缘。它——这段“去国-回国-再离开”的经历,对重塑我人生所发生的巨大影响,可说是不言而喻的。
耶鲁校园
《华人》: 今年是您在耶鲁任教的第26年,您在其他访谈中谦逊地说自己是个“摘桃子”的人,前人的铺垫让您在五年级的课程中能“坐享其成”。但我们都知道在语言专业中,教文化、文学课的难度比教语言更大,您是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教学的呢?
苏炜:
这又是一个“一言难尽”的大话题啊。那就说说我在耶鲁高年级中文教学里设定的两个教学“攻略”——“往浅里教,往深里走”和“品味中文”吧。我在耶鲁教授的,毕竟是一门语言课而不是文学课或文化课。
“往浅里教”的“浅”,指的就是:整个课程还是聚焦在语言学习最基本的词汇、语法和句型、句式等等这些方面的训练上,每课的小考和期中、期末考,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要复习的重点。
“往深里教”的“深”,则指的是由教材内容(“语料”)引出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内容。比如“当代中国小说选读”这门课,从选用的苏童《妻妾成群》、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王安忆《长恨歌》、刘恒《伏羲伏羲》等作品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中心主题——“性别与家庭”,而这个主题,恰恰是传统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问题。
我们可以借每次课文的内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祖宗崇拜”、“男尊女卑”、“家国”与“国家”等等大话题,这就让学生从一个“点”,进入到对中国文化的“线”(发展轴线)和“面”(中西文化的比较)的大理解上,也就每每能从一个简单的“语料”引发出一个宏大的话题,从而引发出他们学习中文的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有趣例子在文学选读课中尤其多。比如从莫言《红高粱》里“我奶奶一夜之间悟透了禅机”的“禅机”二字,引出了《五灯会元》里那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禅机故事;又比如让学生学习“相濡以沫” 的成语而讲到庄子讲的那两条枯辙之鱼,在艰危时的以彼此口中的微末互相救助的生存故事,把词语背后深邃的文化、哲学意蕴向同学展示,就在课堂上一再掀起屡试不爽的高潮。至于“品味中文”,让学生从“点”到“线”再到“面”地,“色香味俱全”地感受中国汉语文字的魅力。
在我耶鲁任教二十多年的教学历程中,也留下了许多被学生津津乐道的知名而有趣的“段子”,比如从单字“丁香”,去体味汉字的“形”“音”“意”以至“气味”;从“风花雪月“、”青梅竹马“这样中国人随口而来的日常用语里,去体会汉语文字的诗化的丰富性;更不用说”相濡以沫“那两条庄子寓言里的小鱼的生存故事以及”不若相忘于江湖“的深邃哲思,“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这样的成语背后寓涵的美人与历史的故事,每每令学生惊艳、动容,甚至还有洒泪课堂的轶事了。
所以,对于我,任何最美好的奖状和评价,都不如多年来耶鲁学生常常说的这句话:“上了苏老师的中文课,让我们爱上了学中文。”这真是在洋风洋水的域外教授汉语中文,为师者最高的口碑和最大的安慰了。
《华人》: 耶鲁以您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与您在2019年获得的“理查德·布鲁海德优秀教学奖”一起,都是对您的教学成果的认可。目前这个奖学金的运行情况如何呢?有多少学生受惠?这些学生的发展如何/或说是否符合您的期望?(奖学金设置的始末可从其他访谈和渠道得到了解,在此也不劳烦教授细述)
苏炜获2019耶鲁优秀教学奖的证书
耶鲁的五个最高教学奖之一“理查德·布鲁海德优秀教学奖”
(The Richard Brodhead’68 Prize for Teaching Excellence)
苏炜:
确实,你提到的上述两项荣誉,是对我超过25年的耶鲁教学生涯的一个最好的嘉许也是最大的安慰。这个“Su Wei Scholarship”( 苏炜奖学金),确是刚刚过去的2021-2022学年,一位在高盛投资集团任高管的华裔老学生,专门以我个人的名字在耶鲁正式设立的一个奖学金,并且此奖学金已具体落实到了一位受益学生身上,也登上了耶鲁的网页。但这只是一个年度性的奖学金,受惠学生有限。
既然有了这个开头,我未来的设想,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毕业学生的相助,把这个年度性的“Su Wei Scholarship”,变成一个与耶鲁中文教学有关的,永久性、可持续的奖学金。这当然是一个很宏大的目标,因为这需要一个很大的基金作基本的支持。这应该算是我退休前或退休后需要做出巨大努力的一个方向吧!
来自耶鲁网站截图,这是一位奖学金受惠学生的感谢函和自我介绍(画面中的铜像就是老校园中象征耶鲁精神的Nathan Hale的塑像)
《华人》: 可以请您描述一下目前的日常生活吗?主要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哪方面?
苏炜:
“好山好水好寂寞”或“好脏好乱好快活。”据说,这是坊间形容在海外和国中生活不同感受的一句俗话,此话确实道出了我们在海外、特别在北美日常生活的某种真实。
与很多人的海外生活相近,我个人的日常生活多年来已经是常规化和平静散淡的——因为居家靠近巴士站,我现在每天早晨早起赶公交巴士到学校,下午又在学校坐巴士回家;美国大学的教职一般要比在中国大学任教的教课量大,课时多,我每周在课堂上授课的时间平均约为十到十二小时,即每个工作日都有两门课在开讲。
我在耶鲁多年来教两门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课,和华裔中文高(中)级班。我大概属于“人来疯”和“孩子王”的性格。我喜欢教学,也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课上的学生们也从来与我“不见外”。所以目前虽已届可退休年龄(美国大学对退休年龄没有限制),还准备按自己的心性和兴趣再站讲台、再“吃粉笔灰”几年。
学期末请同学到苏炜家包饺子
我每个学期任教的两门课一般都是满员状态,需要应对的学生量和作业量都很大,教学,自然成为了我日常生活的重心。
我曾经在自己讲述的耶鲁故事里说过:“教书比天大”。——极度重视课堂教学,也恰恰是耶鲁大学可以区别于许多“藤校”的一大特征。但是,除了教书之外,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作家。
和学生在耶鲁书法课上
写作,是我自孩童时代就给自己定下的人生志业。所以,这么些年来,教学工作之余,挤时间安排自己热爱的写作,也是我日常生活的另一个重心。虽然因为“业余写作”的缘故,我的写作量和发表量与同期出道的“知青作家”们相比(比如王安忆、韩少功、梁晓声、张抗抗等位,我算他们的“同辈作家”),是数量很少而分量很轻的。但我又有足够自信:自己笔下的文学质量,并不轻。
2018年我的长篇小说《迷谷》由我的“耶鲁高足”、忘年好友温侯廷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后,中、英两个文本都获得中美两地的业内专家很高的评价。我的写作范围也很广,小说、散文、评论、舞台剧本、古体诗词等等,我都多有涉猎,也都获得不错的反响。
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在耶鲁任教的同时,也出版了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著作十几部。近日我很高兴获知,最近刚刚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散文自选集《听大雪落满耶鲁》,出版不久就被腾讯评入“腾讯九月十大文学好书”的榜单。
苏炜和译者温侯廷在耶鲁书店签售《迷谷》英译本
《华人》:您曾在2013年出版张充和的口述实录《天涯晚笛》,在国内及华人圈都引起不俗的反响。您一路走来与不少名人、文人都有交集,是否考虑将这些掌故结集出版呢?
苏炜:
确实,如您所言,除了“动物缘”、“孩子缘”、“学生缘”之外,我还有“老人缘”,这可以说得上我人生中的另一大缘了。也许是天性所然,在我的两洋颠簸、跌宕多舛的漫长人生行旅中,我总能跟鱼鸟动物、老人孩子以及学生家长结下深缘厚缘与大缘。
我写过的鸟故事、狗故事、猫故事,曾经感动过很多人;我可以成为很多位老人家——比如近些年的张充和、赵复三、刘宾雁等位——晚年陪伴他们的“暖心小棉袄”(赵、刘二位更是我在病床前为他们送终的);疫情中去世的哈佛傅高义老师,一直把我视作他的“中国儿子”(他为我新出的散文自选集《听大雪落满了耶鲁》写的序言中,详述了此言的由来);连同台北的沈君山老先生,在他晚年二度中风入院之前,我大概是和他共进午餐的最后一位“大陆背景友人“。
我的回忆文字里确写过很多您说的”名人“,除了上述各位,还有秦牧、史铁生以及尚健在的刘再复等位,其实,他们都是我人生逆旅中不同时期的烛照和灯火,也是我的跌宕人生中滋润我成长的精神资源和财富。我把它们视作是上苍命运对我的厚待和赐予,对此福报,始终深怀感激、感恩之情。
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回忆书写文字目前要结集成书,大概会有一定难度。但我确有计划在自己退休后撰写回忆录,这些人物和故事将来一定都会进入我的写作视界,成为我的笔墨长河里的朵朵浪花吧。
2022/10/1, 于耶鲁澄斋与康州衮雪庐
【留美学子】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 ↓↓↓ 百篇尽收眼底
汇编1-15期
汇编1-32期
【穿越访谈】世界华人系列
汇编1-21期
汇编1-35期
汇编1-30期
汇编1-27期
1-30期
喜欢就点“赞吧↓↓↓↓↓↓
阅读原文 关键词
苏炜
文学
学生
耶鲁
在耶鲁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