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是母校的最好名片,也是母校的宝贵财富。问渠源基金资助的【校友风采】旨在宣传校友事迹,展示校友风采,发挥校友育人力量,引领青年成长发展。
\ | /
2002级本科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华政的入校非常具有电影意识”
    谈起与华政的初相识,熊浩校友说,“那就像一个电影一样”。在万航渡路,乘坐的车辆从高架下来,然后一个迂回,进入到一个转弯的阶段,突然之间峰回路转,两边都是森林。目光所及,除了上海常规呈现出的、现代都市的风貌,你的眼睛进入到一种极为隽永的郁郁葱葱之中。雅静古朴的华政,极富东方美学和电影意识。
    这种移步换景和步步深入的悠长,就像法律的教育过程,将整体的法律知识打碎成非常具体的单元传授给学生,逐步地让同学们一点一点咀嚼,一点一点消化,最终一点一点吸收。回顾在华政的四年本科学习,熊浩感受到“法”这个因素,几乎无处不在,润物无声。这使他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thinking like a lawyer”,总像法律人一样去思考。看到华政这些年来的变化,他感慨道,时间好像雪片一样,一片一片从天上落下来,最后聚沙成塔。
“辩论带来心性和精神维度的某种拔擢”
    华政的就读期间,熊浩校友听了大量的讲座,大大地开拓了视野。同时,他还积极地参与了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他曾作为华政事是学社的社长带领校辩论队打比赛,这使他对辩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熊浩认为辩论赛是一种特别神奇的体验,刚接触辩论赛时,它就像一个口才的技艺,训练把话说得更好,训练反应更敏锐,训练如何应对压力。当别人用快速犀利的语言对你进行质询时,你仍然要稳健的、妥当的进行反应。辩论的表层是技艺性的,谈及辩论的深层,熊浩颇有感触地说到,“在打辩论的时间足够长之后,那些戾气与尖锐的东西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心性跟精神纬度的某种拔擢”,这种力量称之为慈悲,这样的锻炼令他能够更富有同理心的去看世界。因此直到今天,熊浩仍然在训练这项技艺、传播这项技艺。2020年前后他参加《我是演说家》、《奇葩说》等多个文化交流类节目,并收获大量喜爱。
“你是一个柠檬,千万不要羡慕苹果有多甜”
    关于如何充分利用在华政宝贵的四年,熊浩也给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熊浩认为大学的第二课堂——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也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他曾参与过社会支教活动,并对此感受颇深,他说,“在体会过基层生活的经验后,你会发现在象牙塔里面的单纯的设想,可能是会成问题的”。因此,在学习之余,同学们可以尝试着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熊浩认为,在这个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的大环境下,同学们容易陷入自我煎熬,看到身边的人拿到offer和证书,既想赶上他们,但是又觉得时间和精力上好像无法匹配。熊浩坦言,自己也同样面临着学术和科研的压力,文章被拒之后也会掉头发,对自己产生怀疑,但他从始至终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因此不会感到困惑。同学们需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在张望中看到别人有了什么,为自己是否拥有而担心。“他忙他的,为他们鼓掌,我忙我的,你是一个柠檬,千万不要羡慕苹果有多甜”,熊浩温柔而坚定地说。在大学四年中,同学们可以进行开阔性的尝试,大一、大二时尽可能地打开自己,探索众多可能性,再慢慢开始聚焦,通过孤独的、和自我的深度对话,最终找到自己能够笃定一赌的方向,往那个确定的方向去前行。
寄语
    熊浩校友为母校送出了祝福,他认为好的老师不仅仅是研究者,更能给学生带来精神营养,老师们是特别重要的财富,是他们让一代一代的学子通过华政的大门,成长为了更好的法律人;而对于同学们,希望他们敏感于那些转瞬即逝的光阴。把时间看的金贵一些,把四年看的短促一些。正如《满江红》中那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