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联因何解体?楼主之前的文章分析过,历史是由合力推动的,一系列因素所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方面的因素。因为计划经济导致苏联经济崩溃,入侵阿富汗导致财政恶化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科技竞争上落后,在集成电路和晶体管上选错方向,导致苏联的军事装备全面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越战中,苏联的军事装备还能跟美欧装备平分秋色,到了1982年装备美欧装备和以色列和全副苏式装备的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爆发空战时,被以色列空军打出了82:0的惊人交换比,意味着苏式装备已经被欧美装备全面压制。
军工利益集团占据了苏联过多资源,在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有500多万军队,7.5万辆坦克,4.5万枚核弹,军工制造业占工业80%,军事支出占国民产出三成左右。通常来说,一国的军费占GDP2%4%左右,10%已经是相当高了,但苏联28%-33%的军费支出还只是公开发布的数据,据戈尔巴乔夫回忆,他担任总书记之后看到真实的军费数据是超过五成!也就是说苏联一半以上的产出是军事开支,完全被军工利益集团绑架。
如果苏联能够对外扩张还能维持,但由于科技上的落后被欧美压制无法用扩张来弥补军费支出,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组成,必然性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偶然性则是由一系列具体事件组成。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苏联已经是内外交困,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像勋宗赶上了油价暴涨,戈尔巴乔夫上台正好碰上国际油价暴跌,苏联外汇收入急剧减少。
在勃氏时代,尽管苏联以农补工重视军工政策,导致农业产出甚至比不上沙俄时期,但油价高企苏联有外汇能够从西方大量进口粮食和奶制品来维持民众需求;到了戈氏上台之后,油价暴跌,苏联国库空空如也,无法进口农产品来弥补缺口。苏联的GDP虽然看上去很高,但那些大炮坦克不能当饭吃啊,如果钢铁洪流能够南下去夺取西欧的农产品还好,不能南下这些产品就是一堆废铁。到了莫斯科居民都要排长队买黑面包之时,苏联民众已经是怨声载道。石油价格暴跌带来的危机对于戈氏而言,不亚于明末崇祯碰到了小冰河时期。
戈氏为了得到西方的援助和提高生产力,进行了公开化、MZ化的改革,但这也削弱了D的控制,最终导致大船颠覆。其实这个时候改革已经晚了,错过了时机无力回天。陷入了“改革就亡D、不改就亡国”的两难困境中。
在戈氏改革过程中,叶利钦脱颖而出,最初戈尔巴乔夫很欣赏叶利钦,19854月提拔他为苏联建筑部长,紧接着任命为莫斯科第一书记。但在1987年叶利钦公开批评利加乔夫(苏联二号人物,戈尔巴乔夫支持者),还指责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力,戈氏眼看叶利钦脑后生反骨,因而解除了叶利钦的职务。不过叶利钦也因此在民间声望大涨,19905月,在苏联举行的选举中任苏维埃俄国主席,第二年选举任苏维埃俄国首任总统(戈尔巴乔夫时任苏联总统),当时苏联宛如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大家都意识到沉没只是时间问题,像叶利钦这样的枭雄自然不会放过机遇,在19907月苏共28大上,叶利钦以大会未满足其主张为由,宣布退出苏共,准备撸起轴子大干一场。
2
苏联解体前夕,各加盟共和国眼看经济不行,纷纷跳船闹独立。闹得最凶的自然是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这三国闹独立有经济上的因素,波罗的海三国是苏联经济最为发达的加盟共和国,经济下行早不耐烦补贴穷亲戚,自然想要分家。
最重要的还是历史因素,这三国中像立陶宛,曾经有个辉煌的过往:曾经和波兰组建过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中东欧霸主,吊打一众斯拉夫公国。之后这些国家跟波兰一道衰落,被崛起的俄罗斯在18世纪末期吞并,只是仅仅被吞并上百年后,沙俄就在一战中惨败,波罗的海三国趁机宣布独立,获得了苏联和西方国家的承认。
到了1939年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再次瓜分波兰,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又一次落入苏联之手,但只过了一年,德国人打过来了,三国倒向德国获得了独立,只是3年后的1944年,苏联反攻再一次把波罗的海三国收入囊中。在大国争霸的时代,小国就像惊涛骇浪中的小舟随波逐流,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半点不由人。爱沙尼亚拍过一部反映这段历史的影片《我们的1944》,小小的爱沙尼亚被撕裂,5.5万人加入苏军,7.2万人加入德军互相厮杀,同胞相残。而爱沙尼亚的总人口不过上百万人,战争导致爱沙尼亚损失22万人,相当于战前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强。
所以,波罗的海三国闹分家闹得最欢。1990311日,立陶宛第一个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戈尔巴乔夫想要出兵镇压,但迫于内外部压力而最终妥协;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第二天,820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822日,拉脱维亚宣布独立,波罗的海三国再一次脱离俄罗斯独立。
除了纳入俄国时间最短的波罗的海三国,15个加盟共和国中,哪国闹独立最凶?可能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俄罗斯联邦当时最想脱离苏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