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要不要鸡娃,总是能引起了不少父母的讨论,有表示赞同的,认为鸡娃没必要,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才是最优选,但也有像本文的作者一样,认为这只是父母想逃离城市生活,不要标榜“一切为了孩子”,世界上有适合放养式教育的牛娃,自然也有适合在应试教育里“卷”出成绩的普娃...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有些反鸡娃的文章,看了让人觉得心里很堵。
这些故事的梗概都差不多:
一个本来享受海淀优质教育资源,读公立牛校的家长,因为觉得小孩不快乐,于是抛下一切别人求之不得的资源,搬出了北京六环,换了一所可能连证照都没有办全的学校
,喜悦地表达着放养的神奇效果——

头也不疼了,气也理顺了,小孩每天在学校里玩着各种花样,家庭氛围拉满,也能母慈子孝了。
啧啧,每次看到这里我就想,为什么他们不写「菜校家长为了教育,带娃搬家到六环外?」是觉得你已经读了菜校,搬家根本不配?
这是一个很魔幻的现象:那些把那些把野生教育、喂鸡垦地形容到天花乱坠的人,骨子里刻满了对名校的崇拜。
在他们的眼里,没有校名的人不配有姓名,毕竟一群连基本盘都没拿住的人,也好意思说自己在改善教育?
渣娃菜校一直平躺的爹妈的躺平没有价值,而那些手握资源却最终选择躺下去的人,居然是家长榜样?
因为…浪子回头金不换?
放弃东西海牛校的爹妈,心态也很有意思。他们觉得自己华丽转身,放弃了一切给孩子找到了正确教育的所在。
这些爹妈通常都会沉浸在自己的选择之中,他们对乡下的生活怡然自得,就很想当然地觉得,这对小孩也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觉得小孩不喜欢公立学校,课间不能去操场,每天还有老师布置作业,小孩都被束缚到无法呼吸了,肯定不快乐。所以他们不顾一切、抛家舍业,又是换掉了东西海的学区房搬到了乡下,又是裸辞工作…
折腾一溜够之后无比感慨地说,也就是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
但是,真的只是为了小孩吗?不见得吧。
很多时候爹妈所思所想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他们觉得好就是好,小孩哪里会有什么话语权?
这可能是这一代家长的通病。活在自己的假想之中,做选择的依据通常是「我觉得小孩一定喜欢」。
我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
弟弟四岁的时候疯狂地爱幻影忍者。过生日的时候我精挑细选花了不少钱,给他买了一套劳埃德的乐高,但当他打开礼物的瞬间,眼里的光瞬间熄灭,嘟着小嘴说,能不能换成奥特曼卡?
不要随便讲,自己佛系养娃就是尊重小孩、尊重个体。因为一厢情愿的选择,只是尊重了当爹妈的自己。
你是走遍了七大洲四大洋,受够了城市的喧嚣,只想要瓦尔登湖畔木屋的静谧,觉得「门朝大海,春暖花开」才是生活,所以把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小孩拉到乡下喂鸡种地…
当然,有些小孩是会感受到片刻的快乐,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些小孩还就喜欢刷题。

有个妈妈说,自己家小孩正在准备中考,他爱上了应试教育,学习主动也投入。
自己早就规划好了小孩读国际课程,看他这么勤奋刻苦,只能苦口婆心地劝,放弃苦读吧放弃苦读…高中三年的目的,是要找到你喜欢的方向,而不是证明你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但小孩不以为然,只想努力证明,他就是比别人强…
佛系的爹妈遇上这样的自鸡娃,心里也是一团乱麻。
而且,这还不是个例。我带姐姐去滑冰,遇到过一个年龄不大、技术很高的小女孩。
跟别的小孩不一样,教练下课就想撤,被爹妈逼在冰面上也要磨洋工,不是用冰刀杵地,就是蹲着刨冰…她呢?一遍接一遍地滑。
别的老母亲在场边喊破了嗓子,人家奶奶在观众席上静如一棵松。
有一天我好奇的问她为什么一次能练三个小时,她奇怪地看了我一眼,说当然是为了比别人滑得好啊。
看我十分惊讶。奶奶还挺不好意思地跟我解释,这姑娘争强好胜,读书也这么较劲。爹妈经常劝她别用力过猛,但听不进去。
我震惊了,读书较劲,怎么现在还有这样的小孩?后来想到了,有些孩子需要兴趣驱动,但有些小孩就是成就感驱动。
你即便是想让她下乡冷静冷静,但她未必放得下赢的执念啊。
教育不是一种假设,而是一种科学。
尽管有很大概率,放弃东西海选择躺平的家长,养的只是个普娃。但是养普娃就放弃开发,让他们早早过上保温杯里泡枸杞的中老年生活吗?
这一代年轻人那么爱躺平,毕业后不愿意奋斗,逃离北上广,多半考研考公、回家结婚生子,就因为从小被养生系教育天天言传身教。
当爹妈的想法一厢情愿,自己吃够了读书的苦——

早晨7点10分到校晨读都是最后一个进教室,被班主任眼镜后面两道杀人的X光快照出心脏病;化学课就是考试,每天一小测,三天一大测…
卷子真刷够了!有机物、无机物的化学分子式变成肌肉记忆,好辛苦。小孩不要去吃这种苦,所以早早就教育环境搞松弛。结果呢?
今年正好亲戚家的几个小孩高考,别说没有一个清北的,连考上985、211都没有。条件差一点儿的勉强够读一本,条件好一点的,他妈跑来问我,中外合作办学有没有可能录?还给我列了几所学校。
看了他的分数我委婉了,说项目可能也分三六九等,我再问一问那。
还有考不上的,爹妈都急死了,说不惜花钱要送他去最好的学校复读再考一次。他们确实有这个实力,但小孩却不要,说读书太辛苦。

他连艺考分数线都没摸到,居然嫌读书苦…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他的爹妈吹了十几年快乐养娃,好吃好喝伺候着,以为能发掘出他不一样的潜能,最后关键时刻再拉磨上龙套,怎么可能?
拿到高中毕业证,就一屁股坐下不走了,还觉得这代表了年轻人的一种态度。
大哥,这是啥态度啊!说白了就是怕竞争直接认输吗?
爹妈后悔不迭。但也只有爹妈后悔。
所以我每当看见那些放弃牛小奔郊区的精英家长,朝着竹林七贤的培养目标就去了,就想讲讲这些事儿。不到10岁清静无为,信老庄得永生,还当自然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古人仅凭自然中学习,就把人类文明推进了3000年,是真的。但你怎么不想想,现代学校教育在过去几十年,就让你开上了汽车、用上了苹果手机…
让你有机会在某个网络终端,吐槽学校让小孩变成会考试的螺丝钉,喊着要逃离内卷。一边追求野生教育,一边还想问呢:
为什么这一代小孩不用功了、不刻苦了?
是啊,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孩子,他们所处的时代,跟我们那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对城市中产阶层来说,生活的艰辛没有了,改变命运的动力也没有了。
但更重要的,是这一代小孩的生活,都被爹妈支配透了。
所有的安排嘴上说「为小孩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只是为了「解决小孩这个问题」。
双减之前家长疯狂报班,被大家骂内卷。但据我所知,芸芸众家长之中要求小孩出类拔萃的,不超过5%,95%的爹妈只是想找个人帮忙带娃…
鸡娃也好佛系也罢,貌似大家走的是不一样的路,但实际上,都是活在假想的「图纸教育家」,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实现自己的理想、走进自己当年没考上的大学…
来定义小孩的人生。
每个人都吹嘘,自己的小孩得到的很不一样。高晓松说要让女儿学尽那些无用的东西,精英父母觉得乡下拯救了教育,也拯救了无意义的生活。
坦白说,我真的无法理解,照这么说,村里的小孩岂不是占据着丰富教育资源的大赢家?
想拯救教育,最重要的是想。只要动心起念,自己放下执念,大可不必非要标榜自己跑到乡下这么伟大,在城里的学校一样可以把小孩佛系带大…
至于搬去郊区嘛,干脆就承认自己小隐于野就好了,何必拿让小孩成才说事儿。毕竟就算他是个争强好胜的个性,也能找出「减压」的由头…
爹妈想远离城市,谁还能拦得住呢?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