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某券商90后交易员家中贤妻,在小红书上晒了老公的月工资,在盖有公司红章的收入证明上,赫然写着“月均收入为82500元”,引起了轩然大波,惊动了监管部门,本月初就发了“限薪令”。
我掐指一算,82500 x 12 = 990000,这才99个达不溜,没到券商的名义人均工资啊,连这都要大惊小怪的话,那看了量化从业者的收入,岂不是要惊掉下巴了。
2021年12月中旬的时候,这微信聊天截图疯传网络,传闻某量化私募核心员工年终奖5000w,实打实打开了大伙儿对量化的想象格局,这干1年就顶别人50年,月薪8万只能算洒洒水啦。
量化从业者收入是比一般行业要高,能高得这么离谱吗?
教员说,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看了看各种平台的量化行业薪酬统计数据,po一个比较权威靠谱的,如下。
图表源:2021年《中国量化投资白皮书》
从统计结果中看出,统计样本中,超过一半的人年收入都在50w以下,年薪百万以上的人只有16%,200w以上的人更少,只有3%。
像年终奖5000w这种,绝大可能是Top 1%级别的,横向对比到互联网行业,如果能成为那顶尖的1%人才,年薪千万绝对是妥妥的。
山尖的1%,风光无限,一览众山小,但那只是孤例,别忘了还有山腰和山脚。
突然想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朋友高升,薪资涨幅不小,哥几个聚在一起侃大山,说起了很多身边量化从业者的薪资收入、求职和职场事业经历,各种小道八卦轶事、嬉笑怒骂。
回想往事,有感而发,特别想唠唠“见闻&深坑”,因为看我文章的小伙伴,有很多都是初入量化的从业者,希望你们不要被光鲜亮丽的孤例所迷惑,以为遍地都是鲜花掌声,也要感受一下业内的参差,仰望星空时,不忘脚踏实地,不再重蹈肉疼的覆辙。
深坑1:假面Boss骗策略
如果你留意招聘网站足够久,你就会发现有些量化机构常年在上面招人,要求不高,薪酬不少,但几年过去了,都没有招到人。
如果不是暗地里选人标准极其严苛的话,那十有八九这个机构是骗策略的,他们哪是想招人啊,纯粹是想白嫖你的策略。
面试你的Boss,会展现得极其和蔼友善、平易近人,在你自我介绍完成后,循循善诱地问你,你都做了些什么策略啊,用了哪些因子啊,用的是什么算法啊,主要交易什么标的啊,就差让你把策略源码发给他,他来好好评估一下。
对话的氛围极其融洽,如沐春风,如饮甘霖,惬意自在,只是掏空你的策略细节后,然后让你回去等通知,就然后没有然后了。
你不想透露策略细节也可以,他也不跟你纠缠,赶紧让你大腿贴邮票——走人,人家也没啥损失,连交通费都不用,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
假面Boss骗策略,一般是用来骗一些经验丰富的量化人员,新手的话,可能就是给你布置个任务,或是笔试题里美其名曰测试一下你的实力,让你实现功能或探索策略,但结局都是一手交货,一手石沉大海。
深坑2:薛定谔的奖金提成
一般量化人员的标准薪资构成模式是“base + bonus or pnl cut”,base就是基本工资,bonus就是奖金,pnl cut就是业绩提成。
量化开发人员,需要懂数理统计、交易算法、计算机和金融,技能树丰富程度完全比肩互联网公司,但base基本只有互联网公司的7~8折左右。
比如说,一个工科博士,去互联网大厂base是50w,但可能去量化机构只有35~40w,问题来了,为啥拿到的base少了一截,还有很多人对量化趋之若鹜呢?
因为大部分量化人员都不是只冲着base去的,高奖金提成才是我们的星辰大海,能给咱一步登天的机会。
于是乎,精明的Boss抓住了咱的这种心理,做出好策略给你bonus,实盘盈利给你pnl cut,跟bonus和pnl cut比起来,base只是零花钱,把胡萝卜挂起来,让你奋力前行。
但关键是,什么的策略是好策略,实盘盈利到什么程度才符合Boss心意,这就完全是看Boss的人格和格局了。
没做出好策略,实盘没盈利,没有奖金提成你不好说什么,但是好策略实盘盈利了,你也可能是一无所获。
比如说,你给公司一个产品贡献了500w盈利,按照之前老板口头约定的可以提成10%,也就是50w,但老板觉得你策略的波动和回撤太大了,造成公司某产品净值曲线不高雅,不发了,只是口头约定,不好打官司,只能哑巴吃黄莲。
又比方说,还是盈利500w,而且有书面约定提成比例,但是临到发奖金前一两个月,公司说要调整提成起算标准,原来超额8%就有提成,现在要超额15%,因为合同里有约定,公司有权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调整超额收益基准线。
咦~你发现,这超额后到手也没有多少了,Boss这刀法很精准嘛~
很多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有一个靠谱的金融法务朋友多重要~
深坑3:苛刻的竞业协议和保密协议
入职新的量化机构,一般都会签署劳动合同、竞业协议和保密协议,可能很多人会细看劳动合同中的薪资等关键条款,却很少细究竞业协议和保密协议的限制条款,因为光想着将来入职大展拳脚,没有想到日后的踩坑扯皮,为将来的事业留下隐患。
首先说明,竞业协议和保密协议很常见,不仅在量化领域,在互联网、高端制造等领域都存在,关键是双方权利义务要对等。
根据法律规定,竞业协议最长不能超过2年,竞业补偿金不低于年收入的30%,这是法律的底线,也可能是心胸狭隘格局小Boss的道德高地。
谁都希望事业顺风顺水,但万一发现这家公司是个坑,不想继续在歪脖树上吊死,那就得看自己能不能顺利离职,顺滑地投入到一家更有前景的公司。
因此,入职前就要想清楚,如果公司启动竞业协议,竞业补偿金是否能让你躺平2年,有的Boss真真就是只给base的30%(好的公司可以给到base的80%~100%),当初自己光冲着bonus来的,base不高,bonus也没发,现在只有base的30%了,自己能不能受得了。
所以,很多人准备离职的时候,老东家以启动竞业协议相威胁,不想经历吃苍蝇式的扯皮,最好注意这个大坑。
说完竞业协议,来说说保密协议,这个就友好很多了,一般是义务型的,就是你从这个公司领工资,就要学会保密,不要泄露公司的机密信息就行了。
说一个案例,大伙儿注意避开就行了,大D入职某量化私募,劳动合同的保密款项中约定,每个月扣工资的10%作为保密押金,累积扣押的保密押金会在离职后分12个月返还,但关键是公司没有在劳动合同上写月工资数额,公司说所有员工的合同都是没有写工资数额,大D也没在意,往后公司一直都是月发90%的base,直到1年后,公司欠薪,没发工资,大D去劳动仲裁,仲裁最终判决是公司补发1个月工资,工资计算依据是最近12个月工资流水的平均值,也就是把最近1年的收入加起来除以12个月,关键是这个工资数额是发到手的数额,是扣除了那10%保密押金和五险一金之后的数额,大概只有原base的70%,最最最关键的就是,这扣了12个月保密押金没能要回来,这也就相当于,一个多月的工白打了。
深坑4:Boss直属上级不懂量化
量化机构的Boss或直属上级不懂量化业务,这出现的概率比较小,但我自己听兄dei们说过的亲身例子已不下5个,大部分都是发生在量化私募,我说一个印象最深刻、最搞笑的。
大L去面过一个量化私募,跟HR和部门Leader聊过后得知,这家私募刚成立不久,成立的初衷是大Boss有闲置的7000多w需要打理,就自己成立一个私募玩玩,管自己的钱,也可以将来帮朋友管钱,因为量化投资比较热,打着这个幌子好募资,于是就打算做量化私募。
大L给我讲的时候,有3个点我记得非常清楚。
第一点就是,该部门Leader问大L能不能程序化实现老鸭头指标,说他现在炒股很看重这个指标,实现后就可以量化交易了。
第二点就是,问大L策略预期收益有多少,大L说做Alpha策略的话,年化收益预计有10%~35%,该部门Leader说这也太少了,大L说这个策略胜在回撤小、夏普率高,自有资金可以做的比较安心,部门Leader问道“夏普率是什么?”
第三点,搞笑的来了,大L问该部门Leader,你们现在用的开发语言是什么,部门Leader犹豫了一会儿,答道“大蟒蛇”。
这个“大蟒蛇”的回答承担了我那一周的全部笑点,是的,大L没有再去这家所谓的量化私募二面。
上面说了四大类坑,列举了一些不靠谱Boss的坑爹操作,因为量化投资离钱非常近,人性在面对金钱的时候往往经不起考验,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的人格和格局,但也不能因噎废食,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抬头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低头赶路避坑。
END
如果对本文有疑惑,或是想聊聊
亦或是围观朋友圈当点赞之交
点我,让我们一路同行
吃瓜吐槽写代码
(微信号:iquantman)
添加好友后,私信『666』
送你一些量化小福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