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号,天津静海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发了一则通知,决定启用位于静海区的蓄滞洪区,也就是大家嘴里的泄洪区。泄洪区里并不是都是无人地带,还包括很多村庄,一旦泄洪,村子都会被淹掉。
昨天,一位静海区的市民发了个视频,说接到通知,自己家这边要开始泄洪了,不得不连夜转移。但她舍不得自己刚装修的院子,还没装修完,没来得及住,估计就要推倒重来。
她在视频里跟大家介绍自己是怎么拾掇这个小院的,装了3个空调,用了拖田的门窗,房顶安装了彩钢,还买了新的太阳能板搁在屋顶,墙砖地砖都是新砌的,厨房花的时间最长花费也最贵,但都还没用得上……她告诉大家,装修耗费了4个月,花了大概:
17万八千块钱,就没了。
很多人对泄洪区没什么概念,通俗来说就是在河边开一个口子,让河道里的洪水淹了一个地区,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保上游,也可以保下游。
如果上游防洪压力过大,但河流过水速度有限,这个时候在中游找个地方开个口子放水淹,就能分解上游洪峰的压力;同样的道理,如果下游防洪压力大,有淹没城区或者某个特定对象的风险,也可以在中游开个口子,让水淹了那边,从而降低下面的防洪压力。
总之,泄洪区是用来保特定对象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这么个意思,好比下游是主城区,住了几十万人,但河水水位是一点都不见降,而且上面还有大量洪水要下来,而此时主城区附近的水库都满了,没有可以蓄水的了,就只能在上面挖个口子,让水淹了那一片,分洪。
很多人说泄洪区都是无人区,既没有村庄也没有产业和农田,这过于天真了。法律层面并没有禁止蓄滞洪区住人,事实上我找到的一份《河北省蓄滞洪区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在蓄滞洪区运用后,要尽快开展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住了人的,也有产业。
而且考虑到蓄滞洪区面积大,完全不住人,没有产业,也不现实。以河北为例,光涿州就有2个蓄滞洪区,分别是小清河和兰沟洼,廊坊也有两个,永定河泛区和东淀。紧挨着北京天津两个经济强市,都不住人:
那住哪去?
涿州刁窝镇石小清河和兰沟洼两个蓄滞洪区的交叉处,下辖31各村好几万人。7月31号两个泄洪区相继使用,于是一晚上就水漫刁窝镇,现在很多救援队也还在刁窝镇救援。

在河北,最为人熟知的泄洪区是献县泛区,从清朝光绪时期开始,就变成泛区了,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请求治理滹沱河,决定在滹沱、滏阳两河所夹地区泄洪,就是献县泛区,光绪帝批准了。
于是每次大中型的洪灾,献县必然被淹。
根据献县水务局的资料,从1881年到1949年,作为泄洪区分洪37次,差不多两年就得淹一次。49年之后,分洪里 9次,其中4次大洪水,5次中型洪水,上一次作为泄洪区是在1996年。由于被淹频率高,历史夜场,献县泛区也被大家叫做:
河北最狠泄洪区。
而献县泛区又48个村,7万多农民在此生活过日子,泄洪这个事儿对他们来说不是玩笑,意味着家园的摧毁和重建。住在泄洪区里的孩子有天生的本领,那就是跑得快,有的时候半夜还睡着,说要泄洪了,就要撒丫子赶紧跑。
8月1日,河北省决定启用献县泛区分洪,以确保石家庄、天津等地的防洪安全,时隔27年,献县48村再次迎战洪水。根据97年制定的防洪法,如果要启用蓄滞洪区的话,要给予补偿。昨天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明确了这一点,会对泄洪区内的民众给予补偿。
但在49年以前,是没有补偿这个说法的,也补不起,淹了就只能淹了,从民国到清朝,因为一直作为泄洪区,献县总是被淹,水祸肆虐之下,民众度日艰难,当地流传着献县奶奶的故事,还有一首名叫《讨饭谣》的歌谣,歌词写道:
滹沱河,水猖狂
四十八村变汪洋
淹了地,冲倒房

只有水,没有粮

借贷无门难活命

全家讨饭奔外乡
全国蓄滞洪区不只有一个,不要忘记他们曾经的付出,及时补偿,补偿到位。
对了,我们做了一个「主打搞钱」的社区,主要研究一些副业变现策略,感兴趣的可以加好友来聊聊
-END-2023年8月04日-
推荐阅读

*本文封面图来自《北平无战事》
*另外我们的微博:@爱新觉挪威@许天TALK
*欢迎左侧一键转发至朋友圈,同时右侧在看与点赞

欢迎点击下方关注
一个会写骚话的高级备胎
这是我的另外一个号
也欢迎关注
你在看的世界,就是你希望看见的世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