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ChatGPT在育种领域会是个很好的科研助手——能为育种家在统计学和数学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中,有效减少工作量、提炼规律。
本文字数1748,阅读时长约5分钟
文|财经E法 樊朔
编辑|郭丽琴
火爆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有望助力中国在生物育种领域的发展。
“我国的水稻经过育种技术创新,正在迈入智能育种的4.0阶段。”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在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赋能种业振兴专题论坛上表达了上述观点。
“育种4.0”是由美国科学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家Edwards Buckler提出的理念。此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曾公开表示,种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
01
发掘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种质是指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女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在论坛上表示,数字化是种业科技创新的趋势。现阶段如何把种质资源变成基因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进一步开发种质的巨大潜能,科学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钱前介绍,发掘利用库存种质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智能育种4.0阶段是利用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进行基因编辑的智能育种阶段,将大幅度提升种质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释放资源价值,支撑种业振兴。
“中国是种质资源大国,如何将其转化成基因资源,需要数字化技术帮助我们从随机选择到精准选择,才能选出好的品种。通过数字化模型实现精准分子设计与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具有理想株型、高产、优质、耐逆等特点的作物。”钱前说。
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与作物研究所(IPK)育种研究部主任Jochen C.Reif,在论坛上介绍了国外利用数字技术的经验:他们团队将12858份小麦材料的基因组数据和12.5万个小区的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可靠的产量预测模型,发现随着训练群体样品量的增加和6个不同实验系列的表型数据量的累加,对杂交小麦测试群体在新环境下的产量预测准确率提高至少一倍。他认为, “利用大数据进行作物育种和研究具有高可行性和巨大的潜力”。
“对育种家来说,数字技术可以加速育种过程。过去的育种家们是‘看见什么就选择什么’,现在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选择——‘先预测再验证’,这大大扩大了育种规模,加快了育种进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遗传育种中心副主任黎亮认为。
02
推动育种变革
当下火爆的通用型AI,未来能否推动农业育种的大变革?
“关键是搭建桥梁。”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据中心负责人张骁表示,科技企业和农业育种领域,还有望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沟通了解,特别需要架一座桥梁,来把双方的能力连接在一起。张骁举例说,ChatGPT在育种领域将会是个很好的科研助手——能为育种家在统计学和数学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中,有效减少工作量、提炼规律。
在宏观政策层面,中国已提出了促进种业发展的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部分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国家作物种质库也进行了数字化探索。2023年2月,国家作物种质库联合腾讯公司,共同发起了“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该项目将建设和完善“种质库2.0”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提升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能力条件;建设可视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统。
在地方层面,已有部分地区推动种业数字化进程。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朱西安介绍,北京市已将农业科技创新纳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范畴,正逐步“推进种业数字化”,建立“表型+基因型”智能育种技术,加快“精准育种”步伐,逐步实现定制设计育种。目前,北京市已拥有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世界首张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等数字技术创新成果。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王以中补充说,北京市平谷区政府和企业正在共建数字种业大数据库,尝试在畜禽种业上进行自动化性状采集,一旦实现,育种工作会实现指数级的跃升。

 近期话题,点击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