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发布
4月15日是第29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第一天,2023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以下简称《推荐》)在上海全新发布。
《推荐》由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同推出。除更新既往版本内容之外,今年《推荐》还新增了“口腔癌”和“儿童肿瘤”的预防和筛查推荐,并特别编写了“疫苗可预防癌症”相关内容
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457万
“四早”理念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癌症研究中心估计,中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457万死亡300万,疾病负担沉重,有效肿瘤防控关系我国全民健康的实现。
所幸,随着医学科技进步,恶性肿瘤已逐步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如果将现有对肿瘤的认知都能转化为防治行动的话,将近一半的肿瘤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无法预防的肿瘤中,也有一半是可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获得治愈的机会。
对于个体来说,要降低肿瘤发病风险和因肿瘤带来的死亡风险,
早预防、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的“四早”理念是关键
。早预防、早筛查可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将明显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出院患者长期随访资料,初诊时为早期的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远远高于中晚期患者
以男女性都常见的结直肠癌为例,I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92.04%;而IV期结直肠癌患者,即使能够获得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也仅有36.41%;又如女性最常见的乳腺癌,I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8.0%以上,而IV期能接受手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也只有45.8%。
《推荐》已连续更新至第六版
涵盖21个瘤种
七大降低癌症风险建议
为了帮助广大居民了解癌症预防和筛查的知识,及时将全球在癌症预防控制领域的有效措施转化为大众的行动,上海市抗癌协会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8年首次发布《推荐》之后,每年持续更新,帮助大众掌握常见癌症的预防和筛查方法,积极行动,远离癌症,今年已更新发布至第六版。
2023年发布的最新版《推荐》,包括
21个瘤种
三个癌症专题
(儿童肿瘤、遗传性癌症和疫苗可预防癌症)、
七大降低癌症风险建议
一张癌症筛查推荐时间表

其中增加了口腔癌和儿童肿瘤的预防和筛查推荐,特别编写了“疫苗可预防癌症”内容,并对已有的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膀胱癌、皮肤癌、恶性黑色素瘤、胆囊癌和白血病等8种恶性肿瘤的内容予以更新。
已有两种疫苗
降低多种肿瘤发病风险
疫苗预防肿瘤,是近年来全球癌症防治的一大进展。研究表明,目前已有两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相关肿瘤发病风险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它们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预防导致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来进一步预防肿瘤的发生。
一种是
乙肝疫苗
,由于中国肝癌患者中90%与乙型肝炎持续感染有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有望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国肝癌发病率快速下降;另外一种是
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可以预防因感染高危型HPV病毒引起的宫颈癌、口腔癌等其它7种肿瘤。

肿瘤防治,科普先行。知晓自身恶性肿瘤风险因素,关注身体出现的早期危险信号,定期参与肿瘤筛查,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远离肿瘤的侵扰
本公众号还上线了电子版本,以便于大众了解学习。大众可以通过关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得2023版《推荐》的线上电子版,也可以通过参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市抗癌协会的各项线下活动,获得2023版《推荐》的纸质版。
此外,与《推荐》相配套的、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发的“常见恶性肿瘤风险评估”工具也同步上线。大众还可通过关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在右下角的“互动+——癌症风险评估”,获取链接(https://www.23care.com/screentest/)。通过该风险评估工具,大众可进一步了解个体自身癌症风险,进而积极采取预防和筛查行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会议直播!
热文推荐
适用大部分肿瘤!TOMO“杀灭”肿瘤,剂量大、副反应小、疗效好→【点击查看】
【就诊指南】线上建卡流程:“绑卡”与“解绑”操作指南【点击查看】

来源:抗癌协会、肿瘤预防部
编辑:朱一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