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病”系列,讲述的是千百年来,部分患者和部分医学家代表全人类与十四种重大疾病抗争的故事。电影级的情节,像素级的描摹,课程级的医学常识,生动、系统、扎实,这可能是中文世界(连《广告法》都不忍阻止在此加个“最”)好的一套疾病史普及读物。
这套新书是“医学大神”系列的姊妹篇,对于一直热情垂注,甚至翘首以盼的老读者,希望本文是一份合格的汇报;对于不知本书何书、不知朱石生何人的新读者,希望本文是一篇合格的广告。
“人类与病”已在读库网店新鲜上架,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人类和疾病之间,隔着一个学科的距离
“人类与病”系列可以视为一部战争主题的剧集,每一册故事中,人类都要面对一个凶狠而残暴的对手:血吸虫病,麻风,疟疾,结核,霍乱,鼠疫,梅毒,黄热病,癫痫,脊髓灰质炎,肝炎,艾滋病,流感,癌症。
这十四个魔王,恶贯满盈,杀人无算:江西省原丰城县白富乡埂头村,早先有四千多人,因血吸虫病危害,到1949年全村仅剩一个寡妇和一个小女孩,地图上从此再无这个村庄的名字;史上第一次鼠疫大暴发,曾经在欧洲致死接近五千万人,1910年冬,哈尔滨傅家甸鼠疫死亡率100%、六万人死亡;1918年,臭名昭著的所谓“西班牙流感”,曾经在几个月里让数千万人陨灭,总致死人数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阵亡……
瘟神追杀之下,就算有人能勉强脱离死刑,也难逃余生的活罪:麻风杆菌感染力极弱,只有5%发病,几乎不会致死,却易导致严重的畸形破相,口鼻缺损、牙齿脱落,于是在世人的惊恐和排斥下,患者终身无法融入正常社会,只能在“麻风村”内了却残生;1990年代之前,中国有一亿多人感染乙肝,包括母婴感染的三分之一,其中又有多少人因乙肝患者甚至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身份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考古发现的麻风病骨质侵蚀。图片选自“人类与病”02《天刑可免:麻风的诅咒与救赎》
1907年的卡劳帕帕麻风定居点。图片选自“人类与病”02《天刑可免:麻风的诅咒与救赎》
病魔越是恐怖,就越是显现出眼下日常生活的珍贵——很多读者甚至可能会觉得这些病离如今的现实很远,其实不然。瘟神越是猖獗,就越是显现出现代医学救死扶伤的丰功——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的进步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在无数人无知无觉中无数次地拯救过全世界。
“人类与病”描写的就是现代医学与这十四种疾病相克相杀,甚至不得不相伴而行的故事。
这十四个恶魔,大多是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这些感染性疾病,除了艾滋病,基本都有几千年的历史。读了本书的故事你会知道,和古人一样,如今的我们要想抵抗疾病,首先要依靠的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可惜,因为病菌、病毒繁殖迅速,变异非常快,免疫系统的进化肯定跟不上病原体的进化。
好在相对于古人,现代人足够幸运,在我们和疾病之间,还隔着一个学科可以作为保护。
如果以1543年维萨里出版《人体结构》为标志,这个学科已经诞生四百八十年。
《人体结构》书封,1543 年 6 月出版。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四五百年里,开宗立派的“大神”与他们完成的“大事”基本都已经被“医学大神”系列写到了。作为姊妹篇,“人类与病”的时间跨度比上一个系列小得多,虽然各个疾病的故事差不多都涉及古代,甚至几千年前的历史,但故事主体基本上发生在1850年代之后。时间上的另一个差别是,“医学大神”写到1940年代青霉素发现就结束了,而“人类与病”却可谓从古到今,一直写到2020年代的最新进展。
人物方面,“医学大神”中闪光的是个人,故事围绕英雄式的“大神”展开,而“人类与病”系列中,故事是围绕对疾病的研究展开,闪光的是合作、是团队。分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光芒可能没那么耀眼,但合在一起的伟绩,仍然足够炫目。而且,由于他们站在前辈大神的肩膀之上,所以总会有人可以扮演终结者的角色。读罢本书你就会发现,在不断进步的现代医学面前,绝对意义的“绝症”已经寥寥无几。有些病种至今无法根绝,甚至愈演愈烈,基本都不是医学的原因,比如血吸虫病之于中国,结核病之于世界,脊髓灰质炎之于阿富汗,艾滋病之于全球。
情节方面,“人类与病”主要由一个个“第一次”构成: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个病是什么时间,文献记载如何,实物证据如何,如今的追溯研究如何,古欧洲如何,古埃及如何,古印度如何,古中国如何;近代第一次诊断是经谁之手,当时有何认识,第一次治疗是药物,还是手术,在何时何地施加于何人之身;第一次发现的病原体迹象如何,病原体生活史的第一块拼图、最后一块拼图;第一种有效药物为何,当年是通过何种实验确认疗效;第一种疫苗如何发明,后续有何改进;各种手术、药物在如今的普及如何,特别是在中国,某种药物、某种手术、某种疫苗、某种治理措施如何第一次进入国内……
关于这套书的基本内容和架构,不妨看看其中几本的目录:
人类与病02
天刑可免:麻风的诅咒与救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人类与病04
大功垂成:结核控制与回潮
人类与病06
死亡掠影:鼠疫肆虐与人类抗击
人类与病08
为有牺牲:黄热病攻坚的生命代价
人类与病10
祛灰拂尘:脊髓灰质炎与暖泉基金会
不同的病种,病因或病原体不同,人类与之互动的情节自然会各有跌宕。比如,同样是寻找病原体,鼠疫杆菌花费了两个半月,结核杆菌耗时六个月,而从1880年第一次看到疟原虫,到识别出疟原虫繁殖的最后一个环节“休眠体”,却经历了一百零二年的时间——很难想象,一个侵袭人类几千年的寄生虫,要等到本书的很多读者都已经出生的年代,才把其繁殖过程彻底摸清。
疟原虫发育过程,朱石生 绘。图片选自“人类与病”03《瘴影重重:疟疾防治古今》
除了情节本身的差异,作者也在不断尝试新的“编剧”技巧,在不同的分册中以不同的起承转合构建各有曲折的故事,有的从古代讲起,有的从如今的病情讲起;有的从国外讲起,有的从中国讲起;有时以揭示病理的过程为线索,有时以做出重大突破的人物故事为线索。
无论故事怎么讲,“人类与病”真正的内核,还是以疾病史为表现的现代医学史。“医学大神”重在写人,“人类与病”重在写事,两个系列互为呼应,一先一后,一经一纬,纸面上构建的是现代医学发展史,照亮书页的是其中闪耀的理性之光、智识之光。
无论你是否有所知觉,这种光芒早已普照到世上的每一个人。
如果你方便卷起衣袖,可以看看自己胳膊上有没有小时候打“预防针”留下的花。如果你是“六零后”“七零后”,那花肯定是天花疫苗留下的——这要归功于“医学大神”第三分册的主人公詹纳;如果你是“八零后”“九零后”,胳膊上应该也有花,但那就不是牛痘造成的了,而是因为卡介苗——“卡尔梅特”和“介兰”的故事出现在“人类与病”系列的第四分册。
这种变化正是医学进步的结果,更先进的医学自然可以在人类和某种疾病之间构建更安全的屏障。这种进步如今还在继续,也许到“三零后”“四零后”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出生第一针”就不再是卡介苗,而是被更高效的基因疫苗取代了。
会看病的IT工程师,第三个一百万字
“人类与病”系列的作者是朱石生,这是他写下的第三个一百万字。
朱石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7年走进广西医学院的大门——成绩是自己考的,志愿却是家人做主给报的。与六十岁时一样,十六岁的朱石生已经对医学充满感情,只不过,当时这感情是负面的。别人抱着砖头般的教科书如饥似渴地苦读,他却像“集中营里挖矿的苦工”,是字面意义上的苦读——如今他自称“老苦”,网名是“苦丁山”。
五年的本科学习,朱石生最得心应手的课程是解剖,因为他喜欢画画。听课听不进去、温书温不下去的时候,他就在教科书的边边角角上画些小人或者默写脑海中留存的解剖结构。这样的美术训练在四十年后派上了用场。
“人类与病”系列,几乎每个分册都需要配备一些专业示意图,比如病原体的外形、病原体感染人体的过程、某种药物的作用原理、某种疗法的流程、某种设备的构造等等。这些图片全部由朱石生本人绘制。
朱石生笔下的血吸虫宿主:湖北钉螺。图片选自“人类与病”01《小虫大患:血吸虫病的治理》
朱石生笔下的印度鼠蚤,图左剑兰状物为口器中的棘刺,絮状物为食物残渣。图片选自“人类与病”06《死亡掠影:鼠疫肆虐与人类抗击》
朱石生笔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湖区风景,也是本书责编羊顿特别喜欢的“茅厕图”。并不是因为编辑品位独卓,或是图中的田园风光——如果这种古朴的如厕方式都已经需要画图才能介绍清楚,不正说明现实中的卫生状况已经大有进步吗?图片选自“人类与病”01《小虫大患:血吸虫病的治理》
1982年,朱石生走出医学院的大门,走进自己近十七年的从医生涯。这十七年中,在兢兢业业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他的内心对医学仍然是拒斥的。于是,他先是利用专业之便转事心理咨询工作,然后又凭借一纸心理咨询师的证书远走加拿大。
跨洋之后,他把医学学位和证书压在箱底,重进大学,这回学习的是软件工程——到了异国他乡,终于可以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了。后来,他成为一名IT工程师,一干就是十五年。
洋装穿在身,洋文也日渐纯熟,但文化上脱不了根。
人在加拿大的朱石生迷上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他在贴吧上开了一个大坑,要一集一集甚至一帧一帧地点评此剧。有人爱写,也有人爱看,他愈战愈勇,为填上这个大坑,一口气写出了一百万字——这是朱石生笔下的第一个一百万字。而且不仅是写,因为网友不仅是读,针对精彩之处还会毫不脸红地肉麻吹捧,针对不足之处又会毫不客气地奉上板砖,对于朱石生来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训练。
大约与此同时,或许是因为已经远离医学专业,朱石生心中对过去的所学反而又生出另一种感情来。他开始研读医学史,带着编程、研发工作训练出来的工程师思维,重新审视现代医学。一番检视之下,他从心底找到了认同:原来,循证医学“不崇拜任何权威,只尊重验证结果”的基本理念如此有效、如此成功;原来,要判断药物的效果,个案不足为凭,大样本、随机抽样、双盲实验的设计如此必要、如此合理;原来,西方也有发达的传统医学,只是同样不免被现代医学取代。
他想把这些心得传递给更多人,就是借着上一个一百万字的余勇,开始写作医学史故事。
2019年,“医学大神”系列十四册在读库出版——这是朱石生码出的第二个一百万字。
如今,这套书已经三刷,豆瓣上的读者给出了9.7的评分。能够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这样的成果离不开曾经被他视若畏途的系统医学训练,离不开他在英文故纸堆中对医学史的自我学习,离不开十几年IT工作对思维方式的影响,离不开“士兵突击吧”上诸多网友对他文字的鼓励与磨练,离不开基于英文水平的文献检索与吸收能力。
有这些作为基础,朱石生就有了一种“转译”与“转码”能力。
他站在中国人的视角,将外文故纸中埋藏的冰冷史料转译成活生生的动人故事,再甩掉翻译腔,以地道的中文讲述出来,于无形中带领读者跨越了语言和时空的藩篱。他笔下的医学史,是掰开来、揉碎了,再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码好的医学史,是借助医学专业文献、真正理清历史脉络,再以大众易于领会的方式浅出呈现的普及文本。
“医学大神”如此,“人类与病”亦是如此。
“人类与病”凡十四册,另附“别册”一本。全书100万字,2600个内页,参考文献计有413册(篇)次,初稿写作时长两年零四个月,编辑工作时长十一个月,呈现的就是朱石生“转译”与“转码”之后,以全球视野、中国视角而“重新发现”的十四个故事。
写给身体,更写给头脑
既然要讲疾病史,自然要涉及病理和治疗,但对于不幸罹患某种疾病的患者,书中所涉的医学常识仅仅是常识,不能作为求医指南。另一方面,任何疾病都不是患者本人的专属,而是全人类的公敌:一个不在乎自身健康的结核病人,哪怕仅仅是没有遵守医嘱按时服药,也可能危害全人类的健康;再稀有的罕见病,也会在世界范围内波及一个人数可观的群体,更不要说本书介绍的十几种传染病。在病菌、病毒或寄生虫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毫无风险地独善其身,每个人都应该对这些病有所防范,有所了解。
况且,人类攻克疾病的过程,就是科学昌明、全球医学精英通力合作的过程。在和疾病的斗争中,真正左右战局的是人类的智力活动,是研究策略上的运筹帷幄,是装备改进上的厉兵秣马。所以,与其说这套书在讲身体和疾病,不如说是在展示人类最杰出的头脑如何在医学领域发挥聪明才智。
相对于书中介绍的关于人体如何运行、免疫系统如何发挥作用、某种疾病如何预防这些知识性的内容,更应该迁移到生活之中的是前人开创的各种科学思维工具。比如,任何一种疾病的攻克,都离不开多国团队的接力,这种合作机制到底如何运作,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在不了解微生物致病原理的时代,人类就已经通过流行病学明确了霍乱的病因,并找到克制之道,在癌症病理还是一片迷蒙的时候,我们又借此注意到肺癌与抽烟的关联,因新冠疫情而家喻户晓的“流行病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现代医学的发展,早已让我们的身体受益,而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则可以让我们的头脑同样从中受益。
擦亮医生与医学的尊严
对于医生、医学生、医学工作者来说,在某个专业领域内,本书所涉的知识不会超过他们的教科书,但专业之外,如果他们愿意像普通读者一样了解各位医学前辈如何披荆斩棘地探索新知,也一定会有所启发。
本书几乎每个分册都会涉及一些令书中英雄气短、令读者掩卷扼腕的情节:医学和政治的撕扯、理性和人性的抵触、科学和国界的冲突等等。比如脊灰疫苗的研发,美国国内的派别之争本就已经势同水火,而苏联和美国还在为此竞争,既有实验室里的竞赛,也有口舌上的纷争,这反而给了中国引入疫苗的机会,让中国的孩童得以吃上糖丸。回望这样的故事,可以看到,遮蔽理性、淹没人性的往往是政治或外交手段的操弄,而始终闪闪发光的是医学本身的价值,是医学家救死扶伤的本能与热诚。
如果有人愿意从中汲取经验或者教训,应该被擦亮的是医学专业人员的尊严,应该被弘扬的是对专业意见的尊重。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
在如今的中国,如何才能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擦去金钱、权力又或是愚昧带来的锈迹,露出科学的底色,让专业人士可以不受干扰、有尊严、有热情地发挥价值,或许本书能够以真实的历史提供一些镜鉴。
重新审视人类与疾病的关系
2019年底,“医学大神”系列十四册出版。那时候,朱石生老师已经在着手姊妹篇的创作。2022年底,同样十四册一套的“人类与病”系列面世。为最终引起大家对这套书的关注,请允许我在此大呼一声——三年过去,是时候重新审视人类与疾病的关系了。
人类与疾病之间的敌对关系显而易见,本书展现的也确实是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曲折起伏的战争故事。
但是,这只是本书内容的第一层。
从血吸虫病导致的寄生虫病,到结核、霍乱、鼠疫这样的细菌性疾病,到脊灰、肝炎、艾滋病这样的病毒感染,再到癫痫这样的大脑异常放电、癌症这样的人体自身细胞变异,了解众多疾病的机理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疾病?
如果把对死亡的恐惧、对患者的同情暂时放在一边,可以借用“人类与病”别册中的一句话概括:“所谓疾病,无非是人体功能不能正常运作。”
根据病因的差异,本书讲述的十四种疾病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由微生物造成的,亦即“感染性疾病”。无论是寄生虫,还是病菌、病毒,都可以看作微生物,我们平常所见,大多是此类感染性疾病,在“人类与病”中也占到绝大多数:有十二种。第二类是“内源性疾病”,其发病根由来自人体内部。比如,癫痫那种可怖症状来源于大脑放电,而大脑放电本是人体的正常功能,人类思维和情绪的产生都有赖于此,所谓癫痫,其实是大脑的放电出现异常。癌症更是属于这第二类,“癌细胞”本就是人体中的正常细胞,只是因为发生突变,进入失控疯长状态,威胁其他细胞的生存而已。
循着这两种病因思考,就可以进入本书的另一个层面。
寄生虫、病菌和病毒既然危害人体,把它们无情杀灭似乎天经地义,可是等等,这些微生物在地球上出现要比人类早得多啊,如果生存发生冲突,人家或许更有资格作为地球居民而存在。
自然界的细菌种类数不胜数,那些对人体无害的,被我们称为细菌;能够侵害人体的,就称为病菌。病毒的待遇就没这么公平了。它们本是一种生命的半成品、仅仅是蛋白质外壳包裹着一些RNA或DNA,这样的流浪核酸在自然界中至少有一百万种,能够侵犯人体的只有二百多种,但仅仅因为这二百多种,人类就将这整个大族群的一百万种统统称为病毒了。
另一方面,人类的身体本来就是和这些微生物共生的。在人体内常驻的细菌有一千多种,它们大部分没有危害,有些甚至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病毒也是一样,人类子宫内的“囊胚”之所以能够“着床”,就离不开病毒的参与;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线粒体更是典型的微生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例子。
如此说来,假若我们能够抛却人类中心的自大,考虑一下“病菌”和“病毒”的生存和繁衍,自然就多出一个看待疾病的新角度——况且,即便坚持人类至上,本书的故事也将说明,人类没有能力消灭这些“对手”。看看“人类与病”第十三分册介绍的流感病毒的变异能力就知道了。
癌症这样的“内源性疾病”更是奇怪,进化的设计似乎注定要让癌症出现——只要一个人活得够久,就一定会出现癌变。正如本书所展现的,它也绝对不是什么“现代病”“工业病”,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人罹患癌症了。
作者的这些思考,集中在“人类与病”的别册。这个附赠的别册不讲故事,只讲道理,于是作者用两万字的长文分享了自己对疾病、对病毒、对生命、对死亡的看法。另一边,十四本正册只讲故事,不讲道理,但用心的读者一定会从这些故事中读出作者的看法,读出自己的洞见。
《人类与病》别册《长歌行》
如果你愿意认真一读,这套书不仅会让你重新认识人类与疾病的关系,还可能刷新你对健康、对身体的认知,甚至可能让常常怀疑人生、怀疑世界的你从此对人类本身刮目相看。原来,就在最近的一二百年里,人类之中那些最伟大的头脑还做过如此之多如此伟大的事情。
有这样的头脑在,有这样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会好的。
本文作者:羊顿
“医学大神”“人类与病”系列责编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入手“人类与病”系列↓ 

在此为您导览读库App最新内容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官网下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